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翁是當代法國最知名的哲學家之一,是法國現象學運動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也是現象學的神學轉向的主要推動者。
馬里翁以獨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對後者在微觀意義上的影響。通過嚴格的文本學考察,馬里翁指出,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爾正確地理解為“被給予性”。然而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進行的還原的努力,卻以失敗而告終。
自笛卡兒以降的近代西方哲學,以意識哲學佔據主導地位。而海德格爾的橫空出世,則讓存在論幾乎成為現代哲學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以德里達、勒維納斯、H‧亨利為代表的一批法國哲學家,不約而同地以現象學的方法踏上了超越存在論的道路。
馬里翁以獨特而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了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早期思想,以及前者對後者在微觀意義上的影響。通過嚴格的文本學考察,馬里翁指出,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所做出的突破,被海德格爾正確地理解為“被給予性”。
然而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進行的還原的努力,卻以失敗而告終。這種失敗的原因,恰在于海德格爾沒有認識到“還原越多,給予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