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 新三級

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 新三級
定價:288
NT $ 251
  • 作者:張琦/主/編
  •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10-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9803624
  • ISBN13:9787509803622
  • 裝訂:平裝 / 51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老三屆是指“文革”期間應于1966年、1967年和1968年畢業的中學生,而新三級是指“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進入大學的1977級、1978級和1979級大學生。他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擁有交集。

老三屆新三級這一代人經歷了新中國最困難和最輝煌兩個不同的時期。他們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在坎坷中成長,既蒙受了由于錯誤決策帶給民族的磨難,承擔了社會轉型帶來的高額代價;也參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為此付出最寶貴的人生階段,分享了國家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成功和幸福。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新中國的一個縮影。

偉人的功成名就固然耀眼奪目,而凡人的人生感悟同樣使人揮之不去。

這本書擷取了這代人中最為普通的一部分人的故事,這些親身經歷了時代變遷的尋常人,卻在他們的字里行間中浸潤出不尋常的人生感悟和對歷史耐人尋味的反思,為我們展示了樸素無華、客觀真實而又豐富多樣的人生畫卷。
 

目錄

我們也曾年輕/呂立寧
我和《金鳳銀鳳》的故事/崔明欽
那個年代的故事/牟新艇
內蒙古雪原上的1977年高考/何友中
那一個夢想/邵又喬
難忘的情懷一下鄉筆記/杜天麟
命運,1977/蘭善清
“文革”、高考與我的人生轉折/黃偉
尋找我六九屆的伙伴們/李向前
沒有冬玫瑰的l977年/畢冰賓
自學——艱辛,但也可以是有所作為之路/耿艷鵬
保安堡一那難忘的歌/齊每豐
難忘的歲月/葛元仁
“文革”、插隊、回城一我的青年時代/唐寧生
我的大學夢/邊慶利
回憶與思考/馬昌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一從十年“文革”到兩度高考/胡明華
難以忘卻的記憶/郭欣根
我曾五次與周恩來總理近距離接觸/詠慷
迷茫的歲月——“文革”十年那些日子/曾省伶
一個上海姑娘刻骨銘心的十年/毛平先
歲月流逝似飛箭終身難忘插隊情/李希邦
我這個沒上山下鄉的老三屆/趙茲
艱辛磨礪譜春秋苦樂人生夢崢嶸——南寧二中知青的如歌歲月/黃少雄
回首我的知青歲月/王道君
大學時代的心路歷程/薛慶超
“土插隊”、“大學夢”與“洋插隊”/謝文緯
嘹亮的早晨——一位“老三屆”詩人的30年/桂興華
一個“老三屆”接受普法教育之路/馬蔣榮
夢在高遠/徐秉君
鴻飛雪爪,歲月留痕/王震亞
那遠去的日子/王元輔
老三屆 新三級新聞人一我的記憶碎片/許建國
珍重,我的“新三級”……/王立東
論“老三屆”那代人/米鶴都
附錄
後記
 

“一家人,是因為有共同的名字‘老三屆新三級’,又在同一個年代里經歷了同時載著我們起伏的跌宕風雲,有著相似或相近的命運。”

老三屆新三級“是一段歷史,是一個縮影;是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社會歷史的符號;它是過去的結果也是未來的啟迪,是既往而去的昨天也是即將到來的明天……”

老三屆新三級“是一種哲學,是一個注腳”,它“揭示了歷史,注解了人生。說到根本處,它就是那個大眾語言︰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

翻閱《老三屆新三級》一書征文來稿,一個個與自己年齡和經歷相仿,40多年前正值花季年齡卻被裹進“文革”動亂風暴,而後又響應毛主席“到農村”、“到基層”號召,散落在祖國天涯海角、廣闊農村的知識青年的鮮活面容,連同他(她)們刻骨銘心的人生經歷,像過電影一樣展現在我的眼前……他們有的在偏僻落後的農村落戶,有的到工廠礦山學徒;有的在大興安嶺扎根,有的到內蒙古草原放牧;最幸運的莫過于融入軍隊的熔爐,到祖國的邊陲守護。他們因“文革”刺激起的“造反”精神,在寧靜的山村中逐步得到平復;注入血液的紅色理想,在為生存而搏斗的磨礪中漸漸褪色;中學學到的淺薄知識,在短暫地燃起科學之火後,很快銷蝕在田間地頭或淹沒在荒山野嶺……他們把城市知識青年所具有的文明帶給窮鄉僻壤,驚擾了中國農民的平淡生活,也從“貧下中農”純樸的民風中汲取了做人的本分,受到溫暖的呵護,結下深厚的情誼。然而不論在哪里,無論歲月如何把他們淡忘,不管命運怎樣把他們捉弄,他們大都表現出那一代人共同的特征︰懷揣抱負且不乏激情;不十白吃苦而又不甘寂寞,心中無時不埋藏對知識的渴求和上大學的夢想。或許是對那場觸及人靈魂的“革命”的反思,痛惜自己逝去的金色年華;或許是難以忍受面朝黃土背朝天生活方式的煎熬,翹首企盼人生命運的改變,他們終于等到了1977年那個8月13日——剛剛復出工作的鄧小平在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拍板決定在當年恢復已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通過統一考試招收大學生!這個消息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像歲寒的松柏沐浴了春風,喚起多少老三屆知青沉睡的夢想。

