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擇中國現代留歐學人的幾個代表人物——嚴復、蔡元培、李石曾作為主要參照系和個案,觀照個案之間的互動關系,使三人在現代中國的文化/教育場域各就其位,探討留歐學人在現代中國語境中的思想史意義。
作者簡介︰葉雋,1973年生于江蘇南京。先後就學于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曾在德、英、法等學術機構做研究。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南京大學中德文化比較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德語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等。專著有《主體的遷變》、《另一種西學》、《史詩氣象與自由彷徨——席勒戲劇的思想史意義》、《德語文學研究與現代中國》等;隨筆集有《中德文化關系評論集》等;編撰有《蔡元培︰大學的意義》等;合著有《中外教育交流史》等;合譯有《教育與未來》等;主編有《中德文化叢書》等。發表學術論文、隨筆等多篇。
目錄
《留學史叢書》總序葉雋
序:中國現代留歐學人與西學東漸巴斯蒂
第一章 世界形成中的“現代中國”:洲際視角之轉換
一、作為大國博弈平台的現代中國:在“西力東漸”與“西學東漸”的雙重背景下
二、“西學”全球化與現代性“東漸”
三、“現代文明”脈絡中的歐洲史進程:法、英、德意義上的“三種文化”
四、中歐文化交流史與法、英、德資源的東漸
——以留歐學人為中心
五、異文化博弈與現代性問題
第二章 現代中國初期之西學沖擊波
——嚴復的功利啟蒙思想及其留英背景
一、嚴復的功利啟蒙思想與留英經歷
二、嚴復功利啟蒙的譯介努力及其“英國資源”
三、嚴復的英國認知及其對斯密的闡釋
四、現代中國的“思想創譯”與西學沖擊波
第三章 現代中國早期之無政府理想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及其留法背景
一、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及其留法經歷
二、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與法國文化的關聯
三、李石曾的法國認知及其對盧梭的理解
四、現代中國的世界理想及其實踐
第四章 現代中國教育制度之肇創
——蔡元培的教育國家理念及其留德背景
一、蔡元培的教育國家理念及其留德經歷
二、蔡元培現代教育國家理念的核心內容與德國文化的關聯
三、蔡元培的德國認知及其康德鏡像
——倫理學的發凡起例及其重要意義
四、現代中國大學制度之肇創、流變與得失
第五章 北大場域的異文化博弈
——以嚴、蔡、李三校長為中降
一、作為“知識創新背景”的北大精神初構:從嚴復的“體用一致,全學西方”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二、從文化的浪漫到政治的浪漫:“蔡辭李繼”與北大學統中留美一代的確立
三、為萬世開太平
——求知原則的萌芽與留日、歐、美學人的共謀
第六章 從留法儉學到中法大學
——蔡元培與李石曾的交誼與沖突
一、留歐交誼及對法國文化的共識
二、文化場域的相互借重:以留法儉學為中心
三、中法大學的悖論
第七章 法國鏡像的異維度闡釋
——以嚴復、蔡元培與李石曾為中心
一、1904—1909年:《法意》出版對現代中國語境的影響
二、1907—1910年:李石曾闡發的《新世紀》的思想史意義
三、1927—1928年:蔡元培的法國情結及大學區制移植的制度史意義
第八章 眾聲喧嘩之後
一、從拜倫、雨果到歌德
——現代中國語境里英、法、德文化博弈的另面鏡像
二、轉益多國復“保守”:多維留學人的意義
三、國別資源消長的意義:以留法、留美學人為中心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人名及關鍵索引
西文一中文名詞對照表索引
後記
序:中國現代留歐學人與西學東漸巴斯蒂
第一章 世界形成中的“現代中國”:洲際視角之轉換
一、作為大國博弈平台的現代中國:在“西力東漸”與“西學東漸”的雙重背景下
二、“西學”全球化與現代性“東漸”
三、“現代文明”脈絡中的歐洲史進程:法、英、德意義上的“三種文化”
四、中歐文化交流史與法、英、德資源的東漸
——以留歐學人為中心
五、異文化博弈與現代性問題
第二章 現代中國初期之西學沖擊波
——嚴復的功利啟蒙思想及其留英背景
一、嚴復的功利啟蒙思想與留英經歷
二、嚴復功利啟蒙的譯介努力及其“英國資源”
三、嚴復的英國認知及其對斯密的闡釋
四、現代中國的“思想創譯”與西學沖擊波
第三章 現代中國早期之無政府理想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及其留法背景
一、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及其留法經歷
二、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義與法國文化的關聯
三、李石曾的法國認知及其對盧梭的理解
四、現代中國的世界理想及其實踐
第四章 現代中國教育制度之肇創
——蔡元培的教育國家理念及其留德背景
一、蔡元培的教育國家理念及其留德經歷
二、蔡元培現代教育國家理念的核心內容與德國文化的關聯
三、蔡元培的德國認知及其康德鏡像
——倫理學的發凡起例及其重要意義
四、現代中國大學制度之肇創、流變與得失
第五章 北大場域的異文化博弈
——以嚴、蔡、李三校長為中降
