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耕耘︰貴州民族文化遺產研究

沃野耕耘︰貴州民族文化遺產研究
定價:516
NT $ 449
  • 作者:吳正光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7733025
  • ISBN13:9787507733020
  • 裝訂:軟精裝 / 573頁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內容簡介

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主要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瑤、壯、畬、毛南、蒙古、 佬、滿、羌等17個。其中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均佔國內本民族人口總數的90%以上,蘇州、侗族人口佔國內本民族人口總數的一半。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38%。至2006年底,全省有3個自治州、11個自治縣、252個民族鄉,面積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68%。民族的多樣性,使各類文化遺產呈現出絢麗多彩的特征。

細讀《沃野耕耘》,我們會感到有一種清晰純樸的民族文化的魅力。文如其人。這本書快人快語,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多彩,文字卻樸實無華。
 

目錄

序一 馬自樹
序二 祁慶富
前言
第一編 建築文化
一、民族村寨
(一)苗族村寨
苗嶺山區雷公山麓的苗族村寨
武陵山區的苗族建築
(二)侗族村寨
侗寨建築
——百越文化的活化石
三門塘的民俗建築
(三)居住文化
苗族的居住文化
布依族的居住文化
侗族的居住文化
水族的居住文化
仡佬族的居住文化
彝族的居住文化
瑤族的居住文化
漢族的居住文化
(四)附屬建築
貴州高原的糧倉文化
白皮紙作坊與苗文化
——丹寨石橋白皮橋印象
(五)公共建築
苗嶺山區的寨門
苗寨的橋
苗寨銅鼓坪
苗寨龍船棚
(六)村寨建築的保護利用與研究
保護歷史文化村寨必須用好旅游這把雙刃劍
——以郎德上寨為例,談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深入發掘民族村寨的文化內涵
二、傳統建築
(一)橋梁古道
貴州橋文化
驛道
縴道
關隘
(二)渡口碼頭
渡口
碼頭
(三)古塔牌坊
古塔
牌坊
(四)城堡營盤
福泉古城
海龍屯
邊牆
(五)衙署建築
土司衙署
流官衙署
(六)書院文庫
書院
文廟
(七)會館祠堂
會館
祠堂
(八)佛寺道觀
貴州的佛寺道觀
貴陽城區的佛寺
黔北地區的著名佛寺
(九)廟宇神祠
廟宇
神祠
(十)其他古建
文昌閣和甲秀樓
四宮殿
招堤
(十一)古建築修藝術
石柱礎
建築物上的白菜、南瓜與蓮花
建築物上的蝙蝠、大象和猴子
青岩鎮的建築裝修
(十二)貴州建築文化研究
貴州的建築文化
貴州明清古建築民俗特色濃郁
多元一體 各有千秋
——貴州建築與徽州建築之比較
貴州古建築的發展軌跡、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
第二編 節日文化
貴州的民族節日
論民族節日的文物價值
被視為不可移動文物的節日
活動場所
節日文化飛向海外
第三編 服飾文化
穿在身上的史書
——貴州民族服飾研究
兩件苗繡珍品記載的歷史
民族服飾中的仿生學
苗族蠟染刺繡中的*圖案
服裝是民族的重要表征
——美國苗族服飾與貴州苗族服飾之比較
“奧滿襟”——傳統與時髦相結合的結晶
第四編 婚戀文化
第五編 石刻文化
第六編 生態文化
第七編 文化旅游
一、綜合評介
二、風情之旅
三、紅色之旅
四、博物館之旅
第八編 文保雜談
附錄
後記
 

我認識正光同志是在1983年冬。當時我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一個重要任務是聯系文物方面的事。正光同志是貴州省文化廳文物處負責人,他到中南海中宣部匯報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有關事宜,由我接待,從此相識。光陰似箭,至今25年矣!後來我到國家文物局工作,與正光同志接觸多了起來,彼此便由相識而相知了。新世紀到來之際,我們都退休了,接觸雖少了些,但經常在報章上看到正光同忘的文章,便知道這位苗族兄弟是“退而不休”,一如既往地在繼續著他鐘愛的事業。不是麼,一部數十萬言的文集《沃野耕耘——貴州民族文化遺產研究》(以下簡稱《沃野耕耘》〉出版了,實在是一件值得高興、值得祝賀的事情!

