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學術的淵源遞嬗,確有其自身之規律,但這種規律歸根到底要服從社會演變之規律,它是時代與社會變遷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集中反映。黑格爾在論述時代與哲學的關系時曾經寫道:「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一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實際上,不僅僅是哲學,全部人文社會科學都是時代所孕育的思維產物,也就是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而,要准確理解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並切實推動其繁榮發展,就決不能脫離我們這個時代,超然於社會環境之外。
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日益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從一元走向多樣,愈加密切、復雜地勾連在一起。在社會和知識領域,有兩個基本事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是沒有哪一個學科單純依靠本學科的力量,能夠解決任何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學科的進步,越來越多地需要借鑒相關學科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說學科之問的相互依存度在增加,相互融合的趨勢在增強。正是這兩個事實,決定了社會科學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對話,促進學科交流,在不同學科的協同研究和視界融合中尋找更加富有現實解釋力與思想創造性的學術生長點。在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各種方法相互沖擊的情況下,加強跨學科的對話和研究,可以給既有的學科研究范式和話語體系帶來新的啟迪與沖擊,為學術生長拓辟新的巨大空間。正是基於這一認識,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推出了「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前沿系列對話」,力圖推動學術界在不同學科之間展開富有學術質量和理論深度的交流,扎扎實實地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