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雨林中的克木人

西雙版納雨林中的克木人
定價:150
NT $ 131
  • 作者:王國祥
  • 出版社:雲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1536628
  • ISBN13:9787541536625
  • 裝訂:246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作者最初接觸克木人是1958年,從此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1979年我受命首次普查布朗族文學,其后又寫作布朗族文學史,更是經常去西雙版納。克木人與布朗族同屬孟高棉語民族,居地相近,於是我一並調查研究克木人。20世紀90年代第一春,我撰成專著《西雙版納雨林中的克木人》,1996年初次亮相於一家雜志。該雜志披露了本書開頭的幾章,並加按語說,這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克木人的專著。出版學術著作難,那麼就等待機遇吧。在等待的這十幾年里,我繼續考察中國克木人的歷史和現狀,觀察克木文化的變遷,同時赴周邊國家考察那里克木人的狀況,以充實和提高本書。充足孕育或許會產出一個寧馨兒吧?書的出版早遲會各有所得,事物的辯證法就是這樣。
 

目錄

總序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置示意圖
西雙版納克木人分布示意圖
上篇 克木古國之謎
一 初識克木人
二 克木人從哪里來
三 西雙版納最早的土著
四 中南半島上的克木人
(一)克木人的遷徙
(二)老撾克木族
(三)泰國克木人
(四)越南克木族
(五)緬甸克木人
五 克木人與「白頭國」
六 王城在暮色中陷落
七 是誰發現了磨歇鹽礦
八 一度繁榮的平掌城
九 鏖戰天峰山
下篇 克木縱橫
十 悅耳動聽的克木語
十一 奇特的圖騰姓氏
(一)血緣型傳說
(二)感恩型傳說
(三)敬畏型傳說
十二 兩套名字
十三 別了,懶火地
十四 精美的竹編
十五 綠色食品
十六 穿在身上的和刻在身上的
十七 上新房
十八 鬧婚
十九 別具風情的古老婚俗
二十 靈魂世界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喪葬習俗
(四)佛教
二十一 以竹制樂器見長的克木音樂
二十二 吃芋頭紅薯的節日
二十三 生發於熱帶雨林的歌謠和故事
(一)歌謠
(二)神話傳說
(三)故事
二十四 金太陽照亮雨林
(一)昔日的社會形態
(二)「倒懸」的克木(人)站起來了
二十五 飛吧,「克木」
(一)跨越前進中的障礙
(二)關懷化作騰飛動力
二十六 一個克木村寨的變遷
(一)曼暖演寨遷徙史
(二)曼暖演寨名書寫辨析
(三)曼暖演寨的苦難史
(四)曼暖演寨現今的環境
(五)文化的變遷和調適
(六)新時代的新生活
二十七 克木人研究概況
后記
 

回顧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及其前後是其發足的時期。在國難當頭災難深重的時代,學者們顛沛流離,「中國之大已擺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然而就是在那樣異常嚴酷的情況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開創者們憑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鍥而不舍的精神,篳路藍縷,銳意開拓,面向世界,立足本土,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關於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這一段早期發展的歷史,國內外相關介紹評論不少,其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已為人們所熟知。20世紀4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後人類學民族學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學科」而被取消。這一時期的人類學民族學者,不可能再從事西方學科理論及個人感興趣的研究,也幾乎完全斷絕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他們所能做的,便是積極投身於由中央政府組織的「民族識別」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活動當中。學科被取消,加之調查活動完全由政治和意識形態主導,學術不具備獨立研究的平台,所以這一時期被認為是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曲折低潮時期。然而其時大批學者為了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政治任務,不畏艱險,深入不毛之地,長時期住在鄉村,認真訪談記錄,僅就資料而言,無論從整體調查的廣度看,還是從個人調查的深度看,比較今天的某些民族調查和某些學者的田野工作,可以說是毫不遜色的。然而由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色彩過於強烈,理論和觀點局限於既定的教條,因此五六十年代的少數民族大調查除了呈現給人們上百冊的形式划一觀點雷同的文本之外,人們完全看不到那一時代學者們的真實生動的田野經歷、體驗、情感、思考乃至能夠顯現個性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不足、缺陷、遺憾和損失!這就是人們對於那一段史無前例的少數民族大調查評價不是太高而且多有爭議的原因。

