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官修正史,中國最堂皇的傳統文化品牌。
司馬遷的《史記》與班固的《漢書》,把對史學、文學、科學、經濟、典制、歷法、種族等等的研究熔於一爐,並以自己的學識與胸懷,高屋建瓴地厘清了紛紜繁雜的歷史頭緒,為后人創立了一套最能切近歷史面貌且盡可能客觀、周到、翔實地記述歷史的史書編纂方法、思路與體例,雖然此后的史書作者在這方面有所修訂與揚棄,但大致上是在馬班開辟的治史道路上前行的。
史上的很多遺痕,早已湮滅在蒼蒼黃土下,沉浸在殘簡片牘間,成為今日少數專業人士的「領地」,廣大老百姓對歷史的關注,大抵還是聚焦於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歷史人物,以及他們演繹出的那些色彩繽紛的歷史活劇。
在歷史艱難的進程中,政治,無疑具有非常強大的推動力,尤其是在遠古,在人類文明的「初級階段」。這套《二十四史故事》在體例設計上,是以類別為綱,分別貫通而下。「戰爭」,是古代政治最集中最有效和最終的體現,「用人」,則是治政大業中最核心的環節,故而,特把這兩者單獨立卷,其它的「手腕」,則留在了更為豐厚的「治政卷」中。
「二十四史」中不包含清代(即便是民國后出現的「二十五史」之說,也沒有包含清代,只是加進了清人做的《新元史》),而人們在說到中國的歷史紀年時,常會順口道出「唐宋元明清」。出於對這種習慣的遵從,我們也染指了(雖並未完工卻也成了書的)《清史稿》,從中選取了少量的故事。
目錄
一、上古至秦漢時期
軒轅平定華夏
帝堯禪讓
皋陶論天子之德
禹竭力為民
周武王禮遇「三仁」
周成王托孤
周厲王暴政禁言
秦穆公施恩得報
秦穆公寬待賢良
秦穆公納賢霸西戎
劉邦智脫險境
劉邦封仇人平危機
漢高祖殺恩示戒
呂后專權
漢文帝以德解怨
漢景帝平七國之亂
公子光息憤待時
夫差不辨忠奸
齊桓公訪賢問策
齊景公頓悟治國方略
齊景公身后之亂
齊簡公拒諫失國
簡公失察江山易主
公子斑自食其果
燕昭王尊虎獲龍
楚庄王輕國重言
蒯聵復國
衛獻公辱臣遭逐
宋閔公揭短亂國
公子鮑高德掌國
晉惠公過河拆橋
晉惠公背信遭擒
晉文公棄嫌免禍
晉文公封山記過
晉文公尊賢稱霸
晉厲公敗招連連
晉悼公知錯即改
晉平公斬草除根
楚成王廢立招禍
楚庄王執法無親
楚懷王絕齊失地
楚平王聽讒殺賢
楚昭王寬懷釋嫌
楚靈王驕奢失國
勾踐卧薪嘗膽
鄭庄公欲擒故縱
楚庄王懸崖勒馬
趙武靈王變法
齊威王賞罰分明
漢武帝遠慮除后
漢高祖巧言謝過
高祖巧安臣心
張子房遠見諫主
漢景帝尋釁革重臣
漢昭帝大義誅兄
贏政重用王翦
孟嘗君收馮諼
孟嘗君輕出函谷關
平原君踐諾斬美人
信陵君禮賢下士
秦昭王拜相
呂不韋金蟬脫殼
劉邦設壇拜將
漢高祖寬赦季布
漢高祖知錯即改
冒頓王欲擒故縱
漢武帝分地削藩
優孟妙諫楚王
王莽步步為營
漢成帝旌表直臣
漢武帝托孤
親家爭權
宣帝平霍氏之亂
宣帝補賞徐生
漢成帝優柔釀禍
漢元帝受蒙殺賢
王莽韜光養晦
王莽攝政篡漢
劉秀忍辱待時
劉秀借刀除惡
劉秀恩降赤眉軍
光武帝偃武修文
漢章帝革除苛律
賢良重德馬皇后
竇皇后擅寵固位
鄧貴人德高封后
鄧太后寬人嚴親
鄧太后重教督學
劉盆子失察致亂
漢桓帝驅魔迎鬼
漢和帝舍善從惡
明君重用直臣
與宦官一決生死
竇太后猶豫遭難
呂布翻雲覆雨
董宣「強項」美名揚
曹孟德借刀殺人
曹操變詐世無雙
曹操寬待叛臣
曹操唯才是舉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智騙曹爽
荀或論曹操與袁紹
曹操拒諫失賢
曹丕軟刀殺叛臣
董昭獻計受封
王脩事主唯忠
劉玄德韜光養晦
諸葛亮因勢治蜀
孔明揮淚斬馬謖
簡雍滑稽諫劉備
劉備釋怨得劉巴
