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廣大音樂、文藝、歷史的普通愛好者為讀者群,以綜合性論述為坐標,以滿足廣大讀者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為寫作目的之一。可以增進讀者對于浪漫主義時期藝術的認識,促進讀者對音樂作品更加積極、能動的听賞與理解。同時,本書的寫作也是對跨學科美學研究的可能方式的一次探尋,或者說,一次嘗試。對音樂與視覺藝術的共性解讀究竟是夢想還是空想?它真的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之間表面上的二律背反嗎?請您與筆者一起駕理性與感性之船,對火花四溢的浪漫主義藝術展開一次美學之旅。
目錄
序
緒論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回到自然
第三章 色彩與抽象
第四章“精神的音樂”與復古建築
第五章 風從東方來——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與視覺藝術作品中的“東方”印象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緒論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回到自然
第三章 色彩與抽象
第四章“精神的音樂”與復古建築
第五章 風從東方來——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與視覺藝術作品中的“東方”印象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序
羅丹曾經說過︰“藝術是人類最崇高的使命,因為它是人類思想的一種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既是去理解這個世界,又要使世界通過它被人們理解。”藝術是偉大的、創造性的,也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特別是音樂——這個藝術的分支學科在西方中世紀的大學中即得到傳授與重視,被認為是“現代科學中最高尚的一種科學”。在中國,音樂則更早地被孔子列為君子必修的“六藝”之一。藝術教育之所以重要,並不僅僅在于知識、技藝的習得,也不僅僅在于藝術作品的產出,而更在于藝術可以使人的思想變得更加敏銳,對事物的感受力與洞察力變得更加細膩。“藝術是通向其他知識的一道門”,它以平衡的方式促進個性的發展,積極調動人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使人的自身素質在各方面充分、和諧地發展。藝術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成功、成就,而是作為人文教育之中堅力量。我國近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蔡元培先生當時大力推動近代中國藝術教育的初衷也正基于這一點。
西方音樂文化是歷史長期積澱下來的人類共享的寶貴文化資∣源之一,它也是了解西方人的智慧、思維方式的重要橋梁。 《火花——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踫撞與聯系》(下文簡稱《火花》)從具體藝術作品人手,探究該時期音樂、繪畫與建築藝術共同的美學觀念與創作原則,透過這三個不同的藝術分支學科,分析浪漫派藝術產生的源頭與精神實質,以期在各姊妹藝術的啟示下揭示音樂歷史的演變過程,是一次對西方藝術從綜合角度進行理解與詮釋的大膽嘗試。
所有的藝術學科之間都存在著對話,一切都圍繞著同一理想——“美”而展開。在藝術家、藝術作品、風格與表現形式間存在各種各樣、異彩紛呈的藝術潮流。有些藝術分支學科之間,如建築與繪畫之間、音樂與舞蹈之間的互動與對話就比較容易分析。但是,當其使用的藝術語育完全不同時,則比較難以察覺,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的聯系與踫撞就具有很強的隱藏性。浪漫主義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1789年法國大革命及19世紀中葉發生的政治運動極大地改變了西方文化的面貌。在該時期既產生了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貝多芬晚期),又孕育了當代藝術走向的巨大發展空間與可能。由于藝術家的大力推動,所有藝術在這一時期向情感、夢想、幻境的表現匯聚。不同藝術分支的聯系、踫撞、對話成為該時代藝術最重要、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一切在“美”的目標下集結起來,各種表現方式、表現手法間的相似性與互補性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得到反映。盡管如此,音樂與繪畫等視覺藝術之間的聯系仍然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非直接的,潛藏在復雜的藝術現象背後。
再有一點,藝術史上的事實證明,一種美學潮流的繁榮並不是在各個藝術分支學科中同時發生的,也不是在相關各國同時出現的。同視覺藝術領域相比,音樂領域往往較晚受到同一美學潮流的影響。這種“蚶差性”更為跨學科美學比較加大了難度,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與把握的能力。
《火花》不是就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存在的一些表面化的、直觀的聯系展開的說明,如一幅畫因其描繪音樂會的場景就具有音樂性,或一部音樂作崩因其與某一幅畫、某一個地區有關就具有繪畫性,而是針對藝術技法、構思與創作理念等內在的、深層次聯系展開論述,探討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繪畫、建築伶吊舉行共性解讀的可能。
