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文學言語施為性理論的運用與文學言語實踐論文學觀的建立上均表現出學術突破的勇氣。
對於20世紀中葉開始的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的關系,學界至今語焉不詳,更談不上系統研究。就此而言,該論文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很有意義。
(本書)通過建立一種以創造性和交往性主旨的言語行為文學論,轉向對語境、文本、意義和語言力量等范疇的分析,揭示了言語行為理論所具有的獨特方法論意義,深化了關於文學的理解。
目錄
導論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理論
一、言語論文論發展的兩條路徑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和特征
三、文學言語行為論在西方
四、文學言語行為論在中國
五、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對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
第一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語言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觀:施為性功能
1.語言施為性功能的發現和提出
2.施為性功能的條件
3.施為性功能的特征和意義
二、奧斯汀的「難題」
1.「准言語行為」
2.模仿的言語行為
三、文學語言具有施為性功能
1.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一——創造性或構建性
2.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二——交往性
3.解構主義的批評:重復性與引用性
4.言語行為理論的文學語言觀
四、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行為
1.文學:以詞做事——創造與交往
2.文學:以言行事——影響和改變現實
第二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意義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意義觀:行為論意義觀
1.三個層面與兩個視角
2.語力與意義
3.交往意義與意向、語境
4.解構主義的挑戰:意義的不確定性
二、言語行為的文學意義觀
1.當前文學意義研究的現狀與言語行為文學意義觀的定位
2.文學意義的構成
3.文學力量與文學語力
4.「言外之意」
三、言語行為文學意義的分析模式
1.言語行為的文本觀
2.「言語雙重結構」分析
3.文本交往層次分析
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觀念研究
一、文學研究的「實踐轉向」
1.國內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2.西方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3.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原因及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優勢
二、文學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1.實踐范疇的含義和話語(言語)交往實踐
2.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邏輯起點:人還是語言
3.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思維方式
4.從言語行為角度看實踐論文學觀與反映論文學觀、形式主義文學觀的關系
三、如何在具體的閱讀中把握文學言行論的實踐論文學觀
1.以巴爾扎克的小說《永別》為例
2.現實主義與解構主義的解讀
3.文學言行論的話語實踐論解讀
結語 文學語言行為論: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參考文獻
後記
一、言語論文論發展的兩條路徑
二、言語行為理論的主要思想和特征
三、文學言語行為論在西方
四、文學言語行為論在中國
五、文學言語行為論研究對當代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
第一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語言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觀:施為性功能
1.語言施為性功能的發現和提出
2.施為性功能的條件
3.施為性功能的特征和意義
二、奧斯汀的「難題」
1.「准言語行為」
2.模仿的言語行為
三、文學語言具有施為性功能
1.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一——創造性或構建性
2.文學話語施為性功能的體現之二——交往性
3.解構主義的批評:重復性與引用性
4.言語行為理論的文學語言觀
四、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行為
1.文學:以詞做事——創造與交往
2.文學:以言行事——影響和改變現實
