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年‧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叢書,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組織撰寫,由呂貴、周鶴齡、陳章亮、袁恩楨、芮明杰、桑玉成、何勤華、吳鐸、彭希哲、楊潔勉、姜義華、晏可佳、楊揚、宋超、張偉江、羅劍明等16位專家領餃撰寫。本叢書以新中國成立60年來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互動為研究角度,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力求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展促進學術成長,學術成長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力求反映中國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取得的創新成果;力求體現社會發展與學術成長的辯證關系;力求反映學術進步對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民生活改善的重大作用;力求體現我們黨多年來關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全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力求理論性與實證性結合,既有理論概括,又有歷史概述,努力做到事實準確、觀點鮮明、邏輯嚴謹、文筆生動、富有新意。
新中國60年法和法學的歷史,是一部挫折與成功並存、磨難與喜悅相間的歷史。本書回顧了新中國法和法學成長過程中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從憲法、民商法、社會法、刑事法治、司法制度改革、法律教育等領域,對60年來法和法學的起步、發展、挫折、磨難、復興和繁榮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對存在的問題和教訓作了總結與反思,並就解決對策提供了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錄
導論 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一、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
二、1952年司法改革運動
三、1952年政法院系調整
四、蘇聯法全面進入中國
五、“反右運動”與新中國法和法學
六、“文化大革命”與中國法和法學
七、改革開放與法治建設的春天
第一章 憲政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60年憲政法制建設的成就
一、逐步完善憲法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確保人民當家作主
三、努力推動法治建設,夯實法治基石
四、加強對國家權力的規範和控制
五、保障人權
六、憲法學理論取得空前輝煌
第二節 憲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憲法內容仍待完善,憲法實施路徑狹窄
二、民主政治制度有待完善
三、法治秩序和權威有待加強
四、權力規範和控制缺位突出
五、憲法保障人權有較大差距
第三節 我國憲政建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性建議
一、解放思想
二、修改完善憲法
三、切實推進憲法實施
第二章 民商事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新中國民商法︰探索與停頓(1949-1978)
一、民事立法概述
二、兩次制定民法典的嘗試
三、民事審判活動和民法學研究的起步
第二節 新中國民商法︰恢復與發展(1979-2009)
一、第三次起草民法典與《民法通則》的制定
二、合同法制的發展
三、物權法制的發展
四、人身權法制的發展
五、婚姻家庭法制的發展
六、知識產權法的發展
七、商事法制的發展
八、第四次民法典起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九、新時期民事司法工作的發展
十、新時期民法學研究的進展
十一、新中國民法——回望與展望
第三章 社會法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社會法創立階段的實踐與理論(1949-1957)
一、新中國社會法創立的憲政基礎
二、新中國勞動法的創立
三、新中國社會保障法的建立
四、新中國初創時期的經濟法律制度
五、新中國社會法學的創立
第二節 社會法曲折發展階段的理論與實踐(1958-1966)
一、勞動法的曲折發展
二、社會保障法的曲折發展
三、經濟法律制度的曲折發展
四、社會法學的發展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社會法的實踐與理論
一、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輝煌30年
二、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及法學的輝煌30年
第四章 刑事法治的發展與理論
第一節 建國之初刑事法制的創制與理論積澱
一、刑法的擇向
二、刑事法規的初創
三、刑法與運動的結合式發展
第二節 刑事法治建設遭遇重創與理論停滯
一、對于法律規範性的回眸
二、“文革”期問刑事法制名存實亡
三、刑事法制重創導致的冤假錯案典型體現
四、刑法理論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第三節 撥亂反正與刑法的頒布實施
一、糾正冤假錯案
二、1979年《刑法》的制定和發展
三、刑事政策的變化與反思
四、刑法立法、刑事政策與刑法理論研究的關系
第四節 1997年《刑法》的修訂以及刑事法治與理念的新發展
一、1997年《刑法》的價值轉變以及刑法理論的互動
二、刑法修正案的公布與立法解釋的展開
三、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與實踐分析
第五章 司法制度的改革實踐及其理論
第一節 法院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78年的初建與動蕩波折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走上穩健發展的正軌
三、審判工作中若干重點問題的陸續解決
四、法官人才隊伍建設的穩步推進
五、《三五綱要》與中國法院的未來
第二節 檢察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56年的初建與快速發展
二、1957年起的波折、動蕩與撤停
三、1978年後的重建與再發展
四、新世紀以來的改革與深入發展
第三節 律師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57年的初建與中斷
二、1978-1994年的恢復與發展
三、1995年以來的規範、改進與穩定
第四節 司法改革的經驗、共識與前景
一、改革中積累的經驗
二、改革的基本共識
三、司法改革的未競課題
第六章 法律教育的迅猛發展
第一節 1949-1976年的中國法學教育
一、初創時期的中國法學教育(1949-1956]
二、挫折時期的中國法學教育(1957-1976)
第二節 1977年以來的中國法學教育
一、改革開放與法律教育的發展
二、法律專業本科教育的擴張
三、法律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四、法律專業培訓事業的展開
五、司法考試與法律教育的關聯
第三節 小結
後記
一、廢除國民黨“六法全書”
二、1952年司法改革運動
三、1952年政法院系調整
四、蘇聯法全面進入中國