孔明無奈廢李嚴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
晉武帝虎頭蛇尾
晉武帝寬宏海量
晉惠帝彰表嵇紹
晉明帝施計除霸
賈皇后一箭雙雕
王浚大意遭斬首
石勒養虎為患
石勒納諫招賢
苻堅殺雞懾猴
苻堅崇儒重學
慕容垂反水
宋武帝克己儉素
梁武帝待時伺變
江革清廉高潔
陳后主綱紀廢弛
孔奐耿正清廉
徐陵薦賢濟貧
毛喜遠見卓識
叔堅制伏叔陵
鮮卑主莽殺親子
魏太宗用人有術
高允直諫魏高宗
魏高祖任賢不二
高歡隱忍謀權
步步為營買人心
勤勉廉孝的崔暹
禍亂難保忠臣
趙彥深敦敏慎行
周武帝名至實歸
王思政忠正報國
三老論治國
蘇綽論君臣之道
韓褒吏治有方
樂運方正直諫
用典簽控制方鎮
太武帝明於刑賞
孝文帝與眾不同
三、隋唐宋遼時期
周宣帝綱常廢弛
隋文帝勤勉懷柔
楊堅逃脫「鴻門宴」
楊廣取寵爭位
主上賢明諍臣如雲
隋煬帝活用越國公
隋煬帝驅民逞欲
李淵先聲奪人
唐太宗恭待「十八學士」
太宗著《帝范》誡太子
太宗點評隋文帝
褚遂良叩血阻廢后
武則天滅李立「周」
唐中宗養虎為患
后宮亂罷皇權傾
武則天豢養告密者
唐太宗力戒貪官
唐高祖禍起蕭牆
武則天借刀殺人
唐太宗掛懷賢臣
李劫躬事兩朝
唐太宗以臣為鏡
魏征諍諫為君
虞世南「五絕」超群
蘇世長諫高祖
唐玄宗的馭臣之術
唐太宗悔責諍臣
唐玄宗重罰皇親
柳公權犯顏直諫
賢內助助明君
明主用諍臣
李泌力諫保太子
顏真卿誓死守節
穆宗彰賢納諫
宦官絞殺改革
朱全忠借刀弒君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唐庄宗漸務華侈
明主近能臣
宋太祖賞罰並重
皇太后金匱之盟
杯酒釋兵權
半部《論語》治天下
呂蒙正直言屢諫
宋神宗敬重直臣
良臣去職猶思國
道宗即位先求直諫
述律皇后
耶律頗德剛正進言
君明臣賢兩相知
賢臣擁立明君
爭位的情勢
遼景宗從善如流
愛民勤政聲譽隆
四、金元明(清)時期
金世宗論為政之道
胥持國毀譽參半
庸官無能居高位
元世祖委任以專
忽必烈重儒治天下
元武宗涉險即位
權臣當道阻繼位
懷柔賢良治遠陲
高智耀崇儒薦賢
徹里當庭力劾奸臣
明君賢臣相識恨晚
樹正不怕影斜
出以公心斗權臣
元武宗從善如流
賢臣奔勞扶明主
耶律楚材為民請命
史天澤避嫌離職
苦心教子為守成
嚴禁宦官干政
糊塗猜忌毀英名
褒厲精忠彰義烈
以誠相待收人心
嚴整內宮避災禍
韜光養晦一劍封喉
注重外交結友邦
慎言謹行履薄冰
太監盡忠養皇子
賞功罰過馭才臣
勤政愛民廉吏良臣
毀譽如塵后人說
海瑞備棺上疏
劉銘傳守台治台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能臣張之洞
力挺民族工業
軒轅平定華夏
帝堯禪讓
皋陶論天子之德
禹竭力為民
周武王禮遇「三仁」
周成王托孤
周厲王暴政禁言
秦穆公施恩得報
秦穆公寬待賢良
秦穆公納賢霸西戎
劉邦智脫險境
劉邦封仇人平危機
漢高祖殺恩示戒
呂后專權
漢文帝以德解怨
漢景帝平七國之亂
公子光息憤待時
夫差不辨忠奸
齊桓公訪賢問策
齊景公頓悟治國方略
齊景公身后之亂
齊簡公拒諫失國
簡公失察江山易主
公子斑自食其果
燕昭王尊虎獲龍
楚庄王輕國重言
蒯聵復國
衛獻公辱臣遭逐
宋閔公揭短亂國
公子鮑高德掌國
晉惠公過河拆橋
晉惠公背信遭擒
晉文公棄嫌免禍
晉文公封山記過
晉文公尊賢稱霸
晉厲公敗招連連
晉悼公知錯即改
晉平公斬草除根
楚成王廢立招禍
楚庄王執法無親
楚懷王絕齊失地
楚平王聽讒殺賢
楚昭王寬懷釋嫌
楚靈王驕奢失國
勾踐卧薪嘗膽
鄭庄公欲擒故縱
楚庄王懸崖勒馬
趙武靈王變法
齊威王賞罰分明
漢武帝遠慮除后
漢高祖巧言謝過
高祖巧安臣心
張子房遠見諫主
漢景帝尋釁革重臣
漢昭帝大義誅兄
贏政重用王翦
孟嘗君收馮諼
孟嘗君輕出函谷關
平原君踐諾斬美人
信陵君禮賢下士