第二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意義研究
一、言語行為理論的語言意義觀:行為論意義觀
1.三個層面與兩個視角
2.語力與意義
3.交往意義與意向、語境
4.解構主義的挑戰:意義的不確定性
二、言語行為的文學意義觀
1.當前文學意義研究的現狀與言語行為文學意義觀的定位
2.文學意義的構成
3.文學力量與文學語力
4.「言外之意」
三、言語行為文學意義的分析模式
1.言語行為的文本觀
2.「言語雙重結構」分析
3.文本交往層次分析
第三章 言語行為理論與文學觀念研究
一、文學研究的「實踐轉向」
1.國內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2.西方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表現
3.文學研究實踐論轉向的原因及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優勢
二、文學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1.實踐范疇的含義和話語(言語)交往實踐
2.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邏輯起點:人還是語言
3.文學言語行為論的實踐論文學觀的主要思想、特征和思維方式
4.從言語行為角度看實踐論文學觀與反映論文學觀、形式主義文學觀的關系
三、如何在具體的閱讀中把握文學言行論的實踐論文學觀
1.以巴爾扎克的小說《永別》為例
2.現實主義與解構主義的解讀
3.文學言行論的話語實踐論解讀
結語 文學語言行為論:一種新型的話語實踐論文學觀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張瑜博士一直在文學和語言的結含部位努力探索,本研究是他的又一項重要成果。許多學者習慣於「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像他這樣在同一領域掎之以恆,不斷開掘,且能新見迭出,實屬罕見而不易。文學和語言、文學理論和語言理論分屬於不同學科,用一句時尚的術語來說,本研究也箅是「跨學科」了。
學科的逐步細分本是學術進化的必然,沒料剄卻成了當下世人詬病蚋對象。干是乎,「跨學科」、「跨文化」成了最招搖的學術旗幟,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成了學界最時尚的口號。這並沒有什麽不對,問題是跨學科是手段而非目蚋,不能為「跨」而跨,也不能為時尚雨跨;所謂「跨」,也要順其自然,一步一步地跨束,不能任意所為,一步跨剄天邊外,最後竟然不知遣自己姓甚名誰了。例如文學研究,和其最為鄰近的當是語言學,文學研究的跨學科首先「跨」剄語言領域,才是最自然不過的。但是,我們的實際情況卻是,在「跨學科」的旗幟下,文學研究更多的跨剄思想史、文化學等遙遠的領域去了。為什麽要舍近求遠呢?這也沒有什麽不對,問題在子凡事都要有個輕重緩急,如呆最為鄰近的這一步尚未跨過去,就去跨越第二步、第三步……,即使並非痴心妄想,也只能跨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來,和文學本身的關系並不緊密。例如常被學界所議論的文藝學,就其學科性質來說本應著力於文學理論,但其現狀卻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雜燴,有些冠以文藝學名義的研究共實和文學沒有多少關系,成了遠離文學的「大學理論」。這就是我們的窘境,也是「跨學科」的誤區。
在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培養目錄中,「文藝學」作為二級學科隸屬亍「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和文藝學並列的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並列的是「外國語言文學」,等等。「語言」和「文學」就是這樣被捆綁在一趕,說明它們是最為鄰迓的兩個學術領域。這既是當代中國最高學術領導機構蚋權威表述,實際也是中外學術史上的規定9例如所謂「語文」(language and literature)概念,以及用它所命名的各語種的啟蒙教育課程等,就是它們的身份及萁密切關系的證明。換言之,「文學」和「語言」本為一家,或者說是最為鄰迓的兩家,包括文藝學在內的整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毫無疑閂應把語言和語言學作為苗要選項。而實際上呢?我們的文學研究對於語言和語言學多有漠視和疏離。最為親迓的鄰居未被充分關注,反而「跨」剄了八竿子打不剄的非文學領域,這種無視學術自律的「跨學科」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文學研究將語言學作為最為親近的友邦並非筆者的發現。縱觀整個文學研究的學術史,大凡以文學本身為目的理論批評無不如此。早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就已經確立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的文學觀,此後的修辭理論、詩畫理論、文體理論,特別是20世紀西方的文學本體理論、敘事理論等,無不如此。中國的文論史也是這樣。例如劉勰,盡管他信奉儒家詩教,但其《文心雕龍》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未討論和詩語相關的問題;且不說我國古代關於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詩詞格律和文類風格等方面的論述,更是洋洋大觀。總之,關注語言就是關注文學本身,就是以文學本身為目的文學研究;否則,所謂的「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只不過是招搖的旗號,實際上有著另外的圖謀,例如近年來關亍文學之審美意識彤態問題的爭吵,和文學本身就沒有太多的關系。