五、“反右運動”與新中國法和法學
六、“文化大革命”與中國法和法學
七、改革開放與法治建設的春天
第一章 憲政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60年憲政法制建設的成就
一、逐步完善憲法
二、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確保人民當家作主
三、努力推動法治建設,夯實法治基石
四、加強對國家權力的規範和控制
五、保障人權
六、憲法學理論取得空前輝煌
第二節 憲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憲法內容仍待完善,憲法實施路徑狹窄
二、民主政治制度有待完善
三、法治秩序和權威有待加強
四、權力規範和控制缺位突出
五、憲法保障人權有較大差距
第三節 我國憲政建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性建議
一、解放思想
二、修改完善憲法
三、切實推進憲法實施
第二章 民商事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新中國民商法︰探索與停頓(1949-1978)
一、民事立法概述
二、兩次制定民法典的嘗試
三、民事審判活動和民法學研究的起步
第二節 新中國民商法︰恢復與發展(1979-2009)
一、第三次起草民法典與《民法通則》的制定
二、合同法制的發展
三、物權法制的發展
四、人身權法制的發展
五、婚姻家庭法制的發展
六、知識產權法的發展
七、商事法制的發展
八、第四次民法典起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
九、新時期民事司法工作的發展
十、新時期民法學研究的進展
十一、新中國民法——回望與展望
第三章 社會法領域的法制實踐與理論
第一節 社會法創立階段的實踐與理論(1949-1957)
一、新中國社會法創立的憲政基礎
二、新中國勞動法的創立
三、新中國社會保障法的建立
四、新中國初創時期的經濟法律制度
五、新中國社會法學的創立
第二節 社會法曲折發展階段的理論與實踐(1958-1966)
一、勞動法的曲折發展
二、社會保障法的曲折發展
三、經濟法律制度的曲折發展
四、社會法學的發展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社會法的實踐與理論
一、經濟法和經濟法學的輝煌30年
二、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及法學的輝煌30年
第四章 刑事法治的發展與理論
第一節 建國之初刑事法制的創制與理論積澱
一、刑法的擇向
二、刑事法規的初創
三、刑法與運動的結合式發展
第二節 刑事法治建設遭遇重創與理論停滯
一、對于法律規範性的回眸
二、“文革”期問刑事法制名存實亡
三、刑事法制重創導致的冤假錯案典型體現
四、刑法理論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第三節 撥亂反正與刑法的頒布實施
一、糾正冤假錯案
二、1979年《刑法》的制定和發展
三、刑事政策的變化與反思
四、刑法立法、刑事政策與刑法理論研究的關系
第四節 1997年《刑法》的修訂以及刑事法治與理念的新發展
一、1997年《刑法》的價值轉變以及刑法理論的互動
二、刑法修正案的公布與立法解釋的展開
三、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與實踐分析
第五章 司法制度的改革實踐及其理論
第一節 法院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78年的初建與動蕩波折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走上穩健發展的正軌
三、審判工作中若干重點問題的陸續解決
四、法官人才隊伍建設的穩步推進
五、《三五綱要》與中國法院的未來
第二節 檢察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56年的初建與快速發展
二、1957年起的波折、動蕩與撤停
三、1978年後的重建與再發展
四、新世紀以來的改革與深入發展
第三節 律師制度建設與改革
一、1949-1957年的初建與中斷
二、1978-1994年的恢復與發展
三、1995年以來的規範、改進與穩定
第四節 司法改革的經驗、共識與前景
一、改革中積累的經驗
二、改革的基本共識
三、司法改革的未競課題
第六章 法律教育的迅猛發展
第一節 1949-1976年的中國法學教育
一、初創時期的中國法學教育(1949-1956]
二、挫折時期的中國法學教育(1957-1976)
第二節 1977年以來的中國法學教育
一、改革開放與法律教育的發展
二、法律專業本科教育的擴張
三、法律專業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四、法律專業培訓事業的展開
五、司法考試與法律教育的關聯
第三節 小結
後記
序
60年前天安門城樓上新中國成立的宣示響徹雲霄,不僅是近現代的中國奮斗歷程,同時也是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就此開啟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人間滄桑闢新道,彈指揮間一甲子。在這波瀾壯闊、凱歌行進的60年里,共和國的英雄兒女創立了舉世矚目的豐功偉績。在制度創新方面,新中國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成功過渡,逐步確立並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並在人類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探索中走在前列。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新中國先是在被包圍遏制的狀態下堅持自力更生,在極為落後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爾後又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奮力追趕,使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在人民生活方面,新中國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擺脫貧困、實現初步的小康,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在對外關系方面,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方針,永遠結束了被侵略受壓迫的屈辱歷史,有效化解了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種種壓力,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成長為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不容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所有這一切,不僅譜寫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壯麗篇章,也必將作為整個人類爭取文明進步的光輝一頁而載入世界史冊。
如此偉大而深刻的變革實踐,必將作用于精神觀念層面。現代意義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艱難起始于20世紀交替之際的苦難歲月,其曲折發展始終依傍于中國社會的變遷。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除舊布新,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打開了巨大的創造空間,積累了豐厚的經驗素材,造就了初步繁榮的美好春天。
