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道德、公義、人情,這些問題數千年來一直困擾古今哲人,富勒教授(Lon L.Fuller)這篇經典著作,透過一宗虛擬的案例以五篇不同判詞道出當代法律的主要思潮。薩伯(Peter Suber)在這基礎上以九位法官的判詞進一步闡述近五十年的法學哲理,深入淺出,以簡樸的文字帶出盤桓今古的哲理難題,這是任何對法學研究有興趣的人士一生必讀的著作。——陳文敏 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
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 無法在短期內獲救。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並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
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
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後西方法學院學生必讀的文本,並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學家薩伯延續了富勒的游戲,假設五十年後這個案子有機會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針對這個寨子各自發表了判決意見,他們真的有罪嗎,請看十四位法官的判決書。
這些判決書,實際上反映了20世紀各個流派的法哲學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學盛宴,讓讀者得以品味精彩動人的深邃思辨。培養適應法洽社會的法學素質。
本書既是法哲學專業領域寓言式的經典文獻,又是大學跨學科通識教育的理想讀本。本書適合的讀者是那些不熱衷于給觀點貼標簽或獵尋虛幻、對嚴肅而有意義的論證充滿興趣的人。
薩伯(Peter Suber,1951- ),影響甚廣的“開放近用運動”(Open Access
Movement,提倡在科研文獻發表的同時,將電子文本在網上公布以便讀者免費取閱)的發起人。1973年畢業于美國葉爾漢姆學院,1978年獲西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長期擔任葉爾漢姆學院哲學教授,也講授法律、計算機等其他課程。薩伯從事很多領域的社會活動,兼任SPARC(“學者出版與學術資源聯盟”)高級研究員和耶魯大學法學院信息社會項目訪問學者等多項職務,還是兩家網站(openaccessnews和openaccessIetters)的博客作者。1991年出版專著《自我修正的悖論》(The
Paradox of Serf—Amend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