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無論是時尚是人生,都要飽含溫厚的感性。此外,為了取得成功,還要有執着的專業韌性。這是一本飽含溫度感性、專業韌性和人生洞察力的好書。——昂德萊·金 國際著名時裝設計師

這本書給人以全然不同的感覺:不是心理游戲或技術分析,而是蘊涵來自親身實驗的理性智慧;與其說它提供了如何處理人際卷第的答案,不知說它提供了一種用真誠和愛心與人際的方法。——朴炳元 韓國副財長

本書分「初次見面篇」、「對話篇」、「矛盾篇」、「和解篇」、」人脈篇」、」成果篇」、「禮節篇」、「評價篇」、「傳言篇」、」修養篇」,共十部分,每部分又以平時常見的多個問題各領一節,層層深入,高潮迭起。與其說本書提供了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答案,不如說它提供了一種與人平易相處的方法。實在是一部「培養識人慧眼」的奇書!


作者簡介:
高(吉吉)鍾,在聯合新聞社和SBS做了17年的新聞記者。其間,憑借眾多獨家新聞報道摘得了韓國記者大獎、韓國記者企划報道獎、韓國媒體大獎、YWCA年度節目獎、JJ俱樂部媒體獎等眾多新聞傳媒獎項。通過廣泛地接觸下至罪犯、上至財閥和政客等各色人物,他獲得了敏銳的洞察力。
 

目錄

譯者序
序言
第一個故事 初次見面篇
做人比禮儀更重要?
別出心裁的唐突回答會顯得特立獨行?
憑相貌能了解一個人的真面目?
由經驗得來的成見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
吃過苦的人更好?
只是牽個頭,讓他們彼此去相互判斷?
氣勢強才能壓倒對方嗎?
適當的誇飾會給人以信賴感?
第二個故事 對話篇
能言善辯是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起共事,想法也會變得一樣?
以邏輯來說服別人是最有力的方式嗎?
直率的忠告是良藥嗎?
上司對奉承有警戒心?
苦口的一定是良藥嗎?
頻繁的稱贊會導致自滿嗎?
第三個故事 矛盾篇
努力就能使不融洽的關系得到改善?
忍受冤屈就會真相大白?
應該無條件地回避沖突嗎?
舉鞭時要如刺在手?
同事情誼會成為渡河之舟?
人人都具備常識性思維?
親近的人之間的矛盾如抽刀斷水?
第四個故事 和解篇
傷口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愈合嗎?
寬恕能使關系恢復如初嗎?
何時道歉都不晚嗎?
犯錯的一方要先請求和解?
第五個故事 人脈篇
要飛黃騰達,最重要的是要站好「隊」?
不要把家人拉進公事關系中?
人脈廣是最大的財產嗎?
含糊其辭的委托才能減輕對方的負擔?
要拒絕的話,最好斷然拒絕?
第六個故事 成果篇
競爭的舞台公正嗎?
保持成功,能力就會被認可嗎?
要公平地論功行賞嗎?
對同事的成功會真心祝賀嗎?
人才會自己發光嗎?
和睦的團隊安定並有效率嗎?
對未經檢驗的事或人,不做或不用最安全?
第七個故事 禮節篇
謙遜有時候會招致輕視?
在爭執中不必講求規則嗎?
位置的改變會使態度也改變嗎?
女性和男性要同樣對待嗎?
出格的言行會增加親密感?
親密度越高,集體就越強大嗎?
個性鮮明會使人際關系減分?
原則和一貫性就是生命?
心意比禮物更重要?
跳槽,走了就沒任何瓜葛了?
一朝是領導,永遠是領導?
第八個故事 評價篇
我的評價我知道?
山窩里飛出金鳳凰?
有好父母就走得順?
快鐮刀勝過鈍鐮刀?
前輩和後輩水火
對信息敏感的人會領先?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誤會不同於謠言?
謠傳不會成為新聞?
親近的人會保守秘密?
第十個故事 修養篇
付出多少收獲多少?
要多向白手起家的人學習?
危急時刻的稱贊只有聖人才做得到?
提供幫助時,對方的過失該追究的也得追究?
准確指出缺點才能助其克服逆境?
吝嗇才能聚財?
即使不親身經歷也能感同身受?
痛苦的分量和感受因人而異?
真正的友情永遠不會變?
團隊生活中的情誼是不必要的感情?
不知感恩的人太多了?
結語 人際關系高手要有放棄的勇氣
 

雖說人際關系是永遠的課題,卻很難尋找正確的答案。即使在實踐中經歷過無數次失誤,也無法保證下一次就能做好。盡管在人際關系領域有很多專家,但因各自的解決方法不同,人們的頭腦反而被搞得更加混亂。我們所面對的人和境遇的變數是那麽多,所運用的人際關系方法也就有了不同的結果。即使綜合以上所有的論斷,我們仍難徹底闡明究竟何謂人際關系,也許這就是人際關系的真實面目。

如果有識別好人的眼力並懂得與之維持良好關系的方法,那麽人生的成功就有百分之八十得到了保障。

在人際交往的旅途中,有時會遇到好人並因此獲得巨大的人生力量,有時又會遇到難以相處的人,並會因此摔跟頭而留下傷痕。每當這種時候,就會重新感受到遇到好人、好同伴、好的前後輩是多麽重要,也會想到如果有為此而存在的方法或羅盤該是多麽大的幸事。

各種關於人際關系的書籍始終在不斷面世,其中有很多能夠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幫助。這些書多半是從心理學觀、支出發破解人際關系技巧的著作,外國此類書籍的譯著也是其中的主流之一。

但是,在這些面目各異的著作中,基本上看不到從韓國的實際狀況和實際經驗中獲得的洞察力。有鑒於此,筆者著手撰寫了這本書。此外,筆者自身也因生疏、不圓滿的人際關系走過很多彎路,這也是執筆寫作本書的動機之一。

從事記者這種職業,會見到各種各樣的人,間接地經歷他們的故事,得以從中把握各種事件所具有的意義。在社會部做記者的時候,見到過徘徊在社會底層的罪犯;更換部門後,見到過財閥、企業家和政界人士,還經常接觸到演藝界人士和宗教界人士,有時也能體察到平民的汗水和眼淚。從這種意義上說,既能與最失敗的人打交道,又能與最成功的人打交道的職業,也許就是記者這個行當了。

筆者因職業之便遇見過各種類型的人,由此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即人的一生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那些特別善於開拓人際關系的人,擁有獲得成功的最穩固的支柱。

本書顯然是從極端的個人經驗的表露出發的,是對個人的實際經歷或周圍人的經歷的洞察和整理,而且書中的許多部分表達了我對自己所不具備的素質的渴望。

在人際關系學書籍層出不窮的時節,出版這樣一本社論式的著作是否會給讀者帶來混亂,作者並非沒有顧慮。但是如果讀書的諸位有「對,正是這樣啊」的同感,或者認為「嗯,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想法」,即能從書中得到有益信息的話,我就會感到非常滿足了。

本書之所以通過反問方式接近問題,是因為在筆者看來,人們所了解的有關人際關系的許多馬念與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出入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是對被顛倒了的人際關系常識的一次嘗試性挑戰。

從整體上看,本書含有在人際關系中降低期待值的意味。降低了期待值,不會減少有可能從人際關系中受到的傷害,同時還能經濟品味到期望得以實現的愉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