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對于國人來說,20世紀是非常富有戲劇性的。從八國聯軍進入北京開始的一個世紀,最終以新中國進入世貿組織結束。在20世紀將近結束的時候,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的崛起”。與“史”的這種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相映成趣的,是“思”的上天入地不斷探索。換言之,與這一百年來政治、經濟、軍事、國際環境、社會結構、生活方式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之同時,20世紀中國思想也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思潮頻繁發生,其多樣性、復雜性和易變性也是空前的。與通常書寫思想史時只注意少數最著名思想家的思想不同,本書把一百年來曾經影響了中國社會的各種思潮作為考察對象。
目錄
序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歷史、理論與方法
三角張力與人文尋求:中國大陸25年來思想論域之演變
百年變革中的三種思想選擇
自由主義與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研究
“行走的觀念”:20世紀中國思想的特質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
天下思想與現代性的中國道路——中國問題‧中國思想‧中國道路論綱
20世紀中國佛教思潮及其研究反思
因勢而起 異彩紛呈——近20年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述評
國學思潮研究
國學認同與學科反思——20世紀的國學思潮審視
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
思潮與學術
社會思潮史研究與哲學史研究關系簡論
走出兩軍對陣之後: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趨向
“舊瓶裝新酒”——兼論中國現代思想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學如何回應時代思潮
海外視角
New Wine in Old Bottles?——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墨子刻)
本輯作者簡介
編後記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
思潮研究百年反思:歷史、理論與方法
三角張力與人文尋求:中國大陸25年來思想論域之演變
百年變革中的三種思想選擇
自由主義與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研究
“行走的觀念”:20世紀中國思想的特質及其研究方法的思考
天下思想與現代性的中國道路——中國問題‧中國思想‧中國道路論綱
20世紀中國佛教思潮及其研究反思
因勢而起 異彩紛呈——近20年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述評
國學思潮研究
國學認同與學科反思——20世紀的國學思潮審視
人文與市場的糾結:第三次國學思潮反思
思潮與學術
社會思潮史研究與哲學史研究關系簡論
走出兩軍對陣之後:新時期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趨向
“舊瓶裝新酒”——兼論中國現代思想研究方法
中國歷史學如何回應時代思潮
海外視角
New Wine in Old Bottles?——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墨子刻)
本輯作者簡介
編後記
序
編輯《中國思潮評論》最直接的目標,是為了推動和展示對于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的學術研究。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進路,“思潮研究”即是其中重要之一途。其原因大約有三︰第一,與人物個案、主義或問題之進路相比,“思潮研究”更具有歷史整體性,它要求從現象出發,注意到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變遷之來龍去脈。第二,它不能停留在一般學科史的分隔,須兼顧到學術研究“內在”和“外在”兩個理路,或者說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第三,它並不先行確定某一種思想派別擁有最高裁判權,也不認為互相攻訐的思潮完全形同水火,而試圖發現在名言和主義的爭論背面隱蔽著的某些東西。
中國人素有厚古薄今的傳統,經過“五四”所謂“激烈反傳統”以後,據說已經變得一切惟新是求,而時尚之謂“新”常常與紐約、巴黎有關。晚近十年間,風氣又經不變,“修舊如新”一變而為“修舊如舊”。奇怪的是,這兩樣東西似乎並行而不悖。總而言之,雖然不斷有人宣稱已經勘明了中國文化的最終走向,“古今中西”之類的爭論還是緊緊糾纏著國人。與此相應的是,對于今日中國的崛起,有些外國觀察家以為中國並不可畏,因為缺少堪與西方匹敵的社會理論,他們不明白促成中國崛起的文化動力——現代中國文化之道——可能正隱身在看似紛亂的思潮更替之中。
前清詩人哲學家龔自珍曾說過︰“誠知聖人之文,貴冬知始與卒之間也。聖人之道,本天人之際,臚幽明之序,始乎飲食,中乎制作,終乎聞性與天道。”不過,19世紀中葉的這位預言家對于“聖人”其實己經有點保留。因為他同時又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所以他要通過廣泛的歷史文化批判來追尋中國變革的大道。思潮研究的另一面就是歷史文化批判,這種批判同時是社會批判和文化反省,它同其他追求智慧的進路一樣,也是“為己之學”。中國人之眾,哪一個敢說自己不在某種思潮之中?因此,如果我們有更高的期許,研究眾多中國思潮的消長起落的過程,其實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一個歷史人口,在這里,同樣有希望進達天人之際、幽明之序。所以,《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是為序。
高瑞泉
2009年7月16日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進路,“思潮研究”即是其中重要之一途。其原因大約有三︰第一,與人物個案、主義或問題之進路相比,“思潮研究”更具有歷史整體性,它要求從現象出發,注意到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變遷之來龍去脈。第二,它不能停留在一般學科史的分隔,須兼顧到學術研究“內在”和“外在”兩個理路,或者說觀念史與社會史的結合。第三,它並不先行確定某一種思想派別擁有最高裁判權,也不認為互相攻訐的思潮完全形同水火,而試圖發現在名言和主義的爭論背面隱蔽著的某些東西。
中國人素有厚古薄今的傳統,經過“五四”所謂“激烈反傳統”以後,據說已經變得一切惟新是求,而時尚之謂“新”常常與紐約、巴黎有關。晚近十年間,風氣又經不變,“修舊如新”一變而為“修舊如舊”。奇怪的是,這兩樣東西似乎並行而不悖。總而言之,雖然不斷有人宣稱已經勘明了中國文化的最終走向,“古今中西”之類的爭論還是緊緊糾纏著國人。與此相應的是,對于今日中國的崛起,有些外國觀察家以為中國並不可畏,因為缺少堪與西方匹敵的社會理論,他們不明白促成中國崛起的文化動力——現代中國文化之道——可能正隱身在看似紛亂的思潮更替之中。
前清詩人哲學家龔自珍曾說過︰“誠知聖人之文,貴冬知始與卒之間也。聖人之道,本天人之際,臚幽明之序,始乎飲食,中乎制作,終乎聞性與天道。”不過,19世紀中葉的這位預言家對于“聖人”其實己經有點保留。因為他同時又說︰“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聖人所造。”所以他要通過廣泛的歷史文化批判來追尋中國變革的大道。思潮研究的另一面就是歷史文化批判,這種批判同時是社會批判和文化反省,它同其他追求智慧的進路一樣,也是“為己之學”。中國人之眾,哪一個敢說自己不在某種思潮之中?因此,如果我們有更高的期許,研究眾多中國思潮的消長起落的過程,其實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一個歷史人口,在這里,同樣有希望進達天人之際、幽明之序。所以,《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是為序。
高瑞泉
2009年7月16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