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積極投身于新中國60年的創造性實踐,其間,跌宕起伏的曲折沒有使他們萎頓,劇烈急速的轉型沒有使他們迷失,內外重重的困難沒有使他們消沉,接踵而來的成就也沒有使他們陶醉。中國學者堅持與實踐同行,與人民同在,與時代同進,充分發揮了認識世界、繼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歷史性作用。
在這60年中,中國學者的努力大致體現在這樣一些方面。其一,深刻把握現實世情、國情。在新中國發展的每個時期,中國學者都十分注重認識外部國際環境,也非常注重分析國內現實狀況,他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點和規律的準確判識,使理論創造和學術成長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其二,努力推進主流理論構建。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展了深入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有力地提高了執政黨的理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及,也有力地增強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創新能力。其三,深入研究發展路徑和模式。中國學者圍繞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題,努力探尋經濟政治文化落後國家以社會主義方式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任務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方案,並且力求在評估發展成果、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發展模式。其四,竭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億萬人民群眾是新中國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在創造歷史的進程中也形成了物質生活改善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強烈需求。中國學者為此開展了多種樣式、多個層次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工作,弘揚大眾理性,創造共同精神家園。其五,堅持弘揚中華滅化的優良傳統。本著古為今用的準則,中國學者梳理典籍、研究傳統、傳承民族又化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使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其六,積極借鑒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學者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發展潮流和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的敏銳感知,並以不懈的努力,介紹來自外部世界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識,使這些有益要素融入中國,轉化為幫助自身成長的新動力。
所有這一切表明,新中國成立60年來,學術與社會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學者與人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實踐發展呼喚學術理論,學術理論推動實踐發展,兩者之間互為支持、互為促進。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構建與發展加速而行。于是,人們看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得到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得到弘揚,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得以形成,內容豐富的學術成果得以問世,生動活潑的學術風氣得以倡導,新老結合的學術隊伍得以擴大。概言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期。
在紀念新中國誕生60周年之際,上海學術界萌發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從當代中國發展和當代中國學術成長的雙重視角出發,回溯發展軌道,梳理成長脈絡,總結變化規律,形成科學闡釋。為此,我們組織上海各主要學術團體、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協同努力,以團隊的力量分別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各主要學科與其依托的社會領域之間的互動關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學術成長。通過這樣的努力,以期重新再現新中國的偉大發展實踐如何深刻影響學術成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如何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新鮮活力,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如何得到有效傳承,世界人文學術優秀成果如何得到重視和引進,各類思想文化資源的集聚如何為人文社會各個學科發展提供豐厚養分。當然,由于叢書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能力所限,我們未必能夠達到這個預期的目標,叢書各卷存在的種種不足,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最後,我們依然重申這樣的信念,無論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偉大實踐,還是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未來發展,都具有自身的獨創性,決不是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簡單復制,而是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路徑之一。同樣,立足于這一發展實踐之上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也將行進于一條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發達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們尚處于這條道路的起始端。更好地解讀中國變革,反映中國發展,總結中國經驗,研究中國模式,傳播中國價值,形成中國風格,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學者的歷史使命,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如此偉大而深刻的變革實踐,必將作用于精神觀念層面。現代意義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艱難起始于20世紀交替之際的苦難歲月,其曲折發展始終依傍于中國社會的變遷。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除舊布新,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打開了巨大的創造空間,積累了豐厚的經驗素材,造就了初步繁榮的美好春天。
