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充分的文獻梳理與對北京市高科技產業和企業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集群是產業發展、區域發展、企業創新的重要機制;對於不同產業、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處產業鏈的不同位置,集群的特征都會不問;對於國家和地區來說,處於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社會經濟起點,其集群的特征(國家、科研機構、不同規模的企業所處的地位)也會不同;良好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良好的融資環境,高水平的社會信任和文化認同,以及政府的支持。本書還針對北京市的現狀,對如何發展北京市的高科技產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理論研究
第1章 企業集群理論綜述
1.1 引言
1.2 企業集群的形成機制
1.3 企業集群創新與地方政府
第2章 基於地理集中、產業網絡和知識流動 的產業集群分析框架
2.1 理論綜述
2.2 產業集群的三維分析框架
2.3 「集中」和「聚合」的關系
2.4 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政府與市場關系
2.5 結論以及對今後研究的啟示
第3章 從創新角度透視外部網絡化趨勢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
3.1 引言
3.2 技術創新的特征與創新機制
3.3 創新與外部網絡化的聯系
3.4 企業外部網絡化的經濟學分析
3.5 新制度經濟學對外部網絡化的理論發展
3.6 外部網絡化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
3.7 結論
第4章 企業間網絡及其效率的經濟學分析
4.1 引言:企業間網絡的經濟學含義
4.2 企業間網絡、市場和企業科層的區別
4.3 企業間網絡的效率分析
4.4 結論
第5章 企業融資與治理:一個基於意見分歧視角的模型
5.1 引言
5.2 基礎模型
5.3 控制權的決定——企業治理
5.4 企業融資決策
5.5 結論
第6章 董事會只能監督嗎:關於董事會功能的一個反思
6.1 引言
6.2 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關於董事會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6.3 對董事會功能的新認識——建議功能
6.4 結論及啟示
第7章 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一個帶有不對稱信息的敲竹杠模型
7.1 引言
7.2 模型
7.3 動態最佳產權結構和雙邊投資
7.4 一個結論性的評論
第二部分 應用理論研究
第8章 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特征事實
8.1 引言
8.2 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特征事實
8.3 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9章 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於中國企業層面面板數據的分析
第10章 企業規模決定因素的經驗考察:來自中國企業面板的證據
第11章 競爭還是產權:對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經驗考察
第12章 決策權威與績效波動: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第13章 北京市企業集群狀況分析
第14章 北京市企業創新的實證分析
第15章 完善北京市企業與企業集群創新機制的政策建議
第1章 企業集群理論綜述
1.1 引言
1.2 企業集群的形成機制
1.3 企業集群創新與地方政府
第2章 基於地理集中、產業網絡和知識流動 的產業集群分析框架
2.1 理論綜述
2.2 產業集群的三維分析框架
2.3 「集中」和「聚合」的關系
2.4 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政府與市場關系
2.5 結論以及對今後研究的啟示
第3章 從創新角度透視外部網絡化趨勢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
3.1 引言
3.2 技術創新的特征與創新機制
3.3 創新與外部網絡化的聯系
3.4 企業外部網絡化的經濟學分析
3.5 新制度經濟學對外部網絡化的理論發展
3.6 外部網絡化對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
3.7 結論
第4章 企業間網絡及其效率的經濟學分析
4.1 引言:企業間網絡的經濟學含義
4.2 企業間網絡、市場和企業科層的區別
4.3 企業間網絡的效率分析
4.4 結論
第5章 企業融資與治理:一個基於意見分歧視角的模型
5.1 引言
5.2 基礎模型
5.3 控制權的決定——企業治理
5.4 企業融資決策
5.5 結論
第6章 董事會只能監督嗎:關於董事會功能的一個反思
6.1 引言
6.2 委托代理理論框架下關於董事會的研究及其局限性
6.3 對董事會功能的新認識——建議功能
6.4 結論及啟示
第7章 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一個帶有不對稱信息的敲竹杠模型
7.1 引言
7.2 模型
7.3 動態最佳產權結構和雙邊投資
7.4 一個結論性的評論
第二部分 應用理論研究
第8章 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特征事實
8.1 引言
8.2 中國企業自主技術創新的特征事實
8.3 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9章 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於中國企業層面面板數據的分析
第10章 企業規模決定因素的經驗考察:來自中國企業面板的證據
第11章 競爭還是產權:對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經驗考察
第12章 決策權威與績效波動: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第13章 北京市企業集群狀況分析
第14章 北京市企業創新的實證分析
第15章 完善北京市企業與企業集群創新機制的政策建議
序
從2008年9月份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僉融危機,從美國到全球,從僉融領域向實體經濟,逐漸蔓延深化。這次全球性的僉融危機對中國而言不僅意味著挑戰,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犬機遇,即: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效率性和可持續性,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和僉融危機的覆轍。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僉融危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大滑坡有可能演變為一場較長時間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全球大國之間經濟實力的重新配置,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版圖面臨重構,而大國之閬的經濟競爭以及在仝球經濟重構過程中采取的創新發展戰略,將最終決定大國之間經濟支配力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科學、全面、系統地梳理大國競爭和創新戰略之閬的關系,不僅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相關閂題的理解,而且有助亍中國在21世紀制定正確的、有利亍確立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杓,轉變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激發經濟活力,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有三個:一是人均產值與2000年相比翻兩番,達到35OO荑元;二是完成「兩個轉變」,即完成經濟制庋由計划經濟制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庋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模式的轉變;三是基本建成創新型岳家。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均產值翻兩番問題不大,經濟制度的轉變也基本上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推迸創新型岳家的建設。