本書中一位來自湖北鄖縣叫蘭善清的知青這樣敘述自己當年的心情︰“12月,隆冬如春,千萬知青的1977年12月呀,吉星高照,每一陣寒風都是溫暖的,每一片冬雲都是燦爛的,每一道慘白的陽光都是精彩的。這個冬天是這麼美好,是過年和娶媳都不及的……這個月考試啦,久違了的來真格的考試,屬于寒窗學子展示看家本領的考試,又屬于寒窗學子們了。命運將在這一月中決定,由自己憑本事決定,苦難的知青們將走下十字架新生。”

有人認為恢復高考是鄧小平啟動中國農村改革之前發出的一個明確的信號,是對十年“文革”最直接有力地第一次否定。的確如此,高考為1966—1978屆3000多萬初、高中學生提供了“文革”以來第一次平等競爭的機會,最先享受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以人為本的新鮮空氣。以此為標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發生歷史性的轉變。1977年年底全國共有570萬人、1978年7月有618萬人參加了高考,這兩屆共錄取了67.4萬考生,入學率僅為5.67%c.1977年、1978年、1979年這三年全國高校共招生88萬余人,其中老三屆知青佔了大部分。有一位來自天津,下過鄉、當過工人的老三屆新三級學生許建國,在他的文章中這樣形容他當時的心情︰“當我走進大學時才發現,坐在教室中的學生,一多半是30歲左右的老三屆,他們對鄧小平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感激涕零,有的人竟然喊出‘鄧小平萬歲’這樣過激的口號。當我們這些老三屆學生跨進大學校門時,已經意識到中華民族開始了她的諾曼底登陸。1978年標志我們個人命運的轉折,1978年將成為一個國家的拐點。”

高考制度的恢復使老三屆中的這一批人成為時代的幸運兒,趕上了上大學的最後一班車。他們無比珍惜“而立”之年的學習機會,通過刻苦學習和頑強拼搏,成長為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代言人和踐行者,最先站到了中華民族再次奮起騰飛的起跑點,攀上中國奔向現代化的隆隆列車,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滾滾浪潮。而更多的老三屆中的同齡人,卻在激烈的競爭中與上正規大學無緣。他們中的很多人,通過長年的不懈努力,憑著執著的追求,靠成人教育或通過自學的方式,彌補了知識貧乏的缺憾,同樣完成了從學生到工農兵,又從工農兵到知識分子的轉變,成為共和國走向富強的棟梁之材。他們中也有少數人,連自學成才都沒有做到,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都留給了廣袤的農村,或娶妻或嫁人,像當地老百姓一樣默默無聞地棲息生活……

當時間把人們帶入2008年,老三屆新三級這一特殊群體,他們中大的已年逾花甲,小的也年過半百。雖然其間不少人仍活躍在社會的不同層面,但從總體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當我們盤點這代人的人生價值時,發現盡管他們從30年前改變個人命運的那個時候起,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找回了逝去的年華和失落的機遇,有的進入國家領導層,有的成為著名的學者或科學工作者,有的成為耳熟能詳的作家,還有的成為演藝界的明星,但更多的仍然是普通的干部,普通的技工,普通的教師,普通的醫生,即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勞動者。人們在閱讀這本書後會發現,盡管他們的人生閱歷勾畫出不同的軌跡,但仍有那麼多的相同之處︰“文革”那段反常的特殊經歷讓他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插隊、做工、從軍的經歷讓他們鍛煉了筋骨意志,了解了民情︰改革開放30年的風風雨雨又讓他們變得成熟穩健,豁達睿智。本書選登的一位來自河北大學哲學系七九級學生、現任包頭鋼鐵學院政法學院院長的王立東,他在文章中這樣表達新三級學生的心情︰“我們滿足,滿足當年的清貧不曾削弱我們的意志;我們驕傲,驕傲當年的我們沒有蹉跎青春的時光。我們走過貧困、走過慌亂、走過衣衫不整、走過食不果腹;我們走過動亂、走過荒唐、走過民族迷茫、走過蒼生淒惶。那是我們幼小的時候,那是我們年輕的時候,那是我們求生的時候,那是我們鍛造的時候。雖然已是往昔的歲月,我們記得;雖已是不再的記憶,我們懷戀。我們因貧困而奮起,我們因迷茫而探求;我們因失望而發奮,我們因痛苦而圖強。——那是我們生命的流程呦,我們無怨i那是我們青春的激揚喲,我們無悔!”