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積極投身于新中國60年的創造性實踐,其間,跌宕起伏的曲折沒有使他們萎頓,劇烈急速的轉型沒有使他們迷失,內外重重的困難沒有使他們消沉,接踵而來的成就也沒有使他們陶醉。中國學者堅持與實踐同行,與人民同在,與時代同進,充分發揮了認識世界、繼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歷史性作用。
在這60年中,中國學者的努力大致體現在這樣一些方面。其一,深刻把握現實世情、國情。在新中國發展的每個時期,中國學者都十分注重認識外部國際環境,也非常注重分析國內現實狀況,他們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點和規律的準確判識,使理論創造和學術成長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其二,努力推進主流理論構建。中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展了深入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有力地提高了執政黨的理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普及,也有力地增強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創新能力。其三,深入研究發展路徑和模式。中國學者圍繞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各項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題,努力探尋經濟政治文化落後國家以社會主義方式完成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任務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方案,並且力求在評估發展成果、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具有普適意義的發展模式。其四,竭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億萬人民群眾是新中國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在創造歷史的進程中也形成了物質生活改善和精神境界提升的強烈需求。中國學者為此開展了多種樣式、多個層次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播工作,弘揚大眾理性,創造共同精神家園。其五,堅持弘揚中華滅化的優良傳統。本著古為今用的準則,中國學者梳理典籍、研究傳統、傳承民族又化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使中華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其六,積極借鑒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國學者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發展潮流和各國文明優秀成果的敏銳感知,並以不懈的努力,介紹來自外部世界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識,使這些有益要素融入中國,轉化為幫助自身成長的新動力。
所有這一切表明,新中國成立60年來,學術與社會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學者與人民之間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實踐發展呼喚學術理論,學術理論推動實踐發展,兩者之間互為支持、互為促進。在此過程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構建與發展加速而行。于是,人們看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得到確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得到弘揚,門類齊全的學科體系得以形成,內容豐富的學術成果得以問世,生動活潑的學術風氣得以倡導,新老結合的學術隊伍得以擴大。概言之,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最好的時期。
在紀念新中國誕生60周年之際,上海學術界萌發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從當代中國發展和當代中國學術成長的雙重視角出發,回溯發展軌道,梳理成長脈絡,總結變化規律,形成科學闡釋。為此,我們組織上海各主要學術團體、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協同努力,以團隊的力量分別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各主要學科與其依托的社會領域之間的互動關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學術成長。通過這樣的努力,以期重新再現新中國的偉大發展實踐如何深刻影響學術成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如何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新鮮活力,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如何得到有效傳承,世界人文學術優秀成果如何得到重視和引進,各類思想文化資源的集聚如何為人文社會各個學科發展提供豐厚養分。當然,由于叢書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能力所限,我們未必能夠達到這個預期的目標,叢書各卷存在的種種不足,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最後,我們依然重申這樣的信念,無論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偉大實踐,還是當代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的未來發展,都具有自身的獨創性,決不是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現代化道路的簡單復制,而是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路徑之一。同樣,立足于這一發展實踐之上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也將行進于一條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發達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們尚處于這條道路的起始端。更好地解讀中國變革,反映中國發展,總結中國經驗,研究中國模式,傳播中國價值,形成中國風格,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學者的歷史使命,我們將為此不懈努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