2010中國文化創新報告(附贈CD-ROM)

2010中國文化創新報告(附贈CD-ROM)
定價:588
NT $ 512
 

內容簡介

本藍皮書圍繞中國文化創新這一重大問題,集中數十位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圖書館科技發展、文化科技標準化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中國文化建設對于文化制度環境優化創新的緊迫要求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是目前文化領域最權威的研究成果之一。

全書在結構上分為文化理論創新和文化實踐創新兩大部分,內容上包含了總報告、理論創新篇、行業創新篇、技術創新篇、區域研究篇、典型案例篇、附錄等。總報告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闡述了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從文化生產體系到文化創新體系的戰略轉型的過程,對如何以文化創新戰略引領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提出了政策建議。

分報告涵蓋理論創新、行業創新、技術創新、區域發展研究、案例研究等方面的內容。理論創新篇涵蓋了當前我國文化轉型時期如何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強化高科技手段在文化建設中的運用,克服文化創新過程中的內在焦慮,尋找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中國道路等重大理論問題。行業創新篇涉及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各個方面的創新發展問題,特別是就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對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支撐作用予以了高度關注,並就提升文化領域的科技應用水平、建立文化發展的科技支撐結構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書是關于國家文化創新的多層次、多視角的研究成果,既有宏觀表述,又有區域性解讀和微觀分析,收入的文化創新典型案例為本書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和現實的標本,也為其他省市的同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模式。

本書的研究團隊也頗具包容性和代表性。來自中國著名高校、文化研究機構、文化行政部門以及公共知識分子的作者群體,使本報告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真實了反映出當下我國文化創新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
 

目錄

序言
總報告
2007~2009︰文化創新戰略的確立與國家文化體系的轉型
理論創新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體系論綱
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科技自覺
文化軟實力的中國話語、中國境遇與中國道路
論內在焦慮中的中國文化制度創新
“文化權利”與“治理”——公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關鍵性制度安排
實施“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的政策依據與策略分析報告
創意產業視野下的文化創新
文化消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創新量綱︰以民生衡量文化生產成效
論文化產業的公共責任
調整和變革中的中國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研究述評
我國文化產業振興戰略中的若干對策研究
文化資源創新開發及其產業化路徑
當前我國藝術立法的進程及其發展趨勢
行業創新篇
積極推動轉企改制大力發展演藝生產力
——部分文藝演出院團生產情況及體制機制的調研報告
體制創新與藝術表演團體的新發展(2005~2008)
中國劇場發展與創新報告
我國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踐模式及其發展趨勢
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
——文化創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
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現狀、特點及其政策性含義
後網絡游戲時代中國網絡游戲產業的發展
文化創新與當代農村電影發展
當前我國藝術人才供需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技術創新篇
我國文化行業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其發展戰略
文化創新中的科技支撐
——虛擬現實與三維可視化
圖書館領域創新研究
數字博物館可視化技術及發展趨勢
我國數字出版及其研究進展
區域研究篇
文化體制改革下的廣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研究
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跨越
——山東文化品牌現狀調查及其發展對策研究
上海創新現代戲劇谷集聚發展模式研究
文化案例篇
多民族地區村寨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示範
區域圖書館集群管理與協同發展模式
上海東方社區信息苑
——社區文化信息化服務的創新實踐與思考
為產業插上資本之翼
——國家動漫游戲產業產權交易中心的運作模式
人性化、數字化、智能化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
——街區文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蘇州市昆曲遺產保護、繼承、弘揚工程的實施情況述評
深圳文化建設中的科技自覺
附錄
附表1 首屆文化部創新獎獲獎項目
附表2 第二屆文化部創新獎獲獎項目
附表3 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獲獎項目
 



自19世紀中葉中國閉鎖的國門打開以來,中國處在社會及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之中,面臨“古今更革”的大題目。百余年來,中國文化在改良與革命、戰爭與建設相交替的復雜而悲壯的進程中,經歷了對歐美模式、蘇俄模式的學習、選擇與揚棄,鍥而不舍地探尋著前行之路。西方世界幾百年間實現工業化與克服工業化弊端這兩大先後呈現的課題,都挨肩擦背地競相提到近代中國人面前,1919年魯迅在一篇隨感錄中說︰

中國社會上的狀態,簡直是將幾十世紀縮在一時︰自油松片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自鏢槍以至機關炮,自不許“妄談法理”以至護法,自“食肉寢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義,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地存在。(《熱風‧五十四》)。

