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後五四時代學者群的崛起,以及他們給思想文化生態所帶來的新因素。這些學者的出現,一方面奠定了中國現代學術的根基,另一方面,他們中的一些人廣泛參與中國現代社會政治變革與思想文化建設,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和思想文化的革故鼎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書聚焦于活躍在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末期的學者型社會思想家潘光旦,將他放在清末至民國時期思想文化演變的背景下予以考察,著重評述他對優生學、社會學、性心理學等新興學科的接受與認識,以及他在民族觀、婚姻家庭、性文化與中西文化觀等方面的見解。學術界長期以來對社會思想在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不夠重視,本書以知識史/學科史與思想史的關系為線索,嘗試著將潘光旦的社會思想放在一般思想史的視野下加以評析,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目錄
序言
前言
一 一別卅載又逢君
二 後五四時代知識分子與思想史
第一章 家世與國內求學時代
一 詩書之家覓新知
二 西風習習溫舊知
第二章 從優生學向社會學的擴展
一 西方優生運動的波瀾
二 選擇優生學作為專業
三 在美國學習優生學
四 兼顧社會思想的經過與原因
五 從優生學擴展到社會學的邏輯環節
第三章 潘光旦︰社會學界的優生學家
一 春風化雨博雅師
二 “文化與優生學”之爭
三 其他社會學界同仁反應不一
四 余言
第四章 潘光旦對社會學的認識
一 個人與社會並重的社會觀
二 社會學是一門“很切實的學問”
三 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 區分社會學與社會主義
五 余言
第五章 潘光旦的中國民族觀
一 民族︰血緣與文化共同體
二 潘光旦中國民族性認識的思想淵源
三 潘光旦所見中國民族的四種病態
四 以優生學作為手段來改善民族品質
五 從兩個論爭看民族品質改善的不同見解
六 余論
第六章 潘光旦對婚姻家庭問題的見解
一 戀愛與婚姻選擇的標準
二 遠婚近婚與遲婚早婚
三 婚姻的可取性
四 折中家庭的意義
五 新賢妻良母論
六 生育節制本身也要受到節制
七 鐘情于家庭養老
八 余論
第七章 潘光旦、靄理士與中西性文化的融會
一 學術因緣
二 靄理士在思想傾向上對潘光旦的影響
三 兩點思想差異
四 “貞節”新解與五四後性道德的探討趨勢
五 選擇性闡釋中國性文化史
六 對當時涉性事件、言論的評論
七 余論
第八章 潘光旦的中西文化觀
一 種族競存標準下的中國文化
二 與胡適在文化觀上的兩次討論
三 “中國本位”的內涵
四 “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五 以“三才通論”分析中西文化的利弊
主要參考文獻
一 論文、一般文章
二 專著、資料集
三 學位論文、博士後報告
索引
後記
前言
一 一別卅載又逢君
二 後五四時代知識分子與思想史
第一章 家世與國內求學時代
一 詩書之家覓新知
二 西風習習溫舊知
第二章 從優生學向社會學的擴展
一 西方優生運動的波瀾
二 選擇優生學作為專業
三 在美國學習優生學
四 兼顧社會思想的經過與原因
五 從優生學擴展到社會學的邏輯環節
第三章 潘光旦︰社會學界的優生學家
一 春風化雨博雅師
二 “文化與優生學”之爭
三 其他社會學界同仁反應不一
四 余言
第四章 潘光旦對社會學的認識
一 個人與社會並重的社會觀
二 社會學是一門“很切實的學問”
三 社會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 區分社會學與社會主義
五 余言
第五章 潘光旦的中國民族觀
一 民族︰血緣與文化共同體
二 潘光旦中國民族性認識的思想淵源
三 潘光旦所見中國民族的四種病態
四 以優生學作為手段來改善民族品質
五 從兩個論爭看民族品質改善的不同見解
六 余論
第六章 潘光旦對婚姻家庭問題的見解
一 戀愛與婚姻選擇的標準
二 遠婚近婚與遲婚早婚
三 婚姻的可取性
四 折中家庭的意義
五 新賢妻良母論
六 生育節制本身也要受到節制
七 鐘情于家庭養老
八 余論
第七章 潘光旦、靄理士與中西性文化的融會
一 學術因緣
二 靄理士在思想傾向上對潘光旦的影響
三 兩點思想差異
四 “貞節”新解與五四後性道德的探討趨勢
五 選擇性闡釋中國性文化史
六 對當時涉性事件、言論的評論
七 余論
第八章 潘光旦的中西文化觀
一 種族競存標準下的中國文化
二 與胡適在文化觀上的兩次討論
三 “中國本位”的內涵
四 “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五 以“三才通論”分析中西文化的利弊
主要參考文獻
