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研讀《論語》的專題文集。書中具體收錄了︰《孔子如何成為“哲人”》、《“曾點氣象”異說》、《“子見南子”︰儒者的困惑與解惑》、《朱熹釋子夏“仁在其中”》、《“矜而不爭”辨義》、《經典世界中的“直躬證父”》、《“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評注》等文章。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序
《論語》“外傳”
——對孔門師弟傳說的思想史考察
孔子如何成為“哲人”
“曾點氣象”異說
“子見南子”:儒者的困惑與解惑
再尋“孔顏樂處”
——以《論語》中有關顏回的資料為背景
《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朱熹釋子夏“仁在其中”
直爽:《論語》中的“直”
“矜而不爭”辨義
經典世界中的“直躬證父”
“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評注
“盡美”與“盡善”:孔子論樂的微言大義
異行而同仁
——《論語》“殷有三仁”章釋義
政治生活:批評與辯護
——《論語‧微子》篇臆解
哲人與政治
——從孔子與《論語》中四類人的關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學
玄遠之幕的飄落
——王弼《論語釋疑》的命運
劉逢祿《論語述何》及其解經方法
《論語》“外傳”
——對孔門師弟傳說的思想史考察
孔子如何成為“哲人”
“曾點氣象”異說
“子見南子”:儒者的困惑與解惑
再尋“孔顏樂處”
——以《論語》中有關顏回的資料為背景
《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朱熹釋子夏“仁在其中”
直爽:《論語》中的“直”
“矜而不爭”辨義
經典世界中的“直躬證父”
“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評注
“盡美”與“盡善”:孔子論樂的微言大義
異行而同仁
——《論語》“殷有三仁”章釋義
政治生活:批評與辯護
——《論語‧微子》篇臆解
哲人與政治
——從孔子與《論語》中四類人的關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學
玄遠之幕的飄落
——王弼《論語釋疑》的命運
劉逢祿《論語述何》及其解經方法
序
本書是研讀《論語》的專題文集。在中國文化中,《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有些經書,便是借助對《論語》的解釋而成為經典。那麼,讀《論語》難不難?回答應該是:既難,又不難。《論語》是古籍,古籍通常存在的字義難解、句讀不明,甚至殘篇斷簡、背景模糊之類問題,《論語》不同程皮也存在著。這是一般人理解的難。但漢以來,關于《論語》的各種注解源源不斷,幾無一字不被反復咀嚼過,且其內容多涉及日常道德觀念與行為,故即使仍有煩難閂題未被解決,也不妨礙今人通讀,了解其基本內容。所以說,只要肯下基本功夫,讀《論語》不難。西哲黑格爾根據翻譯文本,斷言其內容淺顯,大概也是椐此而言。但學者讀書要求有自已心得,即讀出新意且能貢獻給其他讀者,則古人太多注解的存在,反而成了這一目標的障礙。在幾無一字不被反復咀嚼過的情況下要讀出新意,真是難乎其難。
共實,古人包栝注家也踫到相同的問題。讀出新意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知識性的查考,一是義理性的闡述。知識性的查考,如呆能用迸步來評價其效呆,那自然是問題不斷解決,留給後學的困難越來越少,同時也意味著這個領域可做的余地不斷縮小,除非是有“新古文”(出土文獻)的發現。宋儒開闢解釋的新疆域,給經學展示新的方向,共貢獻在義理。一般的理解,就是用總括性的概念,不論是天理還是良知,給各種具體的內容以一致的說明。速種想法的推進,便是以抽象為義理。愛好抽象哲學的人,對此也會偏埒,認為這樣理解會比較有深庋。其實,宋儒之所以成功,不是一味講抽象,而是從具體析出抽象,同時用抽象理解具體,兩頭貫通起來。換一對詞,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從經典解讀的角庋講,也是讀淺與讀深的關系。
所謂淺,是指經典包含的經驗性內容,因為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現象,所以說它淺顯。它不是不重要,而是苴接性或實踐性。對比而言,深就是表面上看不到的“東西”,即觀念,它越遠離表面經驗就越深。對亍《論語》速部以記述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為主的經典雨言,不掌握淺的層次,就不能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實踐性格,而忽視深的層次,其日常行為的意義就不能提升。黑格爾只看到它的淺,但更多讀經孝則偏于探尋它的深。現代哲學愛好者也然,例如有人讀出存在主義。而深一旦與淺脫節,它就變成玄。清學攻擊宋學借孔孟談玄,指峋就是這類毛病。深而不玄(故弄玄虛之玄),便是從淺入手,思想合乎邏輯地導向精神及傳統的深處。它需要一個對經驗(文本描述與歷史現象)迸行分析,及對觀念進行重構的程序。這個深庋便應該既是哲學的,也是歷史的。
