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仿什麽?表現什麽?

摹仿什麽?表現什麽?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孫惠柱
  •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4-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039280
  • ISBN13:9787807039280
  • 裝訂:322頁 / 24 x 17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西方藝術和美學重摹仿、中國藝術和美學重表現的傳統理論並不准確。亞里斯多德摹仿說的對象是生活,柏拉圖摹仿說的原點則是理念。藝術史上理念先行的創作無數,也有不少一流作品,證實了柏拉圖對一種創作方法的天才猜測。中國藝術表現的對象亦應分而析之,主體、客體和形式都可能是重點。以中西文化中的戲劇這一綜合藝術為座標,可以看到摹仿和表現這兩個概念的重疊和多義性。


作者簡介:孫惠柱,1969年下鄉,1977年考上大學,1981年上海戲劇學院碩士,1990年紐約大學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學教授世界戲劇及劇作、表演、人類表演學十年,任博士生導師和導演,1999年回國。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副院長,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劇協戲劇院校亞太局主任,《戲劇藝術》主編,紐約《戲劇評論》特約編輯,英國《戲劇及其表演研究》顧問編委。劇作有《中國夢》、《掛在牆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與好人》、越劇《心比天高》、京劇《望著厄蒂》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國演出。近著有《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誰的蝴蝶夫人:戲劇沖突與文明沖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論文發表於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
 

目錄

導言 摹仿什麽?表現什麽?——兼論中外藝術美學的差異
第一輯 美學篇
從戲劇形態看西方審美觀的演進
三大戲劇體系審美理想新探
三大戲劇體系審美價值的動態考察
現代戲劇的三大體系與面具
摹仿與表現:表演的四種方法
接受與創造:導演的闡釋學
宣泄與凈化:羅馬角斗場的啟示
批判與理想:文學的生態平衡
第二輯 戲劇篇
盛大的節日,集體的思辨——希臘戲劇的啟示
莎士比亞:我們的同時代人
阿瑟·密勒:充滿悖論的戲劇大師
「細菌」和「營養品」——論喜劇
喜劇的新路
快樂戲劇VS沉重戲劇
白領戲劇的得與失
百年話劇與時尚
話劇百年話先鋒
上海的跨文化戲劇
從反映生活到變成生活:三十年話劇范式的轉型
中西戲劇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第三輯 文化篇
兒童戲劇與都市文化
草根文化的意義
社區文化與城市生活質量
文化金字塔的中端建設
公共空間的美術
城市建設中的「洋相」
世界上最大的雕塑
草根藝術和創意產業
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紐約與上海的比較
第四輯 教育篇
平民教育中的戲劇實驗及其現實意義
戲劇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高等戲劇教育的兩種模式及其前景
文學如何教育?
大學是社會的創意孵化器
創意產業之創意何來?
 

近三十年未我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戲劇。戎劇是綜合藝術,往往能比較全面地體現一定的美學思想,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這本主要討論戲劇的專著兩千五百年來一直被視為西方藝術理論和美學的開山之作。然而,這本經典的巨大影響未必全都是正面的,它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中就造成了一個重大的誤導,特別是書中的「摹仿」這個關鍵詞。長期以來,「摹仿生活」被無數學者認定是所有藝術的本質,又被視為兩千多年后才正式出現的現實主義以及蘇聯官方文藝理論「反映論」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源頭;人們往往忘了,摹仿一詞在亞里士多德之前還有一個至少是同樣重要的涵義:「摹仿理念」——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的理論。

柏拉圖的摹仿理論被長期遺忘或否認,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哲學課上被貼上了「唯心主義」的標簽,其實他的這個主義idealism也可以被譯為「理想主義」。我們的宣傳部門自然也要提倡理想主義,長期以來他們抓文藝創作的做法,恰恰和柏拉圖的摹仿理論十分相似:領導高屋建瓴提出理念,藝術家下生活尋找相應的素材,最后完成藝術作品。當代中國藝術界一個最大的悖論就是,一方面主流理論家們不厭其煩地宣傳「摹仿生活」的基本理論;一方面抓創作的官員們則年復一年地出主題,要人去找材料來摹仿這些主題。「暮仿生活」和「摹仿理念」的這兩撥人往往就是同一部門的兩翼,幾乎天天都在那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本書的導言《摹仿什麼?表現什麼?》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寫的。通過追溯摹仿說的由來和中西藝術史上諸多作品的創作方法,對學界流行了幾十年的「中國美學重表現、西方美學重摹仿」的理論提出嚴重的質疑,指出西方藝術史上有大量摹仿理念的經典佳作,從創作方法來看與中國的「表現」並無根本性的不同,關鍵要看「摹仿」和「表現」的對象是什麼。中西藝術史都完全可以證明,多年來在我國為理論家所詬病的「理念先行」,其實不應該被籠統地貶為錯誤的創作方法,問題的症結在於創作者是不是真心相信其理念。

本書收入的文章分別寫於過去二十多年里,從20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到后來的文化熱和教育熱,書中都有反映。盡管重點有所不同,在所有的文章中,還是可以看到兩個一以貫之的主題:藝術是多元的;理論是研究作品和歷史的結果。無論是從歷時態看還是從共時態看,無論是看作品還是看理論,藝術的創作方法和作品風格有着太多的種類,實在不能削足適履,歸結為任何一種塞本原則。美學界常見的另一個問題是,不少學者熱衷於理論,尤其是近年未引進的西方理論,但對藝術作品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貼切的感受,遑論創作的親身體驗,空談理論難免隔靴搔癢。

這是中國多年來片面學西方的現代教育制度造成的,分科過於死板,一般學生很少有藝術創作的機會,少數從事藝術創作的多出自專業藝術院校,而研究者則多出自中文系等文科院系,兩撥人常常好像生活在不同的話語系統里,造成了我們的美學理論和藝術實踐之閬的嚴重脫節。20世紀90年代我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四所大學里任教十年,我的同事和博士生們幾乎個個都既能搞藝術又能做研究,這也促使我努力打通藝術和學術之間的壁壘。這些年來中國的藝術教育飛速發展,學藝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中一定有人將來也會從事學術研究,希望到那時候,兩者的結合就會成為常態了。

孫惠柱
2008年12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