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位於河南省東南部,豫皖兩省交界處,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縣域面積2946平方公里,轄32個鄉鎮601個村街,是河南第一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勞務大縣,是中國柳編之鄉、中國書法之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同時又是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的工作聯系點和全省五個規划建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固始根親文化底蘊豐厚。固始歷史悠久,上溯西周時期,固始屬英、蓼、蔣、番諸國地,秦漢時期先後為蓼、期思、陽泉、寢等縣地。東漢建武二年(26),光武帝劉秀取「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始」之意封開國元勛、大司農李通為「固始候」,從此,便得名「固始」,並沿襲至今。據專家考證,閩台與固始同根同祖,歷史上因朝代變遷、戰爭紛亂、生活逼迫,固始人有四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晉懷帝永嘉二年(308),衣冠之族借水運之便入閩者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固始籍將領陳政率府兵3600人赴泉、潮二州平亂安撫,陳政子陳元光後來開建漳州,被譽為「開漳聖王」。唐(亻喜)宗光啟元年(885),王審知三兄弟在黃巢起義影響下,率農民義軍5000多人入閩,創建閩國,被封為「閩王」;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固始鄉民為避戰亂,紛紛南遷投親靠友。歷次入閩的固始人不僅在閩台之間流動,而且漸次南遷東南亞諸國。因此,固始成為部分海外僑胞的鄉關祖地,並造就了「台灣訪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親文化現象。
固始是河南面向華東的窗口。固始背靠中原,面向華東,寧西鐵路、滬陝高速、312國道、204省道、216省道穿境而過,既處於信陽、六安、阜陽三市小經濟圈的內腹地,又處於鄭州、武漢、合肥三大經濟圈輻射的交匯地,方圓150公里內沒有大中城市,具備發展中心城市的區域條件。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特別是Z004年被確定為全省加快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以來,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區面積達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33萬,初步拉開了中等城市框架,城市的輻射力、拉動力、影響力不斷增強,先后被評為「河南省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建設成為圃始最亮麗的明片,擦亮了信陽乃至河南面向華東的窗口。
固始經濟發展潛力較大。固始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和勞動力資源。2008年年初以來,縣委、縣政府把糧食生產及加工、畜禽養殖及加工、勞務經濟及回歸工程確定為縣域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強力推進開發力度。糧食生產連續5年奪得豐收,200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6億斤,占到全省的五十分之一、全市的五分之一,在國際糧食危機加深的背景下,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作出了我們應有的貢獻。固始常年在外務工創業者達50多萬人,年創收人50多億元。勞務大軍已成為固始最大的資金庫、人才庫、項目庫,勞務經濟實現了由務工潮到創業潮再到回歸潮的三大跨越,創造了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固始模式」。三大支柱產業開發,加快了固始的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強了縣域經濟實力,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5年躋身中部六省百強縣,在全國2800多個縣市中排第341位。
固始魅力日益彰顯。近年來,我們堅持「一手抓經濟,打造硬實力;一手抓和諧,提升軟實力」的工作思路,統籌經濟社會文好又快發展,積極建設魅力固始。堅持以人為本,文化、教育、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信訪穩定工作連續多年受到省、帝肯定和表彰。特別是2008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讓根親文化揚名固始」工程,堅持用根親文化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用根親文化建設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用根親文化建設打造硬實力、提升軟實力。這次研討會,就是我們根親文化建設的一次群英會,也是一次問計會,在今后工作中,我們將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宗親主辦、社會參與、內外聯動、促進發展」的思路,加強根親文物的保護、開發,全力把「根」留住;加強根親文化的整理、研究,繼續挖「根」溯源;加強懇親聯誼,實現生「根」開花;加強根親資源開發,達到「根」深葉茂,堅定不移地推進根親文化建設,把根親文化這台大戲唱成精彩紛呈、永不落幕的大戲,讓根親文化充分彰顯固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