就經濟增長動力而言,發達岳家和發展中岳家有一個核心的區別,那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究竟主要源自勞動和資本,還是主要源自科技進步?在這一點上,發達岳家和發展中岳家符合一個著名的「7—3—3—7」定律,即:發達岳家的經濟增長70%靠科技進步驅動,30%靠勞動和資本的新投入來拉動;而發展中岳家剛好相反,70%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30%靠科技進步驅動。正囡為如此,包括中岳在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岳家,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有大量的投入,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生產資料、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飛漲,形成高通貨膨脹。因此,對中國而言,是否實現經濟的崛起並邁入發達岳家行列,一個核心的指標是看經濟增長方式是不是完成了轉型,發展理念是否實現了轉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岳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是40%,這仍然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僅比發展中岳家的平均水平稍高。
一般而言,要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需經過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知識創造水平要提高,二是知識創造必須能轉化成專利技術,三是技術創新通過有效的經濟機制最終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岳經濟增長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低效率閂題。一是在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形成了一個過度依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二是產業結杓中,三大產業之閬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各產業內部的協調性差;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四是經濟發展的東、中、西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亍上述結構性閂題嚴重弱化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要在2020年建設成創新型岳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
那麼,為什麽說對中岳建設創新型岳家而言,此次全球性僉融危機不僅意味著挑戰,同時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遇呢?
首先,中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向效益型經濟的轉變,最缺的是四個要素:核心的資源、核心的技術、核心的人才和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這次僉融危機爆發后,這四個核心的要素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流動和重組的機會,中國由於在此次僉融危機中所受的直接創傷較小,因而能通過引入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資源的方式更快地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此外,經濟開始冷卻后,資源價格將出現有利於增長的回落,這可以給中圍的經濟調整提供一個喘息的機會,贏得自主創新的時閬i這是外部環境方面的優勢。
其次,從內部環境的變化和調整來看,中國經濟因為僉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三高一低」的企業陸續倒閎。在經濟高漲的時期,這些企業都擁有相當的利潤,給地方政府貢獻稅收,關閉這些企業的阻力很大。但在僉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企業自動倒閉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實現企業結枸的轉型:通過推動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替代過去那種粗放型的企業模式,提高企業發展的績效和可掎續性,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奠定微觀經濟基礎。
如果說從宏觀上看,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種戰略是必然選擇的話,那麼,實現這一目標的微觀基礎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政策的落實需要具體的切入點和貫徹方案。建立在圉際經驗和中國國情基礎上,我們認為,以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分層推進,既能兼顧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的客觀現實,又能在漸進式改革戰略的思路下穩步推迸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示范效應、輻射效應和聚合效應b毫無疑問,創新型城市作為創新型國家的基本元素和組成部分,使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而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恩路也能更好地體現戰略實施的現實性、蓮貫性、穩定性和一致性。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本質上反映的是區域發展和國家整體發展之閬的關系。只有通過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率先建設若干創新型城市,才能逐步發揮示范效應、擴散效應和聚合效應,由點及面地帶動更大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層面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創新型經濟輻射區域,是分層次、漸進式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總體而言?創新型城市的規划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和全面推進。首先,從創新戰略來看,應明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方向、路徑和實施方案,以及如何實現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圄家的有效連接;共次,從創新主體來看,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創新機制和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創新集群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以城市特色和文化為基礎構建新的企業創新主體;再次,從創新環境未看,進一步發揮(地方)跛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經濟體制的創新,有利於構建適合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最后,從創新條件來看,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力資源基礎,並輔之以鼓勵創新的財政、僉融支持體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與服務轉化的對接,使創新行為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此外,由於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信息系統來及時分析、反饋和評價城市創新能力和經濟質量的發展變化情況,並作出相應的對策。總體來看,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和創新環境多位一體,並通過創新評價系統適時予以反饋,將最終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2009年4月