一 論文、一般文章
二 專著、資料集
三 學位論文、博士後報告
索引
後記
序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潘光旦的重要地位大約毋庸置疑。韓明謨先生在《中國社會學名家》一書中,就將他列為中國社會學“較突出並有代表性”的四大名家之一(另三家為孫本文、陳達和費孝通)。與此同時,他還是現代中國首屈一指的優生學家、性ˋb理學家,有成績的民族學家和重要的社會史家。作為學者的潘光旦,可以說既學有專攻,又傅識多能,屬于那種思想敏銳、特色獨具而又積極用世的“學術大家”一類。
記得1980年代,中國社會學開始“重建”、社會史研究潮流剛剛興起之時,我和許多青年學子一樣,都經歷過一個熱心“悅讀”潘光旦和費孝通著作的時期。潘氏的《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兩書和費氏的《鄉土中國》等書,堪稱那個時代社會學與歷史學互相滋養的代表之作,它們曾帶給無數雄ˋ心勃勃的學子以學養的積澱、研究的激勵和方法的啟迪。後來,在探討民族性改造思想和“中華民族”觀念形成認同的過程中,潘氏那種介于種族和國家之間的獨到“民族”界說,以及在《性心理學》譯注中所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融會功夫,又曾激起自己由衷的贊佩和敬意。像他那樣有社會關懷、富思想能力、輕學科界限且底蘊深厚的學者,得到學人喜愛、漸受學術史家重視和研究,實在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若要將潘光旦放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去看,或選擇潘光旦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專門對象,人們的觀點則可能會有所不同。我不得不坦承,在閱讀呂文浩這本《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之前,我是從未認真思考過潘光旦算不算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思想家、他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究竟具有何種意義、地位或代表性這一問題的。甚至最初見到該書標題的時候,還曾產生過一絲何必要步余英時命名其胡適研究論著之後塵的疑惑。但讀過此書之後,或者說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卻又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和想法。
長期以來,我們的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書寫,主要以政治思想史為主、文化和經濟等思想史為輔,關心和敘述的都是精英人物尤其是“思想家”的思想。近些年,葛兆光等先生提倡“一般思想史”研究,呼吁人們重視那些對現實社會生活發生了切實影響的普遍思想觀念,我是深表贊成的。不過在我看來,這種“一般思想”不僅要具備普遍的“社會性”,還要能體現打破各門學科、各個領域專門界限之思想的“基礎性”;同時,其思想者主體也不能只局限于某個特定的階層,如葛先生所提到過的“一般水準的普通知識分子和普通文化人”,而更需考慮“精英”與“大眾”互動的復雜情形。特別是在近現代中國傳統社會及其觀念發生重要轉型的特殊時代,此種一般思想觀念形態的形成,顯然無法漠視精英分子的思想參與和作用過程。
在閱讀呂文浩此書的時候,我忽然感到,如果出于上述思路,那麼那些精英人士在大眾媒體上,就戀愛、婚姻、家庭、性、生育、民族、國家、文明等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所發表的有特色有影響的“社會思想”,是否也應該成為近現代中國“一般思想史”所關注的對象,並程度不同地構成其可供選擇的思想內涵呢?這的確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在此書中,文浩雖沒有明確談及“一般思想史”,但通觀全書,他無疑十分重視這些“社會思想”的內容,甚至可以說,他正是將這些“社會思想”視作潘光旦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加以深入闡述和精心分析的。在“導言”里文浩還曾強調,潘光旦“卷人時代思潮的程度既深且廣”,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上述許多社會文化問題上,他多參與過公開的討論和論爭。我不知道像這樣從“社會思想”重要性的視角來理解潘光旦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獨特意義,是否與文浩一致?或者說至少能為文浩所認同?
