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圖盡量還原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的歷史面貌,這一研究課題,跟地理的聯系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實地觀察和體驗,對有關問題是很難有比較合理、准確的把握的。其中,臨安鳳凰山皇城大內的內部地形特點復雜,如果沒有對其內部地形進行過比較細致的實地調查的話,僅靠有關的一些文字材料,那麽對其內部建築物的布局和景觀設置等一系列具體問題可以說是根本無法確切弄清的。
筆者相信,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將實地考察的結果和現有史料、考古資料綜合起來進行研究,是可以盡量還原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真實的歷史面貌的。
目錄
序
引言
緒論
上篇 北宋開封皇城宮苑的規模與分布
第一章 開封歷代皇宮沿革與北宋東京皇城范圍新考
第一節 周府蕭牆——九里十三步之城
第二節 五里小城的疑惑
第三節 北宋東京皇城周圍七里余
第四節 五里宮城說的來源
第五節 宋初對開封皇宮的重建
第六節 對今潘楊湖區發現的宋代五里小城的解釋
第七節 艮岳十余里
小結
第二章 從樓鑰、范成大使金路過開封城內路線看北宋末年開封城內宮苑分布
第一節 樓、范二人所述北過開封城路線
第二節 金玄武門乃宋景龍門考證
第三節 樓鑰南過開封城路線考證
第四節 北宋末年以後舊封丘門內馬行街北段的存廢
第五節 北宋末年開封夾城考
小結
第三章 親宋開封皇城宮苑建設概述
第一節 按洛陽宮殿修建而成的東京大內
第二節 從《廣汴都賦》看北宋東京宏規
第三節 東京城外「四園苑」
第四節 曇花一現的玉清昭應宮
中篇 南宋臨安鳳凰山皇城大內細探
第四章 南宋臨安皇城的范圍、基本布局及其內部主體建築的坐向
第一節 南宋臨安皇城的范圍
一、臨安皇城四牆考證
二、臨安皇城范圍具體數據估算
第二節 南宋臨安皇城內部基本布局及主體建築的坐向
一、臨安皇城的內部地形
二、臨安皇城內主體建築的坐向
三、臨安皇城內幾大建築群落的分布
第五章 南宋臨安皇城大內內部布局與景觀細探
第一節 高宗南渡以後南宋各「行在」宮城營建歷史概覽
第二節 ;臨安皇城中部核心朝殿區細析
一、崇政殿規模、形制研究
二、垂拱殿、後殿辨析
第三節 臨安皇城內部景觀初探
一、中部的建築軸線
二、南宋後期四座「後殿」考釋
三、西部的後苑區
四、東部的東宮和後宮區
五、皇城內其他重要建築考證
1.欽先考思殿
2.慈寧殿
3.壽慈殿、慈元殿、仁明殿
4.天章閣
5.玉堂
6.芙蓉閣
7.天開圖畫台
下篇 南宋臨安德壽宮與西湖離宮別苑
第六章 南宋臨安北內德壽宮概述
第一節 德壽宮的范圍
第二節 德壽宮的內部布局和景觀
第七章 西湖與南宋臨安離宮別苑
第一節 以西湖為重心分布的南宋臨安離宮別苑
第二節 聚景園與西湖游幸
第三節 西湖游幸與南宋臨安特殊的都城文化
余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附圖(另見附圖目錄)
引言
緒論
上篇 北宋開封皇城宮苑的規模與分布
第一章 開封歷代皇宮沿革與北宋東京皇城范圍新考
第一節 周府蕭牆——九里十三步之城
第二節 五里小城的疑惑
第三節 北宋東京皇城周圍七里余
第四節 五里宮城說的來源
第五節 宋初對開封皇宮的重建
第六節 對今潘楊湖區發現的宋代五里小城的解釋
第七節 艮岳十余里
小結
第二章 從樓鑰、范成大使金路過開封城內路線看北宋末年開封城內宮苑分布
第一節 樓、范二人所述北過開封城路線
第二節 金玄武門乃宋景龍門考證
第三節 樓鑰南過開封城路線考證
第四節 北宋末年以後舊封丘門內馬行街北段的存廢
第五節 北宋末年開封夾城考
小結
第三章 親宋開封皇城宮苑建設概述
第一節 按洛陽宮殿修建而成的東京大內
第二節 從《廣汴都賦》看北宋東京宏規
第三節 東京城外「四園苑」
第四節 曇花一現的玉清昭應宮
中篇 南宋臨安鳳凰山皇城大內細探
第四章 南宋臨安皇城的范圍、基本布局及其內部主體建築的坐向
第一節 南宋臨安皇城的范圍
一、臨安皇城四牆考證
二、臨安皇城范圍具體數據估算
第二節 南宋臨安皇城內部基本布局及主體建築的坐向
一、臨安皇城的內部地形
二、臨安皇城內主體建築的坐向
三、臨安皇城內幾大建築群落的分布
第五章 南宋臨安皇城大內內部布局與景觀細探
第一節 高宗南渡以後南宋各「行在」宮城營建歷史概覽
第二節 ;臨安皇城中部核心朝殿區細析
一、崇政殿規模、形制研究
二、垂拱殿、後殿辨析
第三節 臨安皇城內部景觀初探
一、中部的建築軸線
二、南宋後期四座「後殿」考釋
三、西部的後苑區
四、東部的東宮和後宮區
五、皇城內其他重要建築考證
1.欽先考思殿
2.慈寧殿
3.壽慈殿、慈元殿、仁明殿
4.天章閣
5.玉堂
6.芙蓉閣
7.天開圖畫台
下篇 南宋臨安德壽宮與西湖離宮別苑
第六章 南宋臨安北內德壽宮概述
第一節 德壽宮的范圍
第二節 德壽宮的內部布局和景觀
第七章 西湖與南宋臨安離宮別苑