共性研究很容易帶有零散、局部、個性的性質,而《火花》的論述較為系統、理性,注重真憑實據,作者鬩讀、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體現了較為冷靜、嚴肅的治學態度。浪漫主義時期產生了一大批通過自己的藝術主張與作品而滲透、參與到自身所在藝術領域與另一藝術領域之間的對話中去的藝術家,本書作者正是以這些成績卓著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為著眼點,進行梳理、整合、分析、解釋,以期為音樂、藝術欣賞提供新的思考線索,有助于讀者對該時代的西方藝術有機的、整體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同時,本書深入淺出,具有一定的可讀性。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書中對浪漫派藝術特征的切人點略顯單薄,還有其他許多共性特征值得深入探討。
音樂與視覺藝術無疑都具有強大的情感表現力量,尤其是前者,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不同程度的體現。英國浪漫主義先驅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曾經說過︰“藝術的感染力是歡樂的永恆之源。”一部藝術作品帶給每個人的情感撞擊都是不同的,就是對同一個體來說,也會因時、因地而不同,但是卻絲毫不會改變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價值。音樂與視覺藝術的表現力使得二者之間踫撞產生的火花持久而強烈。
在當代,文藝潮流較以往各時代更加瞬息萬變、錯綜復雜,在形態各異的藝術現象的背後預示著藝術什麼樣的未來圖景?音樂與視覺藝術將取道何途?我們又將在什麼樣的語境中探討二者之間的對立與對話?“路漫漫其修遠兮”,音樂科學的世界浩瀚而博大,藝術探索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朱秋華教授
2008年6月18日
西方音樂文化是歷史長期積澱下來的人類共享的寶貴文化資∣源之一,它也是了解西方人的智慧、思維方式的重要橋梁。 《火花——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繪畫、建築之間的踫撞與聯系》(下文簡稱《火花》)從具體藝術作品人手,探究該時期音樂、繪畫與建築藝術共同的美學觀念與創作原則,透過這三個不同的藝術分支學科,分析浪漫派藝術產生的源頭與精神實質,以期在各姊妹藝術的啟示下揭示音樂歷史的演變過程,是一次對西方藝術從綜合角度進行理解與詮釋的大膽嘗試。
所有的藝術學科之間都存在著對話,一切都圍繞著同一理想——“美”而展開。在藝術家、藝術作品、風格與表現形式間存在各種各樣、異彩紛呈的藝術潮流。有些藝術分支學科之間,如建築與繪畫之間、音樂與舞蹈之間的互動與對話就比較容易分析。但是,當其使用的藝術語育完全不同時,則比較難以察覺,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的聯系與踫撞就具有很強的隱藏性。浪漫主義時期是西方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1789年法國大革命及19世紀中葉發生的政治運動極大地改變了西方文化的面貌。在該時期既產生了古典主義的集大成者(貝多芬晚期),又孕育了當代藝術走向的巨大發展空間與可能。由于藝術家的大力推動,所有藝術在這一時期向情感、夢想、幻境的表現匯聚。不同藝術分支的聯系、踫撞、對話成為該時代藝術最重要、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一切在“美”的目標下集結起來,各種表現方式、表現手法間的相似性與互補性第一次如此集中地得到反映。盡管如此,音樂與繪畫等視覺藝術之間的聯系仍然常常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非直接的,潛藏在復雜的藝術現象背後。
再有一點,藝術史上的事實證明,一種美學潮流的繁榮並不是在各個藝術分支學科中同時發生的,也不是在相關各國同時出現的。同視覺藝術領域相比,音樂領域往往較晚受到同一美學潮流的影響。這種“蚶差性”更為跨學科美學比較加大了難度,要求研究者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與把握的能力。
《火花》不是就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間存在的一些表面化的、直觀的聯系展開的說明,如一幅畫因其描繪音樂會的場景就具有音樂性,或一部音樂作崩因其與某一幅畫、某一個地區有關就具有繪畫性,而是針對藝術技法、構思與創作理念等內在的、深層次聯系展開論述,探討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繪畫、建築伶吊舉行共性解讀的可能。
共性研究很容易帶有零散、局部、個性的性質,而《火花》的論述較為系統、理性,注重真憑實據,作者鬩讀、參考了大量文獻資料,體現了較為冷靜、嚴肅的治學態度。浪漫主義時期產生了一大批通過自己的藝術主張與作品而滲透、參與到自身所在藝術領域與另一藝術領域之間的對話中去的藝術家,本書作者正是以這些成績卓著的藝術家的代表作品為著眼點,進行梳理、整合、分析、解釋,以期為音樂、藝術欣賞提供新的思考線索,有助于讀者對該時代的西方藝術有機的、整體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同時,本書深入淺出,具有一定的可讀性。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書中對浪漫派藝術特征的切人點略顯單薄,還有其他許多共性特征值得深入探討。
音樂與視覺藝術無疑都具有強大的情感表現力量,尤其是前者,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不同程度的體現。英國浪漫主義先驅詩人、畫家威廉‧布萊克曾經說過︰“藝術的感染力是歡樂的永恆之源。”一部藝術作品帶給每個人的情感撞擊都是不同的,就是對同一個體來說,也會因時、因地而不同,但是卻絲毫不會改變那些偉大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價值。音樂與視覺藝術的表現力使得二者之間踫撞產生的火花持久而強烈。
在當代,文藝潮流較以往各時代更加瞬息萬變、錯綜復雜,在形態各異的藝術現象的背後預示著藝術什麼樣的未來圖景?音樂與視覺藝術將取道何途?我們又將在什麼樣的語境中探討二者之間的對立與對話?“路漫漫其修遠兮”,音樂科學的世界浩瀚而博大,藝術探索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朱秋華教授
2008年6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