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對萊因的存在精神病學思想進行系統梳理和體系建構。萊因是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中一位比較有爭議的人物,其思想缺乏系統性。本書通過深入分析萊因思想的發展歷程,對萊因的思想進行系統的建構。從萊因的個人生活背景出發,系統介紹萊因的思想來源、萊因的存在精神病學思想、人際知覺理論、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研究以及萊因對社會的批判,同時對萊因與反精神病學運動之間的關系也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並對其思想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其次,通過深入挖掘萊因思想深蘊,結合我國當前的精神病學研究現狀,找到可以借鑒和學習之處.精神病屬於一類特殊的疾病,對於精神病人的診斷、治療、預防和控制都逃脫不了特殊的倫理和道德問題。病人一旦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病,如何對待病人,如何對其進行治療都與醫生對精神病以及精神病人的理解程度有關。在這個方面,萊因的思想有很多可取之處了。通過系統梳理和評述理萊因的思想,以期推動國內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對精神病及精神病人的理解。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學術生平和思想來源
第一節 創造性的破壞者
一、生平傳略
二、主要著作
第二節 思想來源
一、精神分析學思想的影響
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三、貝特森的精神分裂症學說的影響
第二章 存在精神病學理論
第一節 精神病學的存在分析觀
一、正常與瘋狂
二、存在性不安
第二節 自我的分裂
一、心一身分裂
二、內(真)自我系統與外(假) 自我系統
第三節 精神病的發生與發展
一、兩種進入精神病狀態的發展形式
二、荒原之魂: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案例
第三章 人際知覺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人際知覺理論
一、經驗的首要地位
二、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形式
三、雙方的交互作用與交互經驗
四、螺旋式交互觀
第二節 人際知覺方法研究
一、兩種觀點與兩個方向
二、從每一個人的視角看四種關系
三、元一觀點和元——元一觀點
四、問題提法
五、IPM基本圖解
六、對IPM問卷的分析——相互匹配比較法
第四章 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研究
第一節 理論基礎
第二節 社會現象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樣本的選擇和研究計划
第四節 精神分裂症與家庭
一、家庭與「家庭」
二、神秘化及其功能
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生成觀
第五節 案例——但澤一家
一、案例描述
二、家庭描述
第五章 精神病學的心理治療觀
第一節 存在主義——現象學在心理治療中的運用
第二節 心理治療的目標與方法
第三節 團體治療實踐
一、喧鬧室
二、費城協會與金利斯會所
第四節 治療案例
一、彼得案例
二、蕾拉案例
第六章 萊因與反精神病學運動
第一節 什麼是反精神病學運動?
一、反精神病學運動產生之前的精神病學的發展
二、反精神病學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引起反精神病學運動的主要因素
……
第七章 萊因對西方社會與文明的批判
第八章 總體評價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第一章 學術生平和思想來源
第一節 創造性的破壞者
一、生平傳略
二、主要著作
第二節 思想來源
一、精神分析學思想的影響
二、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三、貝特森的精神分裂症學說的影響
第二章 存在精神病學理論
第一節 精神病學的存在分析觀
一、正常與瘋狂
二、存在性不安
第二節 自我的分裂
一、心一身分裂
二、內(真)自我系統與外(假) 自我系統
第三節 精神病的發生與發展
一、兩種進入精神病狀態的發展形式
二、荒原之魂:一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案例
第三章 人際知覺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人際知覺理論
一、經驗的首要地位
二、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形式
三、雙方的交互作用與交互經驗
四、螺旋式交互觀
第二節 人際知覺方法研究
一、兩種觀點與兩個方向
二、從每一個人的視角看四種關系
三、元一觀點和元——元一觀點
四、問題提法
五、IPM基本圖解
六、對IPM問卷的分析——相互匹配比較法
第四章 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研究
第一節 理論基礎
第二節 社會現象學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樣本的選擇和研究計划
第四節 精神分裂症與家庭
一、家庭與「家庭」
二、神秘化及其功能
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生成觀
第五節 案例——但澤一家
一、案例描述
二、家庭描述
第五章 精神病學的心理治療觀
第一節 存在主義——現象學在心理治療中的運用
第二節 心理治療的目標與方法
第三節 團體治療實踐
一、喧鬧室
二、費城協會與金利斯會所
第四節 治療案例
一、彼得案例
二、蕾拉案例
第六章 萊因與反精神病學運動
第一節 什麼是反精神病學運動?
