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一論民藝

張道一論民藝
定價:276
NT $ 240
  • 作者:張道一
  • 出版社:山東美術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3024370
  • ISBN13:9787533024376
  • 裝訂:321頁 / 26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千百年來,中國的民間藝術自生自滅,猶如山花爛漫,成為廣大勞動者生活的一部分。對於創作來講,民間藝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文人從中吸取養料,卻又嫌它粗俗,所謂「不登大雅之堂」。這種歷史現象,只有少數偉人慧眼能看出,如魯迅、高爾基等,並給予特別的尊重,更多的人是不屑一顧的。有意義的是,當我國社會轉型,民間藝術無應變能力,由衰退幾近消亡之時,卻引起了國人的關心,甚至成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一個焦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國務院也頒發了文件,並規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以「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有的提出了「尋找回家的路」!

家園依在,確實需要保護。拆門窗、揭磚瓦、倒柱礎的現象已很嚴重,家園的路也堵塞得不暢通了。重要的在於認識,這是我們的「母親文化」,是我們的根之所在。根之不存,五千年的文明將會中斷。我們研究民藝的意義即在於此。
 

目錄

自知者明——以此為序
中國民藝學發想
建立「民藝學」的必要性
《民藝學論綱》序
國風有形——《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總序
中國民間美術概說——前蘇聯版《中國民間美術》代序
中國民間文化論
民藝研究的若干關系
民間美術的價值觀
民間藝術對話錄
有形國風的采集
民間美術的二分法
路在腳下——《民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序
追求美好——《民間美術通論》序
張果老倒騎驢
女紅之路
小鳩的歌
民藝與旅游文化
深沉雄大的磚石精神——漢畫像石和畫像磚的藝術成就
年畫論列
喜看濰坊民間孤本年畫
《太平歡樂圖》題記
《應用民俗學》序
巧手出「蘇式」——《蘇州民間手工藝》序
《蘇州民間手工藝》分類表
中國的藍印花布
藍花的變奏——民間藍印花布之美及其他
鬢發如雲——《發髻上的中國》序
魂歸何處——談喪葬和祭祀的紙扎藝術
金橋·銀橋·奈何橋——徐州地區的「送老花」和「送老歌」
「剪花娘子」庫淑蘭
灑脫藝人程建禮
可敬的花姆
泥土情深——《喻湘漣王南仙泥塑集》序
靈性的發揮
管祥麟情系天涯
民間文化的覺醒——《中國民間美術辭典》代序
民藝的保護與振興
魯迅論民間藝術
后記
 

人貴有自知之明。《易經》上說:「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系辭》下)疏日:「自知者,既能返復求身,則自知得失也。」《老子》說得更清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是久經驗證了的至理。一個人的修身是如此,一個民族的振興也是如此。記得小時候正處抗日戰爭時期,寫文章的人常把我們的國家比作「睡獅」,一旦睡獅覺醒,它會怒吼,迸發出巨大的力量,抗擊侵略者。這種自知喚起了民眾,最終取得了勝利。在文化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熟悉自己,了解別人,有所繼承,有所借鑒,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這些年研究民間藝術,我翻閱了有關的歷史文獻,考察了許多偏僻的鄉村和城鎮的老街小巷,訪問了一些老年人和手藝人,寫了不少隨感式的文章,也有一些心得筆記,在報刊上發表的長長短短的散篇己有一百五十多篇。在1988年發表了《中國民藝學發想》之后,有許多遠道的朋友向我詢問,或者寫信,或者登門,同我探討民藝問題,所涉范圍很大,有的問題我也沒有解決,因為我也是在學習和探索之中。

為什麼我會選中民藝作為研究的對象昵?套用說書人的話說:真是說來話長,一言難盡。這與我的故土、成長、專業、愛好都有關系。我出生在魯北平原的一個小縣城里,這個縣在新中國成立后已經撤銷,那個小縣城也變成了自然村。雖說是「長無鄉曲之譽」,卻不失為民族文化滋潤之地,華夏文明並沒有合它而不顧。盡管是在戰爭的年代,日寇的鐵蹄踐踏了縣城,但周圍幾十里的農村仍是游擊隊活躍的地區。1943年,在11歲的時候,我到鄉下去讀高列、每天晚上的「必修課」是在院子里列隊唱救亡歌曲,於是便在少年時代開始懂得了家與國的關系。因為在農村,住在農民家里,所接觸到的都是傳統文化;偶爾聽到老師講夕卜國人的文化與生活,譬如說用刀叉吃飯、穿高跟鞋、上樓坐電梯等,也只是當做趣聞,不過是「天方夜譚」而已。那時候我所接觸的,多是文人的書畫和大量的民間實用藝術,包括剪紙、年畫、皮影及地方戲,以及人生禮儀中的藝術活動。晚上聚集在一起講故事,也多是鬼狐之類,長大之后讀《聊齋》,才知道其間的淵源關系。生長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中,自然會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所以,在我着手研究民間藝術時,對於民藝的各個方面和民俗的事項,有許多記憶猶新,好像第一手材料都裝在舊時的那個籃子中。