正光同志大學念歷史專業,而其本人又是苗族,這樣的知識、身份背景,使得他在貴州這樣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從事文物工作,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可謂得心應手。他用心工作,走遍貴州的山山水水。貴州68%的土地面積居住生活著少數民族,與這里17個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以及他們的歷史傳承相聯系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便是貴州文物工作面對的基本形態。抓住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傳承和利用,是做好貴州文物工作的關鍵。正光同志在主持文物處工作時,思路是很清晰的,始終把民族文化遺產作為工作的重點,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上世紀80年代雖然還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提法,但在實際工作中注意到諸如節日文化、服飾文化、生態文化、婚俗文化等內容的保護與傳承,稱之為民族、民俗文化,這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我們說用心工作,不僅是身體力行、積極勤奮,“月心”的意思還包括思考。“心之官則思”,就是在工作中要有理性思考的習慣。特別是文物工作,它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文物本身的內涵進行研究、闡釋、宣傳、教育,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實現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我們從事實際工作的同志,特別是擔負一定領導工作的同志,能夠站在政策的高度,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工作中的發現發明、經驗教訓,進行理性的梳理,寫成文字,這不僅是自己心路歷程的總結,是一段工作的紀錄,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在這方面,正光同芯做到了,他的《沃野耕耘》的出版便是明證。

細讀《沃野耕耘》,我們會感到有一種清晰純樸的民族文化的魅力。文如其人。這本書快人快語,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多彩,文字卻樸實元華。初步看來,這本著作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地域性。正光同志從年輕時候起,就來到祖國西南貴州這塊神奇的土地,從事全省的文物工作,他的腳步,他的視野,觸及全省的每一個地方。他熟悉這里的山形水系,熟悉這里的民風民情,熟悉這里的文物遺產,心中所想、書中所寫的東西,都是他熟悉的貴州。地域特點突出,每一篇文章都散發著貴州泥土的芬芳。貴州的歷史,貴州的文化,貴州的文物,貴州的建築,貴州的村寨,貴州的節日,貴州的服飾,貴州的蠟染,貴州的水和酒,貴州的歌和舞……讀了之後,就會觸摸到貴州的天地人和,從而產生強烈的“貴州印象”。

其次是民族性。前面說過,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這里文物工作對象芏要是民族文物。既有物質形態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又有大量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村寨、城堡營盤、民族技藝、民族服飾、民族節日、民族崇拜、民族婚戀,等等,這一切通過作者細致的筆觸,在讀者面前展現出貴州少數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式的畫卷,是認識貴州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生活方式、民族風情、發展前景的指路標牌。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就是貴州的歷史;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就是貴州的“名片”。貴州各少數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創造,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遺產。認識和了解貴州少數民族的歷史與貢獻,對于加強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積極意義。從這個角度說,《沃野耕耘》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再次是專業性。本書是一本文化遺產研究文集,當然具有文化遺產內涵的專業性。我強調的專業性,在于作者是貴州文化遺產界的專業人士,並且多年擔任領導工作,具有權威性。專業人士進行本專業工作研究、學術研究,寫出專業性文章,這是地地道道的行家里手,在專業上是無懈可擊的。我們在這里說的專業性,是整個文化遺產事業的專業性,不是某個單一專業(如書畫研究、陶瓷研究)的專業性。本書的研究文章,不僅具有知識性、學術性,還涉及遺產管理方面的政策’性。“文化旅游”、“紅色之旅”的開展,如何做到“保護為主”,使遺產保護和旅游工作取得“雙蠃”,這就要有專業性的政策導向,局外人很難說得清楚。所以,本書的專業性,除政策把握之外,還涉及歷史學、遺產學、文化學、博物館學、民族學、民俗學、管理學等等,是行業的專業人士寫就的專業之作,值得遺產界特別是貴州遺產界的重視。

文化需要積累,一代一代的積累,或大或小的積累,使得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沃野耕耘》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貴州文物、遺產工作的一個時代,所以,它的出版是很有意義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