……
記得1980年代,中國社會學開始“重建”、社會史研究潮流剛剛興起之時,我和許多青年學子一樣,都經歷過一個熱心“悅讀”潘光旦和費孝通著作的時期。潘氏的《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兩書和費氏的《鄉土中國》等書,堪稱那個時代社會學與歷史學互相滋養的代表之作,它們曾帶給無數雄ˋ心勃勃的學子以學養的積澱、研究的激勵和方法的啟迪。後來,在探討民族性改造思想和“中華民族”觀念形成認同的過程中,潘氏那種介于種族和國家之間的獨到“民族”界說,以及在《性心理學》譯注中所體現出來的中西文化融會功夫,又曾激起自己由衷的贊佩和敬意。像他那樣有社會關懷、富思想能力、輕學科界限且底蘊深厚的學者,得到學人喜愛、漸受學術史家重視和研究,實在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若要將潘光旦放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去看,或選擇潘光旦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專門對象,人們的觀點則可能會有所不同。我不得不坦承,在閱讀呂文浩這本《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之前,我是從未認真思考過潘光旦算不算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思想家、他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究竟具有何種意義、地位或代表性這一問題的。甚至最初見到該書標題的時候,還曾產生過一絲何必要步余英時命名其胡適研究論著之後塵的疑惑。但讀過此書之後,或者說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卻又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和想法。
長期以來,我們的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書寫,主要以政治思想史為主、文化和經濟等思想史為輔,關心和敘述的都是精英人物尤其是“思想家”的思想。近些年,葛兆光等先生提倡“一般思想史”研究,呼吁人們重視那些對現實社會生活發生了切實影響的普遍思想觀念,我是深表贊成的。不過在我看來,這種“一般思想”不僅要具備普遍的“社會性”,還要能體現打破各門學科、各個領域專門界限之思想的“基礎性”;同時,其思想者主體也不能只局限于某個特定的階層,如葛先生所提到過的“一般水準的普通知識分子和普通文化人”,而更需考慮“精英”與“大眾”互動的復雜情形。特別是在近現代中國傳統社會及其觀念發生重要轉型的特殊時代,此種一般思想觀念形態的形成,顯然無法漠視精英分子的思想參與和作用過程。
在閱讀呂文浩此書的時候,我忽然感到,如果出于上述思路,那麼那些精英人士在大眾媒體上,就戀愛、婚姻、家庭、性、生育、民族、國家、文明等社會生活的“基本問題”所發表的有特色有影響的“社會思想”,是否也應該成為近現代中國“一般思想史”所關注的對象,並程度不同地構成其可供選擇的思想內涵呢?這的確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在此書中,文浩雖沒有明確談及“一般思想史”,但通觀全書,他無疑十分重視這些“社會思想”的內容,甚至可以說,他正是將這些“社會思想”視作潘光旦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加以深入闡述和精心分析的。在“導言”里文浩還曾強調,潘光旦“卷人時代思潮的程度既深且廣”,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上述許多社會文化問題上,他多參與過公開的討論和論爭。我不知道像這樣從“社會思想”重要性的視角來理解潘光旦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獨特意義,是否與文浩一致?或者說至少能為文浩所認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