當然,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小時候受到熏陶,不等於是后來所攻專業和工作的必然。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有不同的機遇或是高人的點化。與現在專業的划分過細截然不同,我所讀的大學是先打共同基礎,帶有「通才」教育的特點,而將「專業」作為選修,至今我仍認為這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式。當時在同班的同學中,有的選油畫,有的選雕塑,我選的是「圖案」,即后來改稱工藝美術,現在又稱設計藝術的專業。這是一種實用性的藝術,而民間美術大部分也是日常應用的,很自然地相通。在我接觸的老師中,有許多是著名的藝術家,學養很深,他們有的雖然不是專門研究民藝,但都很重視民藝,並鼓勵我進行研究。有不少人向我講述民間藝術的重要,給我介紹讀物,送給我有關的資料,我至今還保留着不少。所以對於我來說,研究民間藝術也是很自然的事。

不過,要說明的是,最初的所謂研究,主要是從裝飾和圖案的角度研究它的淳朴和稚趣,欣賞它的「粗、俗、野、土」,而且都是帶有「畫」意的,如民間木版年畫、剪紙、皮影等,着重於對其藝術創作技巧的借鑒。對於更廣泛的民間藝術,則是了解不多,更談不上在理論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刻理解。

譬如說,我在讀大學時就熱衷於民間剪紙的收集和新剪紙的創作。先是在濟南,舊時的趵突泉緊靠着一條小街叫「剪子巷」,都是賣農村婦女用的針線活計,其盡頭便是勸業商場,也都是賣手工業制品,再往南不遠出了城門,便是我讀書的學校。當時的「勸業商場」是隨清朝末年的「南洋勸業會」之后興建的,賣的都是「土」貨,很是熱鬧。因為距學校近,我也常去逛逛,曾在那里收集到大量的枕頭花和鞋花的剪紙。那是作為綉花的底樣,內容非常豐富,剪刻的技巧也高。因為現在的人已不穿綉花鞋,枕頭也變了,所以鞋花和枕頭花的剪紙也就成了絕唱。不久前去濟南,連剪子巷也變成了空巷,趵突泉隔在了牆外,勸業商場已不見蹤影,一切都變樣了。后來學校遷往青島,我曾在一個舊貨市場中認識一位擺地攤剪鞋花的老大娘,收集了不少她的剪紙。有一次在一個偏僻的巷子里,看到一家人家的窗戶上貼着窗花,便進去詢問,是這家主人的即墨親戚所剪——那是一位年輕婦女,正在拐磨做煎餅糊糊。她聽說一個大學生非常喜歡她的剪紙,便停下手中的活,高興地給我剪了好幾張,我不僅如獲至寶,而且好像感受到藝術與大眾的關系。當時的所謂「新」剪紙,是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勞動、時事等新內容。我在課余剪過很多,有的還發表在報紙上。為了進一步研修圖案和工藝美術史論,1953年我有幸成為陳之佛先生的入室弟子。我曾經拿幾幅過去的剪紙請教於陳先生,他看了大為贊賞,並要我整理出來,由他推薦出版,還親自寫了一篇序言。他說:「由於作者平日肯向民間藝術學習,有較深的體會,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就能夠吸收中國剪紙的固有風格而很少套用新題材,取得了現實形象與裝飾趣味統一的良好效果,同時,在畫面上也能表達生活情趣,這一優點,不可不說是剪紙藝術的一些成就。在技巧方面,線與面的安排,疏與密的分配也很妥適。尤其是誇張和簡化,本來是剪紙藝術上不可缺少的手法,也是剪紙創作上最難處理的一端,但這些作品中,我覺得作者掌握這技法是比較熟練的。他用健碩粗壯的線條而不流於粗獷,運用圖案構成法則,又豐富了裝飾趣味,這樣就造成了作者自己剪紙創作上的一種特色。」該序寫於1955年3月,《剪紙》出版於1956年9月。現在看來,那些剪紙顯得很幼稚,但陳先生鼓勵卻始終被我當作鞭微,成為藝術進取的一種動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