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以男女講經,我以易說男女。
男女微妙唯卦爻最肖,凡夫凡婦絕類陰陽長消。
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在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的漫長歲月中,人類處於幼年時期,以采摘、漁獵、農耕為生,生產力低下,衣食短缺,人們主要是為生存而斗爭。在人類幼年以及少年時代,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更不知道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也不曉得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更不了解細胞和基因。幼年和少年時代的人類,活動的空間范圍是極為狹小的,但人類為了生存,總要用簡陋的工具和粗糙的思維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經過漫長的實踐和思考,逐步認識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人類作為社會動物,需要互相聯絡、互相溝通,逐步產生了語言、文字,形成了人類幼年和少年時期的文獻。
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化積淀,就是《易經》。學者們考證,《易經》形成於五千年前,也有的認為應為七千年前。因此,人們把《易經》尊為「萬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總根源」,是「東方聖經」。實際它比西方的《聖經》要古老得多。
《易經》是一部什麽書?筆者認為它應該是人類的「兒童哲學」或者是「幼年人類的哲學」,也許稱為「人類的少年哲學」更為確切。農牧漁獵是《易經》的經濟基礎;渾然一體、尚未分化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哲學是它的文化背景;漫長的追求權力的奴隸社會是它形成的政治狀況;以粗淺的感性知識進行哲學思辨是它賴以形成的基本方法。作為「萬經之首」的《易經》,是少年時代的人類的聰明智慧的結晶。它既不神秘,也不是永不能解讀的「天書」,只要把它放在「人類的少年哲學」范疇內加以考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我們知道人類個體發育成長的一生重演人類進化史的道理,懂得人類個體思維的發展重演人類群體認識史的規律,用這兩個「重演律」考察《易經》,就會更加容易把握它的實質。
王德勝,1942年生,河北霸州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