面對中國社會的“多重性”,孫中山力主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又在中國資本十分薄弱之際警告要“節制資本”,便是試圖將幾個層次的變革任務“畢其功于一役”,雖不乏遠見,卻難脫空想之譏。而梁啟超1904年在《新大陸游記》中尖銳批評中國傳統社會及文化,其出發點是“現代化的訴求”;1920年在《歐游心影錄》中呼喚以孔老墨等中國聖賢思想拯救西方,拯救現代文明,其出發點則是“後現代的探索”。梁氏在短短十余年間發表兩種極端之論,給人以荒誕印象,是因為他在尚未厘清前一論題時,便匆忙轉向後一論題,更沒有來得及對二者加以必要的整合。這不僅是梁氏“多變”學術性格的表現,更是20世紀中國面臨文化轉型的多重性所致——作為“後發展”國家,以經濟層面的工業化和政治層面的民主化為基本內容的現代化尚任重道遠,而西方世界已經面臨的∵後現代′問題卻通過種種渠道紛至沓來。這樣,中國人一方面要揚棄傳統文化的“前現代性”,以謀求文化的現代轉型;另外,又要克服主要由西方智慧導致的現代文明病,此刻,東方智慧又為“後現代”論題提供了有益啟示。



就當下論之,1978年以來的三十余年,在世界信息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時代氛圍里,中國抓住機遇,在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上展開變草,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而把清中葉以來起伏跌宕的文化現代轉型推向高潮,其運行速度之迅疾,包含內容之豐富,都是空前的,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難覓先例,綜覽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罕見其匹。

三十余年的文化轉型是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展開的︰世界文明史幾個世紀以來現代化進程的課題都挨肩擦背地竟相演出。簡言之,包含三個層級的變革交叉互疊。

1.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又稱“第一次現代化”

自洋務運動建立機器工業以來,一直在進行此一轉變,截至20世紀70年代中葉,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完成程度在50%~60%,故1978年以來的三十余年,還要繼續完成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未竟之業。時至2005年,中國的第一次現代化指數為86%,世界排名56位,屬于“初等發達國家”,或稱半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時下的中圊只完成工業化任務的大部分,估計到21世紀中葉中國方可全面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即工業化),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總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及今後幾十年,中國首先要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即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科學與民主的倡導,啟蒙的呼喚,便是此�轉換間的文化訴求。

2.國家統制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

這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時下正在探尋計劃體制與市場體制的辯證統土之路。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工業化的一種進路,作為一種“動員式體制”,曾取得了顯著實績,但又存在嚴重的經濟、社會及文化僵滯之弊,終于在冷戰較量中敗下陣來。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對蘇聯模式(中國20世紀50~70年代中期模仿此種模式)加以揚棄,發揮市場的動力機制,使中國的經濟、社會及文化嬴得巨大活力,從而加速第一次現代化進程,並為第二次現代化的展開奠定基礎。這是近三十年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一個時段仍然要繼續完成此一轉化。

3.工業文明向後工業文明(知識文明)轉化?又稱“簣二次現代化”

在全球化趨勢下,發達國家正在經歷的這一轉化,也提上發展中國家的日程,當代中國也不例外。中國不必重走初原工業化的老路,而可直接采納信息化時代的成果,取得“後發優勢”。與此同時,生態危機、信仰危機等後工業時代的問題也呈現在當今中國面前,亟待我們解決。在第一次現代化尚未完成之際,又身歷第二次現代化大潮,是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及今後幾十年中圖現代化進程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國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為40%,世界排名51位,與同年美國的109%、日本的102%、德國的93%、法國的92%、英國的91%尚存頗大差腔。改尊開放三十余年在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任務的同時,也愈益深刻地接觸到第二次現代化諸課題,而此一使命的展開可謂方興未艾。生態問題的提出,可持續發展提到戰略高度,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追求,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倡導,都是向後現代文明轉換的產物。

因此,三十余年來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古今轉換,其面對的不僅僅是古典意義的近代化(工業化),還是上述三個層面的轉型的集合,這就意味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較之單一的工業化時代更為復雜、深刻。例如,考察中華元典精神的現代轉換,不僅要看到它們是構造近代思想的重要資源(如開掘民主精神、科學精神),而且還要發揮它們所具有的深遠的後現代意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