1997年,中國民俗學會年會在昆明召開,期間宋兆麟先生與我應邀到雲南教育出版社拜會何學惠社長和幾位領導。宋先生與我提出策划出版一套「人類學田野調查隨筆叢書」的建議,該社領導當即欣然采納。此後我擔任此叢書的主編,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搶救」50年代老一輩學者們的「田野財富和遺產」。這一想法得到了前輩學者們的贊賞和支持,李紹明先生便曾說:這是一項功德無量的事業!數十年過去了,時代變了,政治清明了,學術自由了,不必再背負包袱和帶著假面,可以用新的理論、觀點、方法重新整理、發掘、提升過去的研究,也可以用比較自由的隨筆的形式書寫昔日田野難忘的往事、工作、事件、過程、感受乃至逸聞趣事,這既是個人的生命史,也是貴重的學術資料和成果,其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叢書的主旨確定了,起始階段的組稿工作也比較順利,一些前輩學者熱情頗高。不過後來的情況卻出人意料,幾位德高望重的先生不幸先後辭世;幾位已過古稀之年的先生雖心有余而力不支,難以再提筆寫作;年紀稍輕一點的,或因病魔纏身無法工作,或因資料散佚無所憑藉,或因離開學壇久遠終致興趣全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晃十年過去了,前輩們完成的書稿僅為六部,加上拙著,一共七部,遠未達到原定的目標,令人多少有些失望。不過經歷了這麽長的組稿過程,我深知人生短暫,滄海桑田,能夠獲得前輩學者的六部書稿已屬不易。六書的作者分別是杜玉亭、宋兆麟、楊光海、蔡家麒、王國祥(孟翔)、楊毓驤。其中宋兆麟先生寫瀘沾湖畔的普米人,資料來源於他於1963年、1980年和1981年對雲南寧蒗縣、四川鹽源縣和木里縣的田野調查。蔡家麒先生的田野作業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調查對象先是甘肅青海的保安族和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後是雲南的獨龍族、景頗族、漢族、彝族和 僳族等。王國祥(孟翔)先生的田野工作也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50年來他一直執著子傣族、布朗族以及克木人等的調查,此次他加盟的著作,是對克木人的專題調查研究。杜玉亭先生1958年開始從事民族調查研究,現在雖已步人古稀之年,然雨每年仍然堅持長達數月的田野調查,其書是他50年田野研究和學術成果的總結,他將其視為「蓋棺之作」,為此傾注心血之巨自不待言。楊光海先生可以稱為中圖民族電影拍攝的第一人。其著作是對20世紀50年代以他為中心的攝制組拍攝佤族、苦聰人、獨龍族等民族志電影的經歷的記錄。楊毓驤先生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對象為滇西北和藏東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其資料積累較多,此次提供的文本主要著筆於獨龍族和藏族。筆者從80年代初期從事田野調查,迄今20余年,拙著是以十年前出版之《一個充滿爭議的文化生態體系——雲南刀耕火種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加以後10余年的跟蹤調查資料(圖片)合並而成,為刀耕火種及其變遷的專題研究。拋著能忝列子前輩們的大作之中,實屬榮耀;至於由作為後生的筆者擔任叢書的主編,雖然有悖常規,然而能為前輩服務自當義不容辭。

就在本叢書組稿的十年間,山東、北京等地的出版社捷足先登,冠以「田野隨筆」和「田野實錄」之名的幾套叢書先後問世,不過叢書的規模都比較小,原因不用說當為稿源稀缺之故。所以,就現在的情況而言,無論哪位主編和哪家出版社,欲策划全面回顧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規模田野調查叢書的計划並付諸實施都是不現實的。由此看來,本叢書規模雖小,然而仍能以前輩學者的著作為主,某種程度上還是體現了「搶救特殊文化遺產」的良苦用心。也正因為如此,這套叢書也才具有了特別的意義。

筆者在編入此叢書的拙著的「後記」里寫著這樣一句話:「於我而言,雲南教育出版社可謂是一塊收獲的『福地』。」在當下學術著作出版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該社的何學惠、李安泰兩位社長和楊雲寶副社長等領導能夠寬容編者幾近十年的「拖拍」,仍然信守諾言熱情支持出版「田野中國叢書」,實屬難能可貴!

在此謹代表叢書的幾位作者,向雲南教育出版社的領導以及為叢書編輯付出大量辛苦的黃敏先生、李旭先生和趙寶華女士等致以衷心的謝意!

尹紹亭
2008年5月28日
識於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
702研究室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