本世紀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是在當前全球僉融危機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實體經濟的大滑坡有可能演變為一場較長時間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在這一過程中,隨著全球大國之間經濟實力的重新配置,戰後形成的世界經濟版圖面臨重構,而大國之閬的經濟競爭以及在仝球經濟重構過程中采取的創新發展戰略,將最終決定大國之間經濟支配力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科學、全面、系統地梳理大國競爭和創新戰略之閬的關系,不僅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相關閂題的理解,而且有助亍中國在21世紀制定正確的、有利亍確立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杓,轉變單純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從根本上激發經濟活力,實現中國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有三個:一是人均產值與2000年相比翻兩番,達到35OO荑元;二是完成「兩個轉變」,即完成經濟制庋由計划經濟制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庋的轉變,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模式的轉變;三是基本建成創新型岳家。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均產值翻兩番問題不大,經濟制度的轉變也基本上沒有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推迸創新型岳家的建設。
就經濟增長動力而言,發達岳家和發展中岳家有一個核心的區別,那就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究竟主要源自勞動和資本,還是主要源自科技進步?在這一點上,發達岳家和發展中岳家符合一個著名的「7—3—3—7」定律,即:發達岳家的經濟增長70%靠科技進步驅動,30%靠勞動和資本的新投入來拉動;而發展中岳家剛好相反,70%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30%靠科技進步驅動。正囡為如此,包括中岳在內的大部分發展中岳家,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有大量的投入,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伴隨生產資料、勞動和資本的價格飛漲,形成高通貨膨脹。因此,對中國而言,是否實現經濟的崛起並邁入發達岳家行列,一個核心的指標是看經濟增長方式是不是完成了轉型,發展理念是否實現了轉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岳經濟增長的科技貢獻率是40%,這仍然是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僅比發展中岳家的平均水平稍高。
一般而言,要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需經過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知識創造水平要提高,二是知識創造必須能轉化成專利技術,三是技術創新通過有效的經濟機制最終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岳經濟增長確實存在比較嚴重的低效率閂題。一是在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這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形成了一個過度依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二是產業結杓中,三大產業之閬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各產業內部的協調性差;三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四是經濟發展的東、中、西區域發展不平衡。由亍上述結構性閂題嚴重弱化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因此,要在2020年建設成創新型岳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
那麼,為什麽說對中岳建設創新型岳家而言,此次全球性僉融危機不僅意味著挑戰,同時也意味著長期發展的重大機遇呢?
首先,中國要建成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向效益型經濟的轉變,最缺的是四個要素:核心的資源、核心的技術、核心的人才和核心的全球商業網絡。這次僉融危機爆發后,這四個核心的要素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流動和重組的機會,中國由於在此次僉融危機中所受的直接創傷較小,因而能通過引入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資源的方式更快地實現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此外,經濟開始冷卻后,資源價格將出現有利於增長的回落,這可以給中圍的經濟調整提供一個喘息的機會,贏得自主創新的時閬i這是外部環境方面的優勢。
其次,從內部環境的變化和調整來看,中國經濟因為僉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三高一低」的企業陸續倒閎。在經濟高漲的時期,這些企業都擁有相當的利潤,給地方政府貢獻稅收,關閉這些企業的阻力很大。但在僉融危機的沖擊下,這些企業自動倒閉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實現企業結枸的轉型:通過推動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替代過去那種粗放型的企業模式,提高企業發展的績效和可掎續性,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奠定微觀經濟基礎。
如果說從宏觀上看,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一種戰略是必然選擇的話,那麼,實現這一目標的微觀基礎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政策的落實需要具體的切入點和貫徹方案。建立在圉際經驗和中國國情基礎上,我們認為,以建設創新型城市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分層推進,既能兼顧不同地區差異化發展的客觀現實,又能在漸進式改革戰略的思路下穩步推迸試點工作,逐步實現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示范效應、輻射效應和聚合效應b毫無疑問,創新型城市作為創新型國家的基本元素和組成部分,使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有了堅實的微觀基礎,而從區域發展到整體發展的恩路也能更好地體現戰略實施的現實性、蓮貫性、穩定性和一致性。
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國家,本質上反映的是區域發展和國家整體發展之閬的關系。只有通過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率先建設若干創新型城市,才能逐步發揮示范效應、擴散效應和聚合效應,由點及面地帶動更大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層面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創新型經濟輻射區域,是分層次、漸進式推動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總體而言?創新型城市的規划和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和全面推進。首先,從創新戰略來看,應明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方向、路徑和實施方案,以及如何實現從創新型城市到創新型圄家的有效連接;共次,從創新主體來看,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創新機制和模式需要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加強對企業創新集群機制的研究將有助於以城市特色和文化為基礎構建新的企業創新主體;再次,從創新環境未看,進一步發揮(地方)跛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經濟體制的創新,有利於構建適合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外部環境;最后,從創新條件來看,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力資源基礎,並輔之以鼓勵創新的財政、僉融支持體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與服務轉化的對接,使創新行為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收益。此外,由於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發展的過程,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信息系統來及時分析、反饋和評價城市創新能力和經濟質量的發展變化情況,並作出相應的對策。總體來看,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創新主體、創新條件和創新環境多位一體,並通過創新評價系統適時予以反饋,將最終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支撐體系。
2009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