第一節 以西湖為重心分布的南宋臨安離宮別苑
第二節 聚景園與西湖游幸
第三節 西湖游幸與南宋臨安特殊的都城文化
余論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附圖(另見附圖目錄)
序
大約十年前,大學畢業不久的張勁被錄取為暨南大學古籍所宋元明清文化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當時的張勁,就是一位對史學,尤其是宋史,有着特殊興趣的青年學子。他對史學研究很有熱情。記得剛入學不久,他看過幾本書后,就馬上着手撰寫了一篇縱論中國文化史的文章,洋洋近萬字。這篇文章框架鋪得很大,但正是因為論題過大,因此論證就顯得比較空泛,就古學論文所需的縝密論證而言,還不成熟。我目的地了這篇文章之后,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希望他還要扎扎實實地多看些書,從下功夫搜集史料着手,在詳細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再從宏觀上認真思考問題,最后對研究的問題得出科學的結論。張勁虛心接受了我的意見。他碩士畢業后,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六年寒窗,他的學術水平日見精進,不僅掌握大量宋元史料,而且在國內有份量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好幾篇很有見地的文章。
現在出版的《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研究》是在他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過近三四年認真修改、補充后成書的。我非常欣賞他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除了認真閱讀相關史書外,還不辭勞苦地進行實地勘察的精神。他對這個課題醞釀了很久,早在2002年之前就曾去開封、杭州進行過初步調查。開封是北宋的都城東京所在地,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臨安所在地,北宋東京地勢平坦且考古資料較多,南宋臨安地形復雜且考古資料較少,故南宋臨安的皇城范圍與內部布局相比較而言更顯模糊。因此,他把調查的重點放在杭州。2002年春節至2003年春節大概一年時間里,他為了對杭州比較復雜的地形有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曾四次赴杭州實地考察,重點考察了與南宋臨安鳳凰山皇城遺址有關的域。鳳凰山、饅頭山、將台山、玉皇山、萬松嶺、吳山等這些山都爬了。梵天寺遺址,六部橋,鳳山門水門,中河水路,南宋太廟遺址,重建后的朝天門,鳳凰山腳路,鳳凰山上的月岩、聖果寺遺址、「忠實」二字石刻、鳳凰亭,將台山舊的排衙石,九華山下的老虎洞修內司窯遺址,玉皇山下的八卦田等這些地方都實地考察過了。經過實地考察,他對開封、杭州兩地的地形地貌,各個遺址的布局和分布,地理遠近和占地范圍等,都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這對於弄清事實有很大幫助。例如,一般史書都記載南宋皇城為鳳凰山皇城大內,這樣的描述勢必會使人們頭腦里很容易就產生南宋皇城的很多建築都直接建在鳳凰山上這樣的印象,他經過實地考察之后,就明白過來了,山上畢竟沒有多少平地,是根本不會有很多地方建造宮殿的,南宋的皇城大內,基本上還是建在鳳凰山下的平地上的。另外,他在實地考察中還發現,鳳凰山的主體部分本身沒有明顯的水源,而鳳凰山與將台山之間的笤帚灣則有水量很充沛的溪流。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張勁對各種史料進行了排比、研究,對考古資料也重新進行復核,從中發現了許多值得推敲的問題。因而,他對一些傳統的說法也提出了挑戰,例如,在北宋東京皇城范圍問題上,傳統說法是周五里,現代考古發掘在遺址區域也發現了一個周2500余米的小城遺址,但張勁通過對開封歷代皇宮的沿革進行分析,結合考古資料,得出了北宋東京皇城周約4200余米,其實就是號稱周九里余的西京洛陽大內1比1的翻版的結論。同樣,他還通過自己的論證,得出北宋末年東京艮岳的占地面積要比傳統看法擴大的一倍的結論。在南宋臨安皇城的有關問題上,他通過實地勘察,結合史料和考古資料,對臨安皇城的范圍、布局和主體建築,大內內部結構和景觀,進行了認真探索,提出了可貴的見解。