將大學歸納為某種「意識形態」並非毫無道理,因為文學確實具有意識形態性;但是,夫學同樣具有非意識形態性,甚至和潛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既然這樣,將夫學定義為某種意識形態有什麽意義呢?退一步說,文學是否屬亍某種意識形態,對亍大學本身有什麽意義呢?大凡沒有意義的東西就是偽命題。既然這樣,為什麽還會引發那麽大的風波呢?者來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醉醉翁之意不在酒』』,速場所謂的「學術爭鳴」並非純粹的學術本身,在它的背後可能有著難以言說的隱情,即其另外的圖謀——一非文學的圖謀。所謂文學和意識形態的關系,不過是關於文學的非文學命題,是以非文學的身份對文學的強力而已,和文學本身的知識域無關。這種「強力」就在於無視大學是語言的藝術這一基本常識;即使貼上了這一標簽,在學理邏輯上也難做剄自然而然,「語言」和「意識形態」之間溝壑與斧痕顯而易見。可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很難跨越「語言」本身,跨越語言的所謂「文學理論」很難「跨」出大學的真知。大學和語言,就是這樣須臾不可分離。
總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一個朴實元華的真理,無論後人和日人如何折騰文學的定義,或將其意識形態化,亞氏所確立的這一觀念不可能被徹底顛覆。即使那些「審美意識形態」派,也還是想守住「語言」這塊看家的牌匾,只不過他們的文學定義並未獲得學理邏輯的支持。事實說明,「語言」作為文學的媒介同時也是它的本體存在;因此,對亍文學研究來說,這應當是共「擴容」、「突圍」或日「跨學科」的邊界和底線,一切遠離語言本體的「高空作業」不過是文學名義下的花拳綉腿。因為,文學語言不同於一般語言,其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藝術化了的語言。縱觀Z0世紀文學研究的形式理論,說到底就是關於語言被藝術化的美學理論。語言的藝術化也就是形式化,即把實用的語言轉換成非實用的藝術形式,語言作為實指符號演化為非實在的藝術符號。
張瑜博士的研究意義也在這里,他所關注的主題就在語言和文學之間。更重要的是,他的獨剄之處並非一般地討論兩者的關系,而是闡發了現代語言學的另一支脈——言語行為理論和文學理論的關系。和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現代語言學不同,以奧斯汀、塞爾等人為代表的言語行為理論發現了語言蚋「施為性」,認為「言就是行」,言說就是行事。這一觀念,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傳統的文學理論,例如文學反映論、審美實踐論等,很有啟發意義。如果能夠參照言語行為理論,將語言作為「反映」和「實踐」的本體,至少可以規避理論本身的空泛,有效地縮短和文學本身的距離。道理很簡單,『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張瑜來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受業子王元驤教授,畢業後又投奔朱立元教授的門下從事博士後研究。王元驤教授是我國文學反映論的主要闡釋者,朱立元教授是實踐論美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囡此,張瑜博士的研究選題無疑從王、朱二位教授那里獲取了啟迪和靈感。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相信張瑜會有更好的發展。
是為序。
2009年初春
學科的逐步細分本是學術進化的必然,沒料剄卻成了當下世人詬病蚋對象。干是乎,「跨學科」、「跨文化」成了最招搖的學術旗幟,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成了學界最時尚的口號。這並沒有什麽不對,問題是跨學科是手段而非目蚋,不能為「跨」而跨,也不能為時尚雨跨;所謂「跨」,也要順其自然,一步一步地跨束,不能任意所為,一步跨剄天邊外,最後竟然不知遣自己姓甚名誰了。例如文學研究,和其最為鄰近的當是語言學,文學研究的跨學科首先「跨」剄語言領域,才是最自然不過的。但是,我們的實際情況卻是,在「跨學科」的旗幟下,文學研究更多的跨剄思想史、文化學等遙遠的領域去了。為什麽要舍近求遠呢?這也沒有什麽不對,問題在子凡事都要有個輕重緩急,如呆最為鄰近的這一步尚未跨過去,就去跨越第二步、第三步……,即使並非痴心妄想,也只能跨出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來,和文學本身的關系並不緊密。例如常被學界所議論的文藝學,就其學科性質來說本應著力於文學理論,但其現狀卻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大雜燴,有些冠以文藝學名義的研究共實和文學沒有多少關系,成了遠離文學的「大學理論」。這就是我們的窘境,也是「跨學科」的誤區。