在中國哲學的經典學習課程中,先選《論語》,理由不是它容易讀出心得,而是它重要,即使無功而返,也不能繞過這個關隘。你把它當作作業,它就逼著你摸索一些東西,作出一些嘗試。本文集的多數論文,顯示一些共有的特點。概括地說,就是在選題上:一是不以考據為中心,即不處理版本及文本所論及的史實的確定性閬題;二是不以抽象概念的論述為中心。原因分別是:關干考據從古文經學、清代漢學到現代文獻學,多少人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在沒有相關出土文獻發現之前,它剩余的問題應該交更專業的文獻學者做,哲學史或觀念史學者不必越俎代庖。而不重復關于什麼是仁或禮、忠與孝的意義的討論,是囡為現代的哲學史學者在速方面也成果累累。余下的途徑,便是從文本出發,從直接的閱讀經驗開始。那是《論語》的記錄者或編纂者呈現給我們的東西。除了極少數的抽象言辭外,大量的是人物的會話,包括不連貫的背景或附著的動作,甚至情緒。除命題或範疇外,還有更多經驗性的描述值得關注。荸實上,許多重要的觀念也是瓖嵌在故荸或情節的片斷中,才得以體現其實踐意義的。正囡為這樣,本書多數論文選擇對人物與享件(包栝特定情景中的會話)作為釋讀的對象。
這種釋讀是觀念史式的。觀念史的觀念不限亍概念或範疇,它可以是一種意義、信念或是思考模式,是通過對人、事及發生于其中的生活方式的分析才能揭示出來的。這種分析的角度是靈活多變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事也有不同的類型。一個人與不同的人交往所表現的是不同的側面,同一事件從不同立場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景象。轉換不同的視角,可能想象的圖景將更有生氣,更有縱深感。進入經典的世界不只是理會文字帶來的表象,而是要體味那些言行的意義。或者說,我們是在解讀古人行為的邏輯。這種行為邏輯至少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不分古今、人類共有的經驗,另一個是古典生活秋序特有的規則。只有從第一層次入手,合乎情理地探尋第二層次的問題,對我們未說,即是隱蔽起作用的觀念,才是滿足我們願望的經典解讀。
這是對歷史意義的解讀。但對《論語》這部經典中的經典而言,歷史包含有三重含義。首先自然是孔子和他的同時代人經驗著的歷史,這是最基本的內容。其次,是孔子之前對孔子時代構成影響的前人的歷史,即三代聖賢及其傳述的內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它是理解孔子事業不可分割的傳統。再次,是孔子之後在整吝�《論語》影響下的歷史,包括生活的與學術的兩個層次。生活的層次是指跛治及社會倫理秩序,學術的主要是《論語》的傳述與解釋史。以《論語》為中介,進入《論語》世界的歷史,《論語》呈現的歷史,與《論語》進入的歷史是 貫通的。嚴格來說,只有進入《論語》所進入的歷史,《論語》的經典地位才能得剄確證。因為《論語》思想的踐行與解釋,不僅是我們理解《論語》意義的必要途徑,它本身就是體現《論語》意義的環節,是《論語》思想世界的組成部分。逮樣理解,就是對《論語》觀念史研究意義的整體把握。
這點感謝雖是我個人的,但它是在我主持的多次關于《論語》的研究生討論班上慢慢形成的。感謝歷次參加討論班的全體同學,他們的貢獻不僅是提供一大批選編這本文集的材料,同時還推動了我本人關于《論語》的思考與寫作。此外,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相關師友,他們貢獻出自己的成果,支持、充實我們的這個計劃。最後,我們還得感謝中山大學“985工程”中國哲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對我們提供的資助。
2009年3月12日于中山大學
共實,古人包栝注家也踫到相同的問題。讀出新意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知識性的查考,一是義理性的闡述。知識性的查考,如呆能用迸步來評價其效呆,那自然是問題不斷解決,留給後學的困難越來越少,同時也意味著這個領域可做的余地不斷縮小,除非是有“新古文”(出土文獻)的發現。宋儒開闢解釋的新疆域,給經學展示新的方向,共貢獻在義理。一般的理解,就是用總括性的概念,不論是天理還是良知,給各種具體的內容以一致的說明。速種想法的推進,便是以抽象為義理。愛好抽象哲學的人,對此也會偏埒,認為這樣理解會比較有深庋。其實,宋儒之所以成功,不是一味講抽象,而是從具體析出抽象,同時用抽象理解具體,兩頭貫通起來。換一對詞,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從經典解讀的角庋講,也是讀淺與讀深的關系。