一、反精神病學運動產生之前的精神病學的發展
二、反精神病學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引起反精神病學運動的主要因素
……
第七章 萊因對西方社會與文明的批判
第八章 總體評價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序
2006年是精神分析運動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誕辰150周年。許多國際精神分析組織將2006年定為「弗洛伊德年」,世界各地紛紛組織各種紀念活動,包括舉行研討會、學術報告、藝術展覽、電影欣賞等。在弗洛伊德的故鄉奧地利.總統菲舍爾(}~einz
Fischer)親自領導官方的系列紀念活動。我國學界和媒體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如北京大學舉行了「中國——奧地利弗洛伊德誕辰15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和《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對此做了報道。
如果以1895年的《 症研究》一書作為起點,精神分析運動已經跨過100多年的歷史長河,然而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精神分析在創立之初不太被人們所接受。如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的被後人視為「20世紀人類大事記的開端」的《釋夢》一書,首印僅印了600本,卻花了8年時間才賣完。直到1909年,應霍爾(G.S.HalI,1844~1924)之邀,弗洛伊德等人到美國參加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與詹姆斯(W.Janles,1842~1911)、鐵欽納(E.B.Tjtchcmer,1867~1927)、卡特爾(J.M.Cattell,1860~1944)等名家會面,並做系列講演,才使精神分析逐漸被國際社會所公認。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精神分析的快速發展,因為戰爭造成人類的巨大心理創傷,迫切需要心理安慰和治療。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發展,精神分析受到嚴峻的挑戰。1990年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刊發了《弗洛伊德已經死去》的封面報道。不過,神經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又為精神分析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精神分析學家們力圖借助神經科學使精神分析科學化。1999年《神經一精神分析雜志》創刊,2000年國際神經一精神分析學會成立。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R.Kandel)主張把現代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結合起來,打造精神病學的「新知識框架」。這也是弗洛伊德曾經的夢想。2004年馬克·索姆斯(Mark Solms)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表《弗洛伊德歸來》一文,闡述了現代神經科學為弗洛伊德理論找到的諸多證據。2006年美國《新聞周刊》做了《弗洛伊德並未死去》的封面報道,這是針對1990年《時代》周刊報道做出的積極回應。
由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說,又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它最初是從神經症治療實踐中產生的,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流派,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二大勢力。後來精神分析逐漸超越了心理學的范圍,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涉及心理學、醫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歷史、神話、宗教、法學、語言學、文學、藝術等廣泛領域,開創了一場人類思想文化運動,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弗洛伊德主義」。目前,經過一百多年發展的精神分析早已成為一種常識,成為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夢、性、潛意識、戀母情結等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話題。因此,2006年傑里·阿德勒(Jerry.Adler)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發表了《弗洛伊德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文。正如他所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弗洛伊德是我們文化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可以說,弗洛伊德猶如幽靈一樣在我們周圍徘徊了一個多世紀。
一、百年歷程: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邏輯
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精神分析運動並非一帆風順,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後繼者不斷地對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進行修正和變革。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運動大致遵循著內部發展與外部發展兩條路徑。內部發展路徑指的是,精神分析內部的不斷分裂與重組、演變與發展。其邏輯線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導的驅力模式,經過榮格(Carl Gustav Lung,1875~1961),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9)等人的過渡之後,進一步演化為自我模式、客體關系模式和自體模式,分別對應著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等,它們從學科內部推動著精神分析運動向前發展。外部發展路徑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從外部學科,如醫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哲學、語言學等積極汲取養分,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分別出現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存在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和後現代精神分析學等,它們推動了精神分析運動向外發展。
┅┅
如果以1895年的《 症研究》一書作為起點,精神分析運動已經跨過100多年的歷史長河,然而其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精神分析在創立之初不太被人們所接受。如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的被後人視為「20世紀人類大事記的開端」的《釋夢》一書,首印僅印了600本,卻花了8年時間才賣完。直到1909年,應霍爾(G.S.HalI,1844~1924)之邀,弗洛伊德等人到美國參加克拉克大學20周年校慶,與詹姆斯(W.Janles,1842~1911)、鐵欽納(E.B.Tjtchcmer,1867~1927)、卡特爾(J.M.Cattell,1860~1944)等名家會面,並做系列講演,才使精神分析逐漸被國際社會所公認。兩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精神分析的快速發展,因為戰爭造成人類的巨大心理創傷,迫切需要心理安慰和治療。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發展,精神分析受到嚴峻的挑戰。1990年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刊發了《弗洛伊德已經死去》的封面報道。不過,神經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又為精神分析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精神分析學家們力圖借助神經科學使精神分析科學化。1999年《神經一精神分析雜志》創刊,2000年國際神經一精神分析學會成立。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R.Kandel)主張把現代神經科學與精神分析結合起來,打造精神病學的「新知識框架」。這也是弗洛伊德曾經的夢想。2004年馬克·索姆斯(Mark Solms)在《科學美國人》雜志上發表《弗洛伊德歸來》一文,闡述了現代神經科學為弗洛伊德理論找到的諸多證據。2006年美國《新聞周刊》做了《弗洛伊德並未死去》的封面報道,這是針對1990年《時代》周刊報道做出的積極回應。
由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說,又是一種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它最初是從神經症治療實踐中產生的,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流派,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二大勢力。後來精神分析逐漸超越了心理學的范圍,擴展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涉及心理學、醫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歷史、神話、宗教、法學、語言學、文學、藝術等廣泛領域,開創了一場人類思想文化運動,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弗洛伊德主義」。目前,經過一百多年發展的精神分析早已成為一種常識,成為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夢、性、潛意識、戀母情結等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話題。因此,2006年傑里·阿德勒(Jerry.Adler)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發表了《弗洛伊德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文。正如他所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弗洛伊德是我們文化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可以說,弗洛伊德猶如幽靈一樣在我們周圍徘徊了一個多世紀。
一、百年歷程: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邏輯
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精神分析運動並非一帆風順,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後繼者不斷地對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進行修正和變革。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運動大致遵循著內部發展與外部發展兩條路徑。內部發展路徑指的是,精神分析內部的不斷分裂與重組、演變與發展。其邏輯線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導的驅力模式,經過榮格(Carl Gustav Lung,1875~1961),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9)等人的過渡之後,進一步演化為自我模式、客體關系模式和自體模式,分別對應著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等,它們從學科內部推動著精神分析運動向前發展。外部發展路徑指的是:弗洛伊德之後的精神分析從外部學科,如醫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哲學、語言學等積極汲取養分,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把傳統精神分析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分別出現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存在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和後現代精神分析學等,它們推動了精神分析運動向外發展。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