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利用了大量未刊信函,其中彌足珍貴的是巴夏禮的日記及私人信件,加上與阿禮國、包令、額爾金、卜魯斯之間的來往公函,較全面地再現了1842至1865年間巴夏禮在中國擔任翻譯官、副領事、領事的全部生活和工作圖景。《巴夏禮在中國》作為歷史文獻資料性質的著作,對了解和研究英國人眼中的殖民歷史、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大有裨益,其中的珍貴書信資料,是那段歷史的標本。
哈里‧史密斯‧巴夏禮(1828--1885),1841年來華投靠在澳門的親戚,並師從馬儒翰學習中文。從親歷1842年《南京條約》的締結到促成1860年常駐北京代表的設立,巴夏禮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覆蓋了當時中英交往的全部內容。1865年後他出任日本公使,見證了日本推翻封建幕府統治,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可以說他在英國和遠東關系的大部分歷史事件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在中國人的眼里,巴夏禮是臭名昭著的強權外交官,他本人信奉“在中國獲取尊敬的唯一方式是下命令”。在日本人看來,他對日本近代化和現代國家意識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而獲得了日本政治家的高度認同。巴夏禮的師長和上司們均評價他是一個富有能力、精力充沛和值得信賴的人。
本書可以作為巴夏禮的生平傳記來閱讀。作者將個人置于歷史之中,生動地刻畫了巴夏禮的成長歷程,對其性格之形成的分析細致人微。作為一名行動主義者,幼年的巴夏禮具有超群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來到中國之後所經歷的變化和工作上的轉戰使他一步步成為處理中國事務的明日之星。他管理中國的城市,參與條約的談判,擔任領事和外交職務,在能力方面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他的野心在功名和榮譽的鼓勵下,越發膨脹。巴夏禮抓住了歷史賦予他的每一個良機來好好表現自己,獲得了政府的認可、公眾的稱許和英女王授予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