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對清代廣西主要古文家及其作品進行文獻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對清代廣西古文的發展情況作深入探討,指出由于歷史、文化背景的差異,清代廣西古文的發展相對于其他地區,表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另外,清代廣西古文創作因本地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
本書既是對文獻的整理,旨在發掘更多的優秀作品和清代廣西的重要作家,也是對清代廣西古文研究的重要補充。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清初廣西古文
第一節 背景
第二節 開粵西古文風氣之先——謝良琦的古文
第三節 高熊徵的古文
第四節 雍正朝直臣——謝濟世的古文
第五節 “嶺南大儒”——陳宏謀的古文
第二章 廣西桐城派
第一節 文學桐城第一人——陳仁的古文
第二節 桐城派在廣西的興盛
第三章 不名一派的古文家
第一節 鄭獻甫的古文
第二節 蔣勵常的古文
第三節 蔣琦齡的古文
第四節 蔣崧、蔣啟 、蔣啟嫩的古文
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清初廣西古文
第一節 背景
第二節 開粵西古文風氣之先——謝良琦的古文
第三節 高熊徵的古文
第四節 雍正朝直臣——謝濟世的古文
第五節 “嶺南大儒”——陳宏謀的古文
第二章 廣西桐城派
第一節 文學桐城第一人——陳仁的古文
第二節 桐城派在廣西的興盛
第三章 不名一派的古文家
第一節 鄭獻甫的古文
第二節 蔣勵常的古文
第三節 蔣琦齡的古文
第四節 蔣崧、蔣啟 、蔣啟嫩的古文
結論
參考書目
序
張維博士是我的後學校茨,我高興子她近年來的學術精進,碩果累累。她先從研究清代桐城派古文在廣西的分�入子,于2003年出版了《嶺西五大家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如今又拓展研究領域,一鼓作氣,新推出了《清代廣西古文磷究》一書,這無疑為我圖地域文學研究樹立了一面嶄新、明麗的旗幟,矚囝而望,令人鼓舞,振奮。因此,我不避淺陋之嫌,樂意為它寫一篇短序,杈且作為一篇讀厝感吧。
任何一項研究,首要的是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清代廣西的古文。表面看起來好像範圍不算大,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頗有難處。為了使研究能夠更深入,作者經過漯思熟慮,決定將範圍適當縮小,設計了三個限定’使論題更加集中。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說:“(清代)廣西人創作的古文作品,即廣西籍作家的古文作品,而不包括清代宦游、流寓、謫居廣西的作家作品”,這是第一個限定。廣西地處西南邊隅,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蘗居區之一,文化一直比較藩後,號稱蠻荒之地。它的文化發展和繁榮,離不開中原和江南等真他先進文化的傳入和滲透,影響和培育。作者認識到“元明清時期,廣西仍是一個以外來移民為主的地區”,這些移民中,引領當地文化的就是宦游、流寓、謫居在廣西的那些重要的文化人。他們悉心培蕎人才,參與搜集、整理前代的典籍和文獻,同時自己也創作詩、詞、曲、賦以及古文作品,推動了廣西文化的進步。直剄清代,情況基本上仍然如此,有的寓居者在文化上還取得很高的咸就,這是在廣西本土逐漸成長起來的人不應該忘記的。我們今後寫作地域性的歷代文化史和文學史,其中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以展現這些文化人漸進漸遠的面影,這是絕無疑議的。但真正要做起來,將他們與本土的作家作品融匯在一起,那就未免苑圍太廣,需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短期內難以實現。正是有鑒于清代廣西本土作家的古文創作已逐浙趨于繁榮之境,作為專門的研究課題,張博士大膽、杲敢地對清代廣西古文進行了更為具體的限定,縮小了研究範圍,我認為這是可行的。這是其一。其二,從時閭上說,自滿人入關,入主中原,建立清割算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十帝,歷時二百七十年,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上都取得堪稱輝煌的咸就,這是後世公認的。尤其是古文創作,出現了一個輝映古今的桐城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頁。如杲沒有桐城文派的顯著影響,清代廣西的古文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中國社會進入近代,古文創作具有新的風貌,與清代的前期和中期應該有所區別。有鑒于桐城派在廣西的分支——嶺西五家之一的王拯去世于1876年,又由于清代晚期廣西的最後一位古文家趙炳麟追隨康梁改草,其主要古文作品已體現近代色彩,因此,張博士將清代廣西古文研究的下限定在1894年,並沒有與清朝的興亡(1644—1911)相☆台終。我認為這也是比較符合清代廣西古文創作的客觀實際的。其三,關于古文的概念和內涵,由于歷代的作家早就有不同的認識,因此也有必要對清代廣西古文的範圍加以適當的界定和限制,這是研究的客觀需要。先秦兩漢時期,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南北朝時期,駢文被稱為“今文”,散文被叫做“古文”。唐代,韓柳之文被稱為古文,數十年間Ⅲ仿學者多有,因此佔有統治地位。但整個唐朝,多數時間還是駢文佔統治地位。晚唐李商隱以“四六”名集,實際上是駢文,他是駢文一代翹楚。宋代的歐、蘇、王、曾,以古文名世,但都善駢文,尤其是歐陽修,“本朝四六,以歐公為第一”(吳子良《林下偶談》)。