一、作為“知識創新背景”的北大精神初構:從嚴復的“體用一致,全學西方”到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二、從文化的浪漫到政治的浪漫:“蔡辭李繼”與北大學統中留美一代的確立
三、為萬世開太平
——求知原則的萌芽與留日、歐、美學人的共謀
第六章 從留法儉學到中法大學
——蔡元培與李石曾的交誼與沖突
一、留歐交誼及對法國文化的共識
二、文化場域的相互借重:以留法儉學為中心
三、中法大學的悖論
第七章 法國鏡像的異維度闡釋
——以嚴復、蔡元培與李石曾為中心
一、1904—1909年:《法意》出版對現代中國語境的影響
二、1907—1910年:李石曾闡發的《新世紀》的思想史意義
三、1927—1928年:蔡元培的法國情結及大學區制移植的制度史意義
第八章 眾聲喧嘩之後
一、從拜倫、雨果到歌德
——現代中國語境里英、法、德文化博弈的另面鏡像
二、轉益多國復“保守”:多維留學人的意義
三、國別資源消長的意義:以留法、留美學人為中心
主要參考文獻
中文人名及關鍵索引
西文一中文名詞對照表索引
後記
序
中國現代留歐學人與西學東漸 巴斯蒂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且有獨特意義的深思之作,內容關乎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知識生活,對于那一代渴望建設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年輕知識精英來說,如何借鑒和使用西方思想成為他們思考最多的問題。
盡管此前已有很多關于不同國家間在藝術、科學、文學、信仰、習俗和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聯系、交流或影響的優秀著作,但有關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仍像一個謎一樣的東西有待解開。當然,我們也可以客觀地來提供一些答案的嘗試︰數量眾多的翻譯著作、外國語言的授課課時甚或是頻繁地去外國旅行。但不同文化間的思想和形式傳播,包括其接受方式,完全取決于個體中介的功用。每個個體的趣味、直覺、敏感度、習慣、生性和背景都將引導其選擇,並以特殊的方式產生了其影響。另外,相對于每一種廣闊無垠的外國文化整體而言,每個人實際上只不過掌握了其中某些碎片而已,或者只是他人如中介者所了解的異文化的一部分。當他獲得了遙遠文化的碎片的時候,實事求是地說,他實際上是重新創造了這種文化,因為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背景來理解原有文化的。
故此,為了認知20世紀中國復雜的歷史,必須重視在實踐中產生了極大影響的西方文化資源,其媒介、(載體)性質、程度及效果都值得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實際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很多人都對全球化的表面形象感到焦慮,我們今天需要說服自己的是,不僅是通過物質需求與經濟利益的裹挾,而且是出于精神自由的帶動而使中國走向了全球化。對歷史的再審視將強化不同人種閩和平的夫化交往,世界的未來應該是和平,而不是由利益沖突所統治的大化所主導。
20世紀初,那些最開明的歐洲人對于將外國文化介紹給中國所能產生的作用掎有懷疑態庋。在義和團逅動之後,法國琰府就考慮在北京建立一所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新的現代化精英人物,就像它在奧斯曼帝國及其他國家所成功完成的那樣。其初衷在于防止再次出現新的荒唐情況,即跛府的保守主義著與大眾的愚昧無知聯含起來,再次使得仇外的暴力行動爆發。負責這個項目的是外交部長德爾嘎賽,他咨詢了古斯特‧吉粒德(1852—1922),他是1894—1897年間的法國駐華公使,隨後轉任法國駐布魯塞爾公使,但繼續關注中國事務。他認為這個計劃是無用而且危險的,所以法國跛府放棄了這個計劃。實際上,作為一位非常有文化修養且仔細在近處觀察了1898年改革運動(戊戌變法)的外交官,吉拉德的判斷是有論據的,他有著一個宏闊且清醒的對中國丈化變遷的看法︰
由于北京的特殊性,曲亍它處亍不同的強權國家勢力的競逐之中,其結果就是難以避兔的中立,所以它絕對不可能只保持一個國家的痕跡,它要麼是中國的要麼就是國際的。此外,北京是中國文化的絕對中心,所以它不可能變咸外囝某一個特定民族的學派的總部。要改變中國不可能在北京,改變中圖的機會也不是從北京誕生的。從西芳文化的那些真正的和偉大的中心傳來的光芒,從巴黎,從倫敦,從柏林,也要比那些即便建立在孔廟門前的法囝學校、英國學校或孝穩國學校的太近的光芒,更加閃爍光輝,更加有效靈驗。曼不用說北京也縣有極強的吸收與同化功能,就像所有偉大的聖城鄧樣,如雅典、羅馬、君士坦丁堡、瓦臘納溪、京 ,其他文化都不可能與它分庭抗禮,除寧通過暴力之外……所有的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的嫁接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對于一個邯儒學培養形成的中國人來詵,要求他向我們的科學方法、生活理念、社會、國家打開他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努力。簡直需要另一住孔夫子才能實行鄧場極瑞的改草、鄧場深刻的革命。另外,中國人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沒有徹底和突然的轉型的能力。在借鑒與接受影響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是緩慢的、有獨特性的、自主的。事實上,與其說中國人祛改變,不如說他們是在改變著那些向他們提供資源者。