皇城、宮苑是和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關的文化現象。從先秦以來,中國的皇城布局和宮苑建築就是傳統的宇宙觀念和文化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為了顯示帝王威嚴和權勢,我國歷代統治者對皇城、宮苑的建設一直都十分重視,而且歷代皇城、宮苑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張勁的這部著作,對經濟文化發達的兩宋時期的皇城、宮苑進行研究,這個時期的皇城、宮苑在中國古代皇城、宮苑史上起了在上啟下的作用,而相關研究還不充分,這部著作正好可以在相關研究領域起到聯系上下的作用,填補一些空白。同時,這部著作對有關唐宋以來中國城市功能變革和市民文化、市民生活發展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這部著作在相關研究領域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和視角,但並不等於一切就可以定論了,有關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下去,我也期待張勁博士能夠繼續努力,繼續不斷豐富、修正、發展自己的觀點。
2008年1月於廣州翠湖山庄
現在出版的《兩宋開封臨安皇城宮苑研究》是在他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過近三四年認真修改、補充后成書的。我非常欣賞他為了追求歷史的真實,除了認真閱讀相關史書外,還不辭勞苦地進行實地勘察的精神。他對這個課題醞釀了很久,早在2002年之前就曾去開封、杭州進行過初步調查。開封是北宋的都城東京所在地,杭州是南宋的都城臨安所在地,北宋東京地勢平坦且考古資料較多,南宋臨安地形復雜且考古資料較少,故南宋臨安的皇城范圍與內部布局相比較而言更顯模糊。因此,他把調查的重點放在杭州。2002年春節至2003年春節大概一年時間里,他為了對杭州比較復雜的地形有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曾四次赴杭州實地考察,重點考察了與南宋臨安鳳凰山皇城遺址有關的域。鳳凰山、饅頭山、將台山、玉皇山、萬松嶺、吳山等這些山都爬了。梵天寺遺址,六部橋,鳳山門水門,中河水路,南宋太廟遺址,重建后的朝天門,鳳凰山腳路,鳳凰山上的月岩、聖果寺遺址、「忠實」二字石刻、鳳凰亭,將台山舊的排衙石,九華山下的老虎洞修內司窯遺址,玉皇山下的八卦田等這些地方都實地考察過了。經過實地考察,他對開封、杭州兩地的地形地貌,各個遺址的布局和分布,地理遠近和占地范圍等,都有了比較直觀的認識,這對於弄清事實有很大幫助。例如,一般史書都記載南宋皇城為鳳凰山皇城大內,這樣的描述勢必會使人們頭腦里很容易就產生南宋皇城的很多建築都直接建在鳳凰山上這樣的印象,他經過實地考察之后,就明白過來了,山上畢竟沒有多少平地,是根本不會有很多地方建造宮殿的,南宋的皇城大內,基本上還是建在鳳凰山下的平地上的。另外,他在實地考察中還發現,鳳凰山的主體部分本身沒有明顯的水源,而鳳凰山與將台山之間的笤帚灣則有水量很充沛的溪流。
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張勁對各種史料進行了排比、研究,對考古資料也重新進行復核,從中發現了許多值得推敲的問題。因而,他對一些傳統的說法也提出了挑戰,例如,在北宋東京皇城范圍問題上,傳統說法是周五里,現代考古發掘在遺址區域也發現了一個周2500余米的小城遺址,但張勁通過對開封歷代皇宮的沿革進行分析,結合考古資料,得出了北宋東京皇城周約4200余米,其實就是號稱周九里余的西京洛陽大內1比1的翻版的結論。同樣,他還通過自己的論證,得出北宋末年東京艮岳的占地面積要比傳統看法擴大的一倍的結論。在南宋臨安皇城的有關問題上,他通過實地勘察,結合史料和考古資料,對臨安皇城的范圍、布局和主體建築,大內內部結構和景觀,進行了認真探索,提出了可貴的見解。
皇城、宮苑是和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關的文化現象。從先秦以來,中國的皇城布局和宮苑建築就是傳統的宇宙觀念和文化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為了顯示帝王威嚴和權勢,我國歷代統治者對皇城、宮苑的建設一直都十分重視,而且歷代皇城、宮苑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張勁的這部著作,對經濟文化發達的兩宋時期的皇城、宮苑進行研究,這個時期的皇城、宮苑在中國古代皇城、宮苑史上起了在上啟下的作用,而相關研究還不充分,這部著作正好可以在相關研究領域起到聯系上下的作用,填補一些空白。同時,這部著作對有關唐宋以來中國城市功能變革和市民文化、市民生活發展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這部著作在相關研究領域提出了不少新的觀點和視角,但並不等於一切就可以定論了,有關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下去,我也期待張勁博士能夠繼續努力,繼續不斷豐富、修正、發展自己的觀點。
2008年1月於廣州翠湖山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