本書選登的另一位叫呂立寧的北大附中知青,當年到陝西榆次插隊,1978年考入山西醫學院學習,畢業後從醫,如今已到了退休的年齡。她在文章中寫道︰“我們曾千萬次地嘆息自己生不逢時,千萬次地詛咒那曾愚弄過我們的年代,千萬次地埋怨上帝給我們安排了這樣艱難的人生。但是現在,當我們走到了中年的驛站時,盡管有無限的遺憾、無奈、委屈,或是僥幸,我們都可以這樣說︰我們走過來了,隨著歷史的大潮,我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們盡力了,我們將所能奉獻的一切,給予了社會,給予了親人。”“都說這一代人愚、笨、傻。苦,受了一輩子︰可到頭來,還是一個不會轉彎的腦子,一股不服輸的倔脾氣。當我們回到白發蒼蒼的老師身邊,才驀地發現,支撐著我們走過一切溝坎的正是那幾句既陳舊又樸素的教誨,流灌在我們體內的正是那一代傳承下來的秉氣。那是最初淺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永不可變地烙在我們心底,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事業生涯的升、遷、興、敗,使我們充實,讓我們踏實。當我們憑著這些,仍在一如既往地做著的時候,會突然發現,一個你不熟悉的瞬息萬變的全新世界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意識到︰需要補充,需要更新,需要適應,需要轉變,需要重創新的起點。當我們做好準備並自認為有能力面對這一切時,又被告知,你的時間到了,這一切結束了……世上最公平的是時間,它無私地將無言、無形、最平常又最神秘的空間讓世人同享。每個人都會經歷他一生中的不同時代,人的一生就是告別一段經歷的過程。重要的是每一段都讓我們收獲了新的啟迪。”

“青山依舊在,畢竟東流去”。這一代人影響時代或被時代影響的時間已不多了,歷史很快會將這一頁翻過。然而,作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群體,我以為這個群體不只剩下了自我咀嚼和難忘回憶,仍有其值得探究的思想價值和歷史價值。一位來自北京十三中到山西左雲縣插隊的知青齊每豐在文章中寫道︰“今天我們追憶那段往事,絕不是在這里顧影自憐,自作多情;也不想怨天尤人,慨嘆人生;更不願撩開時代留給我們的創傷,乞求後人的憐憫和同情。我們之所以追憶那段往事,就是要通過那段經歷的反思和回顧,反省歷史,感悟人生,告知當代,警示未來……要讓後人懂得,不但共和國的建立,需要有人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而即使在和平建設年代,民族的進步,共和國的成長,同樣需要有人為其做出犧牲、付出代價。這種代價有時甚至是慘痛的,而代價的承受者唯一的希望,就是這些用熱血、熱淚、用一代人昂貴的青春所換取的歷史教訓,能被世世代代永遠銘記。”

老三屆新三級這一代人經歷了新中國最困難和最輝煌兩個不同的時期。他們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一起在坎坷中成長,既經受了生活的磨難,承擔了社會轉型帶來的高額代價;也參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並為此付出最寶貴的人生年華,分享了國家和社會進步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新中國的一個縮影。還是這位叫齊每豐的知青寫道︰“經歷過那場人生磨難之後,才使我們真切感知到,每個人時刻都在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風雨同舟,甘苦同在。共和國的命運始終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共和國的前途始終與我們緊密相連,個人與祖國無法分割。共和國永遠是我們的依托,沒有共和國的安寧和穩定,我們將一事無成,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個人價值和前途。這就是那段動蕩的歷史留給我們的人生啟示,是一代人以青春為代價,所悟出的刻骨銘心的切身體驗。”

值得指出的是,老三屆新三級這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出生的。當這本名為《抹不去的記憶——老三屆新三級》的書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共和國同齡人”,是他們一生的光環和驕傲,共和國的生日就是他們自己的生日。讓我與收入本書的50多位作者,共同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日快樂!共同期待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