中國文化不會向外來文化屈服︰它喜于同化,它會使共他文化必須進行必要的修改。所有想迅速進行而改變中國文化的變革都不會成功,並且會導致反抗和阻力。
這位法國外交官在1901年的反思非常敏銳地指向復雜的問題,這正是葉雋的研究所要探究的。這種理念首先表現在此著書名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異文化博弈”。
……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且有獨特意義的深思之作,內容關乎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知識生活,對于那一代渴望建設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年輕知識精英來說,如何借鑒和使用西方思想成為他們思考最多的問題。
盡管此前已有很多關于不同國家間在藝術、科學、文學、信仰、習俗和物質生活等方面的聯系、交流或影響的優秀著作,但有關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仍像一個謎一樣的東西有待解開。當然,我們也可以客觀地來提供一些答案的嘗試︰數量眾多的翻譯著作、外國語言的授課課時甚或是頻繁地去外國旅行。但不同文化間的思想和形式傳播,包括其接受方式,完全取決于個體中介的功用。每個個體的趣味、直覺、敏感度、習慣、生性和背景都將引導其選擇,並以特殊的方式產生了其影響。另外,相對于每一種廣闊無垠的外國文化整體而言,每個人實際上只不過掌握了其中某些碎片而已,或者只是他人如中介者所了解的異文化的一部分。當他獲得了遙遠文化的碎片的時候,實事求是地說,他實際上是重新創造了這種文化,因為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背景來理解原有文化的。
故此,為了認知20世紀中國復雜的歷史,必須重視在實踐中產生了極大影響的西方文化資源,其媒介、(載體)性質、程度及效果都值得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實際上,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很多人都對全球化的表面形象感到焦慮,我們今天需要說服自己的是,不僅是通過物質需求與經濟利益的裹挾,而且是出于精神自由的帶動而使中國走向了全球化。對歷史的再審視將強化不同人種閩和平的夫化交往,世界的未來應該是和平,而不是由利益沖突所統治的大化所主導。
20世紀初,那些最開明的歐洲人對于將外國文化介紹給中國所能產生的作用掎有懷疑態庋。在義和團逅動之後,法國琰府就考慮在北京建立一所學校以培養中國的新的現代化精英人物,就像它在奧斯曼帝國及其他國家所成功完成的那樣。其初衷在于防止再次出現新的荒唐情況,即跛府的保守主義著與大眾的愚昧無知聯含起來,再次使得仇外的暴力行動爆發。負責這個項目的是外交部長德爾嘎賽,他咨詢了古斯特‧吉粒德(1852—1922),他是1894—1897年間的法國駐華公使,隨後轉任法國駐布魯塞爾公使,但繼續關注中國事務。他認為這個計劃是無用而且危險的,所以法國跛府放棄了這個計劃。實際上,作為一位非常有文化修養且仔細在近處觀察了1898年改革運動(戊戌變法)的外交官,吉拉德的判斷是有論據的,他有著一個宏闊且清醒的對中國丈化變遷的看法︰
由于北京的特殊性,曲亍它處亍不同的強權國家勢力的競逐之中,其結果就是難以避兔的中立,所以它絕對不可能只保持一個國家的痕跡,它要麼是中國的要麼就是國際的。此外,北京是中國文化的絕對中心,所以它不可能變咸外囝某一個特定民族的學派的總部。要改變中國不可能在北京,改變中圖的機會也不是從北京誕生的。從西芳文化的那些真正的和偉大的中心傳來的光芒,從巴黎,從倫敦,從柏林,也要比那些即便建立在孔廟門前的法囝學校、英國學校或孝穩國學校的太近的光芒,更加閃爍光輝,更加有效靈驗。曼不用說北京也縣有極強的吸收與同化功能,就像所有偉大的聖城鄧樣,如雅典、羅馬、君士坦丁堡、瓦臘納溪、京 ,其他文化都不可能與它分庭抗禮,除寧通過暴力之外……所有的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的嫁接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對于一個邯儒學培養形成的中國人來詵,要求他向我們的科學方法、生活理念、社會、國家打開他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付出多麼大的努力。簡直需要另一住孔夫子才能實行鄧場極瑞的改草、鄧場深刻的革命。另外,中國人和日本人不一樣,他們沒有徹底和突然的轉型的能力。在借鑒與接受影響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是緩慢的、有獨特性的、自主的。事實上,與其說中國人祛改變,不如說他們是在改變著那些向他們提供資源者。
中國文化不會向外來文化屈服︰它喜于同化,它會使共他文化必須進行必要的修改。所有想迅速進行而改變中國文化的變革都不會成功,並且會導致反抗和阻力。
這位法國外交官在1901年的反思非常敏銳地指向復雜的問題,這正是葉雋的研究所要探究的。這種理念首先表現在此著書名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異文化博弈”。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