秦昭王拜相
呂不韋金蟬脫殼
劉邦設壇拜將
漢高祖寬赦季布
漢高祖知錯即改
冒頓王欲擒故縱
漢武帝分地削藩
優孟妙諫楚王
王莽步步為營
漢成帝旌表直臣
漢武帝托孤
親家爭權
宣帝平霍氏之亂
宣帝補賞徐生
漢成帝優柔釀禍
漢元帝受蒙殺賢
王莽韜光養晦
王莽攝政篡漢
劉秀忍辱待時
劉秀借刀除惡
劉秀恩降赤眉軍
光武帝偃武修文
漢章帝革除苛律
賢良重德馬皇后
竇皇后擅寵固位
鄧貴人德高封后
鄧太后寬人嚴親
鄧太后重教督學
劉盆子失察致亂
漢桓帝驅魔迎鬼
漢和帝舍善從惡
明君重用直臣
與宦官一決生死
竇太后猶豫遭難
呂布翻雲覆雨
董宣「強項」美名揚
曹孟德借刀殺人
曹操變詐世無雙
曹操寬待叛臣
曹操唯才是舉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懿智騙曹爽
荀或論曹操與袁紹
曹操拒諫失賢
曹丕軟刀殺叛臣
董昭獻計受封
王脩事主唯忠
劉玄德韜光養晦
諸葛亮因勢治蜀
孔明揮淚斬馬謖
簡雍滑稽諫劉備
劉備釋怨得劉巴
孔明無奈廢李嚴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
晉武帝虎頭蛇尾
晉武帝寬宏海量
晉惠帝彰表嵇紹
晉明帝施計除霸
賈皇后一箭雙雕
王浚大意遭斬首
石勒養虎為患
石勒納諫招賢
苻堅殺雞懾猴
苻堅崇儒重學
慕容垂反水
宋武帝克己儉素
梁武帝待時伺變
江革清廉高潔
陳后主綱紀廢弛
孔奐耿正清廉
徐陵薦賢濟貧
毛喜遠見卓識
叔堅制伏叔陵
鮮卑主莽殺親子
魏太宗用人有術
高允直諫魏高宗
魏高祖任賢不二
高歡隱忍謀權
步步為營買人心
勤勉廉孝的崔暹
禍亂難保忠臣
趙彥深敦敏慎行
周武帝名至實歸
王思政忠正報國
三老論治國
蘇綽論君臣之道
韓褒吏治有方
樂運方正直諫
用典簽控制方鎮
太武帝明於刑賞
孝文帝與眾不同
三、隋唐宋遼時期
周宣帝綱常廢弛
隋文帝勤勉懷柔
楊堅逃脫「鴻門宴」
楊廣取寵爭位
主上賢明諍臣如雲
隋煬帝活用越國公
隋煬帝驅民逞欲
李淵先聲奪人
唐太宗恭待「十八學士」
太宗著《帝范》誡太子
太宗點評隋文帝
褚遂良叩血阻廢后
武則天滅李立「周」
唐中宗養虎為患
后宮亂罷皇權傾
武則天豢養告密者
唐太宗力戒貪官
唐高祖禍起蕭牆
武則天借刀殺人
唐太宗掛懷賢臣
李劫躬事兩朝
唐太宗以臣為鏡
魏征諍諫為君
虞世南「五絕」超群
蘇世長諫高祖
唐玄宗的馭臣之術
唐太宗悔責諍臣
唐玄宗重罰皇親
柳公權犯顏直諫
賢內助助明君
明主用諍臣
李泌力諫保太子
顏真卿誓死守節
穆宗彰賢納諫
宦官絞殺改革
朱全忠借刀弒君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唐庄宗漸務華侈
明主近能臣
宋太祖賞罰並重
皇太后金匱之盟
杯酒釋兵權
半部《論語》治天下
呂蒙正直言屢諫
宋神宗敬重直臣
良臣去職猶思國
道宗即位先求直諫
述律皇后
耶律頗德剛正進言
君明臣賢兩相知
賢臣擁立明君
爭位的情勢
遼景宗從善如流
愛民勤政聲譽隆
四、金元明(清)時期
金世宗論為政之道
胥持國毀譽參半
庸官無能居高位
元世祖委任以專
忽必烈重儒治天下
元武宗涉險即位
權臣當道阻繼位
懷柔賢良治遠陲
高智耀崇儒薦賢
徹里當庭力劾奸臣
明君賢臣相識恨晚
樹正不怕影斜
出以公心斗權臣
元武宗從善如流
賢臣奔勞扶明主
耶律楚材為民請命
史天澤避嫌離職
苦心教子為守成
嚴禁宦官干政
糊塗猜忌毀英名
褒厲精忠彰義烈
以誠相待收人心
嚴整內宮避災禍
韜光養晦一劍封喉
注重外交結友邦
慎言謹行履薄冰
太監盡忠養皇子
賞功罰過馭才臣
勤政愛民廉吏良臣
毀譽如塵后人說
海瑞備棺上疏
劉銘傳守台治台
李鴻章與洋務運動
能臣張之洞
力挺民族工業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