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三戶︰金庸‧王朔‧余秋雨(增訂版)

文壇三戶︰金庸‧王朔‧余秋雨(增訂版)
定價:138
NT $ 120
  • 作者:王彬彬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57347
  • ISBN13:9787305057342
  • 裝訂:平裝 / 31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實際上,在看來,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人最本質的相通之處,在于他們的作品都屬“幫”字號文學——“幫忙”或“幫閑”。麻痹人們對現實的感覺。消解人們改造現實的沖動,是他們的作品共有的功能。當然,他們的“幫忙”和“幫閑”,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他們對“忙”和“閑”的“幫”,在方式和姿態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對“幫”的殊途同歸,才是把他們視作“同類項”的最堅實的根據。


作者簡介︰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縣人。1982年畢業于洛陽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批評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獨自與駁詰》、《魯迅晚年情懷》、《給每日以生命》、《為批評正名》、《城牆下的夜游者》、《風高放火與振翅灑水》、《往事何堪哀》、《一噓三嘆論文學》等多部。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衡金庸之輕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賞的神話
第二章 金庸武俠小說與中國新文學傳統
一、歷史的回顧
二、何滿子的憤激
三、錢理群的模糊
四、劉再復的謬誤
第三章 破金庸武俠小說之“新”
一、“人”在何處
二、“現代精神”質疑
三、孫悟空的跟頭與如來佛的手心
附:面對“金迷”
第二編 論王朔之短長
第四章 王朔與“鴛鴦蝴蝶派”
一、“不寫小說就沒什麼出路了”
二、“應該說真不幸,我成了這樣……”
三、“反正我敢糟踐自個兒”
四、余論:亟須確立通俗文學批評標準
第五章 王朔與“大院文化”
一、“是什麼鳥變的就是什麼鳥”
二、“我小時候,管你們才叫痞子呢”
三、“強奸一次是強奸,再強奸一次就成夫妻了?”
第三編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價值定位
一、從頌歌合唱到“罵”聲如潮
二、頌歌合唱中的幾種聲調
三、否定的聲音及其評析
四、幾種特別中肯的說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應該懺悔
一、問題的提起
二、余杰有多大失誤
三、余秋雨為何不懺悔
增訂版後記
 

把金庸、王朔、余秋寸三人放在一起,是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三人是可以“合並”的“同類項”。幾年前,王朔突然對金庸發起猛烈攻擊後,頗有幾位學術界內外的“金迷”在為金庸辯護時,以滿是委屈的口吻,說王一意孤行且慢金庸本是一類人,說他們既崇拜金庸也熱愛王朔,如今王朔非但不與“金大俠”惺惺相惜,卻一口一個“金師傅”地極盡嘲罵之能事,這種“同類相殘”真令他們痛心不已。這些人的痛心,固然讓我覺得可笑,但他們強調王朔與金庸本是同類,卻也讓我感到他們目光的準確。至于余秋雨,在與老俠的對話集《美人贈我蒙汗藥》中,王朔也“罵”到過。我既厭惡王朔也反感余秋雨,但我也想說,王朔與余秋雨也有某種本質的相似之處,因此王的貶余,也具有同類相殘的意味。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個人,在人生經歷、文化修養和作品的外在形態上,都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在更本質的意義上,卻是相通的。

在雅俗兩界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三人的相同處之一。有的作家在“圈子”內,在文壇上,影響頗大,但在大人讀者中卻談不上有什麼聲望,作品進入不了“尋常百姓家”;有的作家在大眾讀者中很有市場,但在“圈子”內,在文壇上,則不被認可,作品“不登大雅之堂”。而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個人,則能腳踏雅俗兩果,既是雅界的熱點,又是俗界的寵兒。在“圈子”內,在文壇上,他們的作品引起了廣泛的評說,被一些文學身份很“雅”的人大為推崇,甚至被說成是最高雅的文學;在“圈子”之外,在文壇之下,他們的作品也有廣大的讀者。所謂“雅俗共賞”,似乎真在他們那里實現了。在同一時代同時具有這種“好運”,說明在文學內涵上,在文化品格上,三者確有相似、相近和相通之處。

當然,僅僅在雅俗兩界都有較大影響,還不是把金庸、王朔、余秋雨作為“同類項”來“合並”的充足理由。說他們在雅俗兩界都有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指在雅俗兩界都有不少人熱烈甚至狂熱地稱傾他們,也指在雅俗兩界都有不少人尖銳甚至尖刻地批判他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金庸、王朔、余秋雨是在中國大陸的報刊上得到最廣泛評說的三個作家。數年間,談論、研究他們的文章,數量之多,恐怕是沒有第四個人可以與他們相比的。而這些文章,往往又表現為肯定與否定的針鋒相對,于是,對他們的評說,便體現為激烈的論爭。關于金庸的論爭、關于王朔的論爭、關于余秋雨的論爭,可以說是此間中國大陸文壇的三大文學論爭。在同一種社會文化語境中引起廣泛的爭議,也是把他們作為“同類項”的一種理由。

實際上,在我看來,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人最本質的相通之處,在于他們的作品都屬“幫”字號文學——“幫忙”或“幫閑”。麻痹人們對現實的感覺,消解人們改造現實的沖動,是他們的作品共有的功能。當然,他們的“幫忙”和“幫閑”,有時是自覺的,有時不自覺的。他們對“忙”和“閑”的“幫”,在方式和姿態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對“幫”的殊途同歸,才是把他們視作“同類項”的最堅實的根據。

由于本書著眼點是“論爭”,所以並沒有將三人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論,而是采取了個案研究的方式。在開始寫作前,我為自己確立了這樣的目標:把對論爭本身的考察與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結合起來,亦即在對論爭本身進行清理、指出雙方代表性觀點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思考,既不流于對論爭的客觀綜述,也不越過論爭而一味地表達自己對這三人的理解。換句話說,本書從事的是“批評的批評”,對原有的批評對象的看法,應該通過對批評的批評表達出來。但在具體的寫作中,二者卻並非總結合得表達得很零碎,第六章“余秋雨散文的價值定位”就有這種缺陷。在有的章節中,論爭雙方的觀點又顯示得很不夠,只顧自己在那里高談闊論,第四章“王朔與‘鴛鴦蝴蝶派’”就有這種毛病。寫完以後通讀一遍,明顯感到各章之間在質量上的不平衡,比較起來稍稍滿意一點的,是第五章和第七章,但也是在這兩章里,還有些可說的話未能說出來。

因新到大學教書,備課和講課佔去了大量時間,所以本書的寫作斷斷續續。有時候,一章剛開了個頭,就不得不放下,甚至一放幾個月。待到再次揀起時,需要把當初看過的資料重新看一遍,才能接頭寫。除了備課和講課外,還有總也做不完的瑣事。可以說,這本小書,是見縫插針地趕出來的。

現供職于《北京大學》的蕭夏林兄,在資料上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謝。另外,在寫作過程中,也從北京的李建軍兄和湖南的余開偉先生處受益,在此亦表示謝意。

二00一年七月五日,酢熱中于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