所謂淺,是指經典包含的經驗性內容,因為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感知到的現象,所以說它淺顯。它不是不重要,而是苴接性或實踐性。對比而言,深就是表面上看不到的“東西”,即觀念,它越遠離表面經驗就越深。對亍《論語》速部以記述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為主的經典雨言,不掌握淺的層次,就不能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實踐性格,而忽視深的層次,其日常行為的意義就不能提升。黑格爾只看到它的淺,但更多讀經孝則偏于探尋它的深。現代哲學愛好者也然,例如有人讀出存在主義。而深一旦與淺脫節,它就變成玄。清學攻擊宋學借孔孟談玄,指峋就是這類毛病。深而不玄(故弄玄虛之玄),便是從淺入手,思想合乎邏輯地導向精神及傳統的深處。它需要一個對經驗(文本描述與歷史現象)迸行分析,及對觀念進行重構的程序。這個深庋便應該既是哲學的,也是歷史的。
在中國哲學的經典學習課程中,先選《論語》,理由不是它容易讀出心得,而是它重要,即使無功而返,也不能繞過這個關隘。你把它當作作業,它就逼著你摸索一些東西,作出一些嘗試。本文集的多數論文,顯示一些共有的特點。概括地說,就是在選題上:一是不以考據為中心,即不處理版本及文本所論及的史實的確定性閬題;二是不以抽象概念的論述為中心。原因分別是:關干考據從古文經學、清代漢學到現代文獻學,多少人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在沒有相關出土文獻發現之前,它剩余的問題應該交更專業的文獻學者做,哲學史或觀念史學者不必越俎代庖。而不重復關于什麼是仁或禮、忠與孝的意義的討論,是囡為現代的哲學史學者在速方面也成果累累。余下的途徑,便是從文本出發,從直接的閱讀經驗開始。那是《論語》的記錄者或編纂者呈現給我們的東西。除了極少數的抽象言辭外,大量的是人物的會話,包括不連貫的背景或附著的動作,甚至情緒。除命題或範疇外,還有更多經驗性的描述值得關注。荸實上,許多重要的觀念也是瓖嵌在故荸或情節的片斷中,才得以體現其實踐意義的。正囡為這樣,本書多數論文選擇對人物與享件(包栝特定情景中的會話)作為釋讀的對象。
這種釋讀是觀念史式的。觀念史的觀念不限亍概念或範疇,它可以是一種意義、信念或是思考模式,是通過對人、事及發生于其中的生活方式的分析才能揭示出來的。這種分析的角度是靈活多變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事也有不同的類型。一個人與不同的人交往所表現的是不同的側面,同一事件從不同立場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景象。轉換不同的視角,可能想象的圖景將更有生氣,更有縱深感。進入經典的世界不只是理會文字帶來的表象,而是要體味那些言行的意義。或者說,我們是在解讀古人行為的邏輯。這種行為邏輯至少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不分古今、人類共有的經驗,另一個是古典生活秋序特有的規則。只有從第一層次入手,合乎情理地探尋第二層次的問題,對我們未說,即是隱蔽起作用的觀念,才是滿足我們願望的經典解讀。
這是對歷史意義的解讀。但對《論語》這部經典中的經典而言,歷史包含有三重含義。首先自然是孔子和他的同時代人經驗著的歷史,這是最基本的內容。其次,是孔子之前對孔子時代構成影響的前人的歷史,即三代聖賢及其傳述的內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它是理解孔子事業不可分割的傳統。再次,是孔子之後在整吝�《論語》影響下的歷史,包括生活的與學術的兩個層次。生活的層次是指跛治及社會倫理秩序,學術的主要是《論語》的傳述與解釋史。以《論語》為中介,進入《論語》世界的歷史,《論語》呈現的歷史,與《論語》進入的歷史是 貫通的。嚴格來說,只有進入《論語》所進入的歷史,《論語》的經典地位才能得剄確證。因為《論語》思想的踐行與解釋,不僅是我們理解《論語》意義的必要途徑,它本身就是體現《論語》意義的環節,是《論語》思想世界的組成部分。逮樣理解,就是對《論語》觀念史研究意義的整體把握。
這點感謝雖是我個人的,但它是在我主持的多次關于《論語》的研究生討論班上慢慢形成的。感謝歷次參加討論班的全體同學,他們的貢獻不僅是提供一大批選編這本文集的材料,同時還推動了我本人關于《論語》的思考與寫作。此外,我要感謝中山大學哲學系的相關師友,他們貢獻出自己的成果,支持、充實我們的這個計劃。最後,我們還得感謝中山大學“985工程”中國哲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對我們提供的資助。
2009年3月12日于中山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