在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培養目錄中,「文藝學」作為二級學科隸屬亍「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和文藝學並列的是「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並列的是「外國語言文學」,等等。「語言」和「文學」就是這樣被捆綁在一趕,說明它們是最為鄰迓的兩個學術領域。這既是當代中國最高學術領導機構蚋權威表述,實際也是中外學術史上的規定9例如所謂「語文」(language and literature)概念,以及用它所命名的各語種的啟蒙教育課程等,就是它們的身份及萁密切關系的證明。換言之,「文學」和「語言」本為一家,或者說是最為鄰迓的兩家,包括文藝學在內的整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毫無疑閂應把語言和語言學作為苗要選項。而實際上呢?我們的文學研究對於語言和語言學多有漠視和疏離。最為親迓的鄰居未被充分關注,反而「跨」剄了八竿子打不剄的非文學領域,這種無視學術自律的「跨學科」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文學研究將語言學作為最為親近的友邦並非筆者的發現。縱觀整個文學研究的學術史,大凡以文學本身為目的理論批評無不如此。早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就已經確立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的文學觀,此後的修辭理論、詩畫理論、文體理論,特別是20世紀西方的文學本體理論、敘事理論等,無不如此。中國的文論史也是這樣。例如劉勰,盡管他信奉儒家詩教,但其《文心雕龍》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未討論和詩語相關的問題;且不說我國古代關於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詩詞格律和文類風格等方面的論述,更是洋洋大觀。總之,關注語言就是關注文學本身,就是以文學本身為目的文學研究;否則,所謂的「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只不過是招搖的旗號,實際上有著另外的圖謀,例如近年來關亍文學之審美意識彤態問題的爭吵,和文學本身就沒有太多的關系。
將大學歸納為某種「意識形態」並非毫無道理,因為文學確實具有意識形態性;但是,夫學同樣具有非意識形態性,甚至和潛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既然這樣,將夫學定義為某種意識形態有什麽意義呢?退一步說,文學是否屬亍某種意識形態,對亍大學本身有什麽意義呢?大凡沒有意義的東西就是偽命題。既然這樣,為什麽還會引發那麽大的風波呢?者來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醉醉翁之意不在酒』』,速場所謂的「學術爭鳴」並非純粹的學術本身,在它的背後可能有著難以言說的隱情,即其另外的圖謀——一非文學的圖謀。所謂文學和意識形態的關系,不過是關於文學的非文學命題,是以非文學的身份對文學的強力而已,和文學本身的知識域無關。這種「強力」就在於無視大學是語言的藝術這一基本常識;即使貼上了這一標簽,在學理邏輯上也難做剄自然而然,「語言」和「意識形態」之間溝壑與斧痕顯而易見。可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很難跨越「語言」本身,跨越語言的所謂「文學理論」很難「跨」出大學的真知。大學和語言,就是這樣須臾不可分離。
總之,「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一個朴實元華的真理,無論後人和日人如何折騰文學的定義,或將其意識形態化,亞氏所確立的這一觀念不可能被徹底顛覆。即使那些「審美意識形態」派,也還是想守住「語言」這塊看家的牌匾,只不過他們的文學定義並未獲得學理邏輯的支持。事實說明,「語言」作為文學的媒介同時也是它的本體存在;因此,對亍文學研究來說,這應當是共「擴容」、「突圍」或日「跨學科」的邊界和底線,一切遠離語言本體的「高空作業」不過是文學名義下的花拳綉腿。因為,文學語言不同於一般語言,其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藝術化了的語言。縱觀Z0世紀文學研究的形式理論,說到底就是關於語言被藝術化的美學理論。語言的藝術化也就是形式化,即把實用的語言轉換成非實用的藝術形式,語言作為實指符號演化為非實在的藝術符號。
張瑜博士的研究意義也在這里,他所關注的主題就在語言和文學之間。更重要的是,他的獨剄之處並非一般地討論兩者的關系,而是闡發了現代語言學的另一支脈——言語行為理論和文學理論的關系。和以索緒爾為代表的現代語言學不同,以奧斯汀、塞爾等人為代表的言語行為理論發現了語言蚋「施為性」,認為「言就是行」,言說就是行事。這一觀念,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傳統的文學理論,例如文學反映論、審美實踐論等,很有啟發意義。如果能夠參照言語行為理論,將語言作為「反映」和「實踐」的本體,至少可以規避理論本身的空泛,有效地縮短和文學本身的距離。道理很簡單,『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張瑜來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受業子王元驤教授,畢業後又投奔朱立元教授的門下從事博士後研究。王元驤教授是我國文學反映論的主要闡釋者,朱立元教授是實踐論美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囡此,張瑜博士的研究選題無疑從王、朱二位教授那里獲取了啟迪和靈感。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相信張瑜會有更好的發展。
是為序。
2009年初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