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學

小乘佛學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世所公認的世界佛學名著,原書名為《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與原著者的另一重要作品《大乘佛學》同為姊妹篇。作者依據印度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和世友菩薩的注釋本,按西方哲學的理路來轉述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對于中國漢地和藏地的佛學思想發展都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說一切有部哲學自身是一完整的佛學體系,在藏地和漢地都極受重視,它是修慧發智,步入佛學奧堂的階梯。本書對有西學基礎而不諳佛學術語的讀者,尤為適合。
 

目錄

原著者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佛教與瑜伽
第三章 神秘的直觀
第四章 佛陀相信個體之我的永恆性嗎
第五章 佛陀是不可知論者嗎
第六章 晚期小乘佛教的立場
第七章 絕對的兩重性
第八章 毗婆沙師
第九章 經量部
第十章 瑜伽行派
第十一章 中觀派
第十二章 小乘的因果理論
第十三章 大乘的變形的因果理論
第十四章 相對性的理論
第十五章 由神秘直觀證得的實在且不朽的佛陀
第十六章 關于涅粲的新觀念
第十七章 相對性本身是相對的嗎
第十八章 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平行發展
第十九章 歐洲的類似理論
第二十章 正理一勝論學派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結論
附錄一 關于《中論》與中觀派
附錄二 《中論》(第一、第十五、第十八及第二十五品)
專有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書名索引
 

本書原名《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其姊妹篇為《佛教的涅�概念》,臨發排付印前分別易名為《小乘佛學》與《大乘佛學》。

《小乘佛學》與《大乘佛學》是俄國著名佛教學者舍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年)的代表作品。與舍氏大部分著作一樣,最初即以英文寫成。這兩部書出版七十余年來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學研究者、東方學學者視為不朽名著,代表了以西方比較語言學、比較哲學方法研究東方佛教的成果。舍氏本人也被認為是獨闢蹊徑的開拓性哲學史家。由于其特殊風格,舍氏同他的門下弟子被稱為彼得堡學派。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西方佛學研究界可謂是獨領風騷。

舍爾巴茨基出身于帝俄貴族家庭,從小即受鄰國的西歐標準的教育,少年時代,他便掌握了英語、德語、法語。1884年,他中學畢業考入彼得堡大學,就學于歷史文學系。起初其興趣完全在語言學方面。他在米納耶夫(I.P.Minayeff,1840—1890年)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語言學尤其是梵語的學習。後者是俄羅斯著名印度學者,通曉梵語、巴利語、漢語、滿語等,其學術成果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欽佩。米納耶夫赴緬甸考察後,又從米氏高足奧登堡學習梵文;並听德國學者布勞恩關于古代哥特語、盎格魯‧薩克森語、高地德語講座;這一時期他還學習了教會斯拉夫語。此前,舍氏也已經掌握了希臘文和拉丁文。1889年,舍爾巴茨基以優異成績畢業,在彼得堡大學任習教員。旋即赴維也納,隨布勒爾(Buhler,1837—1898年)學習印度詩學。這一時期,舍氏在布勒爾指導下研究拜尼尼語法、印度的《法論》及古代碑銘解讀。1893年回到彼得堡後,有6年的時間他似乎放棄了對印度學的專著研究。1899年,使氏赴羅馬參加東方學大會。會後塔吉前往波恩師從著名學者雅個比(H.G.Jacobi,1890—1937年)。這次,他的研究題目轉到了梵文哲學文獻上。舍爾巴茨基的學術淵源可以認為有兩個方面,從布勒爾教授那里,他繼承了對印度歷史和文學的深刻了解,對拜尼尼語法的研究培養了他細密的甚而可說煩瑣的分析方法;從雅個比教授那里,舍氏吸取了東西方比較哲學研究的方法,培養了對哲學基本問題和核心範疇的敏銳而深刻的觀察眼光。

1900年,舍氏回到俄國。在彼得堡大學任東方語言系文學講座講師。旋即成為俄國科學院院士。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