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佛教邏輯的一部權威性著作。作者通過對梵、藏原典的研究,並借助西方政治理論,對代表印度邏輯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邏輯理論作了系統的闡釋和評價。
這部著作引起了亞洲文化史學家、梵文文獻學家及一般哲學家們的重視。
本節是由三部著作所組成的叢書的最後一部。這套叢書的目的在于說明亞洲史上堪稱最為強有力的思想運動。這種思想運動產生于公元前六世紀時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漸地擴張到幾乎整個亞洲大陸,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島。因此,這幾部著作討論的是中亞和東亞的主要思想的歷史。
本書也引起梵語學家的重視,因為它依據的是完全基于“論”一類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都是印度學著的著述,具有特別的梵文學術風格,其中的論證使用了相當特殊的術語,形式非常簡潔。對其思想的解釋和發揮都保存在繁多的注本和疏本中。本書第二卷收入了一系列分析性的譯文。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明這些相當明晰而又非常精確的術語。
對于哲學家來說,本書理應引起他對一種尚不熟悉的邏輯體系的重視。它是邏輯,但不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認識論,但又不是康德的認識論。
有一種相當普遍的偏見,即認為只有歐洲才有實證哲學。認為亞里士多德對邏輯的研討已達極致,認為既然他在這一領域是前無古人的,其後也就不必再有來者。這也是一種偏見。後一種見解似乎正在冷落下去。雖然我們對未來的邏輯或沒有一致的意見,但對邏輯現狀的不滿卻是一致的。我們處在某種改革的前夕,在這樣的時刻來考慮這種獨立的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陳那和法稱正是以這種方法來討論那些既是認識論的又是形式邏輯的問題的——可能是具有某些重要意義的。
如是考慮和比較兩種不同邏輯的過程中,哲學家會發現,人類思維打算解決真實與謬誤時就自然而然地要遇上某些問題。諸如判斷,推理和論證的本質;關系和範疇;綜合與分析的判斷;無限及無限可分性;二律背反與知性的辯證結構等等。透過異文化的奇特術語,哲學家們將發現好些為他們熟知的特征。在這一邏輯體系中這些特征是以迥然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和安排的,它們佔據著不同的地位,處于完全不同的背景中。哲學家如果熟悉梵文作品的風格,他就會試圖以印度的概念術語來詮釋歐洲的思想,而不僅僅是將印度概念譯成歐洲的哲學術語。
我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兩種邏輯體系的相似形,而不是比較估量二者的價值。這方面我樂意先听听哲學專家們的意見;在這一特殊認識領域中,他們具有的經驗遠遠非我所能企及。如果我竟然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並通過他們而將印度實證哲學家們介紹給歐洲的同行,我也就相當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