清代中葉,桐城派的領袖人物方苞稱古文為“散體文”;劉大鶘稱古文為叩散體古文”;姚鼐的《古文薜類纂》分文體為十三類,其中的辭賦類就選了韓、歐、蘇以“文”為名的作品,說明他心目中的“文辭”還是有一定限制的,也許並不包栝平仄、音韻非常嚴格的駢文和賦。到了近代,古文則逐澌咸為散文的別稱,以區別于籠統的“古文,為古人之文”的說法。因此我覺得,對于清代廣西古文家進入研究範圍的作品,也可以采取類似桐城派祖師姚鼐的做法,適當放覺丁點;也就是對于散體的駢文和賦,也可以看成“古文”,加以評述。這三個限定,說明張博士眼光的獨剄,視野的殼廣,態度的堅持,否則猶猶豫豫就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開。她是聰薏的,又是果斷的。偶然想起已經去世的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他的《瞿翁論詞絕句》在論及宋代李清照的詞時,引證了清人劉熙載《藝概》中的八字評,即“雖小卻好,雖好卻小”。這話說得很辯證。研究也是這樣,論題以小一點為好,可以做得深一些,好一些。因此,清代廣西古文的研究,應該在一些方面加以適當的限制,否則會有龐雜之弊,影響研究的深入。
……
任何一項研究,首要的是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清代廣西的古文。表面看起來好像範圍不算大,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頗有難處。為了使研究能夠更深入,作者經過漯思熟慮,決定將範圍適當縮小,設計了三個限定’使論題更加集中。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說:“(清代)廣西人創作的古文作品,即廣西籍作家的古文作品,而不包括清代宦游、流寓、謫居廣西的作家作品”,這是第一個限定。廣西地處西南邊隅,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少數民族蘗居區之一,文化一直比較藩後,號稱蠻荒之地。它的文化發展和繁榮,離不開中原和江南等真他先進文化的傳入和滲透,影響和培育。作者認識到“元明清時期,廣西仍是一個以外來移民為主的地區”,這些移民中,引領當地文化的就是宦游、流寓、謫居在廣西的那些重要的文化人。他們悉心培蕎人才,參與搜集、整理前代的典籍和文獻,同時自己也創作詩、詞、曲、賦以及古文作品,推動了廣西文化的進步。直剄清代,情況基本上仍然如此,有的寓居者在文化上還取得很高的咸就,這是在廣西本土逐漸成長起來的人不應該忘記的。我們今後寫作地域性的歷代文化史和文學史,其中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以展現這些文化人漸進漸遠的面影,這是絕無疑議的。但真正要做起來,將他們與本土的作家作品融匯在一起,那就未免苑圍太廣,需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短期內難以實現。正是有鑒于清代廣西本土作家的古文創作已逐浙趨于繁榮之境,作為專門的研究課題,張博士大膽、杲敢地對清代廣西古文進行了更為具體的限定,縮小了研究範圍,我認為這是可行的。這是其一。其二,從時閭上說,自滿人入關,入主中原,建立清割算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十帝,歷時二百七十年,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上都取得堪稱輝煌的咸就,這是後世公認的。尤其是古文創作,出現了一個輝映古今的桐城派,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頁。如杲沒有桐城文派的顯著影響,清代廣西的古文將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以後,中國社會進入近代,古文創作具有新的風貌,與清代的前期和中期應該有所區別。有鑒于桐城派在廣西的分支——嶺西五家之一的王拯去世于1876年,又由于清代晚期廣西的最後一位古文家趙炳麟追隨康梁改草,其主要古文作品已體現近代色彩,因此,張博士將清代廣西古文研究的下限定在1894年,並沒有與清朝的興亡(1644—1911)相☆台終。我認為這也是比較符合清代廣西古文創作的客觀實際的。其三,關于古文的概念和內涵,由于歷代的作家早就有不同的認識,因此也有必要對清代廣西古文的範圍加以適當的界定和限制,這是研究的客觀需要。先秦兩漢時期,文史哲是不分家的。南北朝時期,駢文被稱為“今文”,散文被叫做“古文”。唐代,韓柳之文被稱為古文,數十年間Ⅲ仿學者多有,因此佔有統治地位。但整個唐朝,多數時間還是駢文佔統治地位。晚唐李商隱以“四六”名集,實際上是駢文,他是駢文一代翹楚。宋代的歐、蘇、王、曾,以古文名世,但都善駢文,尤其是歐陽修,“本朝四六,以歐公為第一”(吳子良《林下偶談》)。清代中葉,桐城派的領袖人物方苞稱古文為“散體文”;劉大鶘稱古文為叩散體古文”;姚鼐的《古文薜類纂》分文體為十三類,其中的辭賦類就選了韓、歐、蘇以“文”為名的作品,說明他心目中的“文辭”還是有一定限制的,也許並不包栝平仄、音韻非常嚴格的駢文和賦。到了近代,古文則逐澌咸為散文的別稱,以區別于籠統的“古文,為古人之文”的說法。因此我覺得,對于清代廣西古文家進入研究範圍的作品,也可以采取類似桐城派祖師姚鼐的做法,適當放覺丁點;也就是對于散體的駢文和賦,也可以看成“古文”,加以評述。這三個限定,說明張博士眼光的獨剄,視野的殼廣,態度的堅持,否則猶猶豫豫就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展開。她是聰薏的,又是果斷的。偶然想起已經去世的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他的《瞿翁論詞絕句》在論及宋代李清照的詞時,引證了清人劉熙載《藝概》中的八字評,即“雖小卻好,雖好卻小”。這話說得很辯證。研究也是這樣,論題以小一點為好,可以做得深一些,好一些。因此,清代廣西古文的研究,應該在一些方面加以適當的限制,否則會有龐雜之弊,影響研究的深入。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