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號制度是在北族政治發育過程中,從政治領袖的稱謂名號所發展出來的一整套既復雜又多變的政治制度。本書通過對中國中古時期北方諸民族的政治名號制度的分析,特別是對這些名號的結構、功能、性質與變遷的分析,揭示中古北族政治發育及制度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並強調在起源意義上有着明確連續性的政治名號,隨着政治體的演變發展而向廣義上的專名方向輻射,由此為深入認識中古北族歷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羅新,1963年生於湖北隨縣。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9年進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95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民族史的教學與研究,對中古石刻史料與北族史尤為偏重。參與整理長沙走馬樓吳簡,與葉煒合著《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主持選譯《丹尼斯·塞諾內亞研究文選》。
目錄
前言
可汗號之性質
——兼論早期政治組織制度形式的演化
一、北亞草原部族政治文化中的可汗號傳統
二、可汗號的起源、功能、形式與性質
三、從所謂「生稱謚」看古代中國的名號分化問題
匈奴單於號研究
一、西漢匈奴的單於號問題
二、南匈奴單於世次與單於號之關系
三、南匈奴單於號的獲得時間及相關問題
論拓跋鮮卑之得名
一、拓跋語源的檢討
二、魏晉時期鮮卑各部的部族名號
三、部族得名與部族政治體的發育
北魏直勤考
一、正史及石刻史料中所見的北魏直勤
二、直勤與內亞游牧社會部落傳統之關系
三、從直勤制度看拓跋部族社會的漢化
虞弘墓志所見的柔然官制
一、莫賀去汾
二、達官
三、莫賀弗
四、莫緣
余論:柔然官制研究的阿爾泰學意義
柔然官制續考
一、俟力發
二、吐豆發
三、俟斤
余論:突厥對柔然職官體系的改造
高昌文書中的柔然政治名號
北魏太武帝的鮮卑本名
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亞淵源
一、高句麗兄系官職的淵源與傳承
二、加(兄)名號語源的內亞淵源
三、拓跋鮮卑及其他內亞民族以akaakan為官稱的情況
小結
論闕特勤之闕
一、闕特勤之闕的語源問題
二、隋唐時期的俱盧與處羅
三、前突厥時代ku名號在內亞的應用
再說暾欲谷其人
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可汗號之性質
——兼論早期政治組織制度形式的演化
一、北亞草原部族政治文化中的可汗號傳統
二、可汗號的起源、功能、形式與性質
三、從所謂「生稱謚」看古代中國的名號分化問題
匈奴單於號研究
一、西漢匈奴的單於號問題
二、南匈奴單於世次與單於號之關系
三、南匈奴單於號的獲得時間及相關問題
論拓跋鮮卑之得名
一、拓跋語源的檢討
二、魏晉時期鮮卑各部的部族名號
三、部族得名與部族政治體的發育
北魏直勤考
一、正史及石刻史料中所見的北魏直勤
二、直勤與內亞游牧社會部落傳統之關系
三、從直勤制度看拓跋部族社會的漢化
虞弘墓志所見的柔然官制
一、莫賀去汾
二、達官
三、莫賀弗
四、莫緣
余論:柔然官制研究的阿爾泰學意義
柔然官制續考
一、俟力發
二、吐豆發
三、俟斤
余論:突厥對柔然職官體系的改造
高昌文書中的柔然政治名號
北魏太武帝的鮮卑本名
高句麗兄系官職的內亞淵源
一、高句麗兄系官職的淵源與傳承
二、加(兄)名號語源的內亞淵源
三、拓跋鮮卑及其他內亞民族以akaakan為官稱的情況
小結
論闕特勤之闕
一、闕特勤之闕的語源問題
二、隋唐時期的俱盧與處羅
三、前突厥時代ku名號在內亞的應用
再說暾欲谷其人
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