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神經科學引論

教育神經科學引論
定價:149
NT $ 130
  • 作者:周加仙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61764774
  • ISBN13:9787561764770
  • 裝訂:平裝 / 18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教育神經科學凝聚跨學科專業研究者的共同智慧,汲取多門相關學科中的知識精華與哲學理念,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概念結構。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改變了長期以來教育學缺乏科學實證依據的狀況,為教育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教育神經科學是將生物科學、認知科學、發展科學和教育學等學科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學的教育理論、踐行科學的教育實踐的、具有獨特話語體系的一門新興學科。
 

目錄

導言
第一節 教育神經科學的內涵與特征
第二節 本書的研究意義與研究思路
第一章 20世紀60年代前的探索與教訓
第一節 古代對心、腦與教育的思辨與探索
一、心、腦的思辨與教育
二、心與腦的實證研究與教育
三、心、腦、教育研究方法論思想的萌芽
第二節 顱相學與教育
一、顱相學的主要觀點
二、顱相學與教育
三、顱相學家庫姆的教育思想與評析
四、顱相學與教育:批判性分析
第三節 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學說與教育
一、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學說
二、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學說在教育中的運用
三、評價
第二章 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探索與教訓
第一節 左右腦教育模式的批判
一、左右腦分工說的形成與發展
二、左右腦教育的主要觀點
三、腦與認知科學的分析視角
第二節 多元智力與教育
一、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二、智力的腦與認知科學研究
第三節 基于腦的教育模式的批判與分析
一、基于腦的教育發展狀況
二、基于腦的教學思想
三、對基于腦的教育的批判性分析
第四節 腦科學與美國早期兒童教育決策運動
一、運動的輿論準備
二、運動的發展過程
三、該運動對兒童早期教育決策的影響
四、對美國早期兒童教育運動的分析與評價
第三章 教育中流傳的“神經神話”分析
第一節 “神經神話”形成的原因
一、由于腦科學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而產生的“神經神話”
二、由于錯誤理解與解釋推論而產生的“神經神話”
第二節 教育中廣泛流傳的“神經神話”的批判與分析
一、對大腦“10%潛能論斷”的分析
二、對大腦發展倒U型曲線的過度解釋
三、對動物豐富環境研究的推論
四、關鍵期概念的重建
第四章 21世紀的教育革命︰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
第一節 教育神經科學誕生的背景
一、腦科學的研究熱潮席卷全球
二、認知科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三、腦與認知科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的革新日新月異
四、以科學的教育範式取代工廠式教育模式的訴求愈益高漲
第二節 教育神經科學的誕生
一、教育神經科學組織機構的成立
二、教育神經科學研究機構發展的特征
三、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的發展
第五章 發展教育神經科學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節 國際教育神經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國際教育神經科學專業課程的開設
二、國際教育神經科學專業的課程結構
三、國際教育神經科學的授課方式
四、我國培養教育神經科學專業人才的建議
第二節 我國發展教育神經科學的對策與建議
一、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是我國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立足世界前沿的必要條件
二、營造社會氛圍為教育神經科學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倡導循征教育研究文化是教育神經科學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四、形成批判性思維意識是促進教育神經科學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五、建立平等的對話與合作關系是教育神經科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後記
 

20世紀以來,人文學科的發展大抵是以反思啟蒙運動以降日益膨脹的“技術理性”為萁特征的。在課程與教學頜域,技術理性的宰制也早已為人所詬病,以致20世紀70年代以來,該頜域的研究重心逐步轉向追尋課程與教學的本真意義。

技術理性對課程與教學頜域的宰制是極具破壞性的。在由其程式化性格所構架的思想框架中,課程因被窄化為“公共的知識”和“預設的計劃”屏蔽了兒童與其生活的交往;教學因被固化為知識傳遞的特定程序與步驟泯滅了師生的探究性和創遣性;學習因被矮化為機械的接受和訓練放棄了兒童應有的自主且負責任的創迨性行為。概而言之,上述在我岳課程與教學領域佔據主流地位的概念框架的核心問題在于目中無“人”,無視教育對象——兒童的存在,呈現出典型的“見物不見人”的顛倒現象。更為可悲的是,技術理性強化了課程與教學的工具價值,漠視其內在價值,課程與教學由此被徹底功利化。一方面課程與教學失去其主動性和尊嚴性而淪為琰冶和經濟的工具,另�方面,對實利知識和技能的專寵導致純粹的才智作為精神的假象掩蓋了人類精神的匱乏。人類尊嚴在課程與教學頜域的悄然退隱,無可避免地導致工具性的曲解行為在現實中恣意妄為。課程與教學由此愈來愈遠離教育的本真訴求。

課程與教學本真意義的回歸唯有訴諸研究領域的轉型方可成就。具體表現在:第一,從“教的課程”轉型為“學的課程”,“課程”不僅僅是“公共的知識”和“預設的計劃”,而是“學習經驗的歷程”,即存在于每一個學習者個人生活之中的學習經驗的總體。課程實施因而不能不研究兒童和理解兒童,不能不聚焦兒童的學習。第二,從“定型化的教學”轉型為“情境化的教學”;教學不是拘泥亍固定步驟和有限目標的日常操作,而是教師運用實踐智慧賦予每一情境以教育意義的臨場創造,“定型化”的追求對課堂教學現場的進步不具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因而是缺乏生命力的。唯有情境化教學才是教學發展的正途。第三,從“作為訓練的學習”轉型為“作為修煉的學習”。學習不是單純的程序化、技術化的知識掌握和能力訓練過程,它也是社會實踐和自我修煉(人格修養)的過程。一味的強化訓練無助于兒童智薏地知人認事和具備高尚的德行,“作為修煉的學習”蘊含著對兒童的整體性的尊重和對學習的內在價值的尋求,因而能夠成為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綜上所述,課程與教學本真意義的回歸是以恢復課程、教學和學習的概念框架中悄然退隱的人的尊嚴為前提的。

有鑒子此,我選取與本論題有關的、頗具學術前瞻性的幾本優秀著作紐成本套叢書。期望該叢書能夠啟迪教育研究人員和中小學教師以新的視點思考課程、教學和學習問題,進而促進我岳課程理論的繁榮和課程實施的改善!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鐘啟泉
2006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