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審計史略

隋唐審計史略
定價:192
NT $ 167
  • 作者:李錦綉
  • 出版社:昆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0409295
  • ISBN13:9787800409295
  • 裝訂:253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隋唐審計史略》一書,全面搜集了隋唐時期史籍文獻、墓志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等資料,第一次從審計機構、審計法規、審計活動等方面,深入細致地分析了隋唐時期審計特點,展示了隋唐審計的歷史面貌及其發展演變。指出,在隋唐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審計制度呈現出復雜曲折的演變歷程。這一時期,出現了具有獨立性、完善性的比部審計,這在中國審計史上是空前的,而唐後期新型審計機構的萌芽與發展,直接開啟了五代、宋元以降的審計制度。隋唐時期的審計,在適應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先進的思想,完善詳明的方法,在中國審計史上占有承上啟下的獨特地位。

《隋唐審計史略》是「東方文化集成」之一,全書共分6個章節,全面搜集了隋唐時期史籍文獻、墓志及敦煌吐魯番文書等資料,第一次從審計機構、審計法規、審計活動等方面,深入細致地分析了隋唐時期審計特點,展示了隋唐審計的歷史面貌及其發展演變。具體內容包括唐前期以比部為主體的審計體系、唐後期多元化的審計體系、唐代審計法規、唐代審計活動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東方文化集成》編輯委員會
《東方文化集成》總序
第一章 歷史背景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經濟財政制度
第二章 隋代審計
第一節 隋代的審計機構
第二節 隋代的審計法規與審計活動
第三章 唐前期以比部為主體的審計體系
第一節 中央專職審計機構:比部
第二節 比部領導下的諸司及地方審計系統
一、中央諸省寺監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二、地方州縣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第三節 比部與御史台、尚書都省、戶部的關系
一、御史台的審計職能
二、比部與御史台、尚書都省、戶部的關系
第四章 唐後期多元化的審計體系
第一節 舊有審計機構的變化
一、比部與新出現的使職
二、唐後期比部郎官的差遣情況
三、比部保有的審計職掌及恢復比部審計的努力
四、比部審計職能弱化的原因
第二節 新型審計機構的萌芽與形成
一、戶部、度支、鹽運三司及其他使職中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
二、諸道具有審計職能的官吏構成
第三節 御史台、出使郎官御史與巡院的財政財務監督職能
第五章 唐代審計法規
第一節 唐《律》、《令》、《格》、《式》中的審計法規簡述
一、唐《律》中的審計法規
二、唐《令》中的審計法規
三、唐《格》、《式》中的審計法規
第二節 《比部格》與《比部式》
第三節 《勾帳式》
一、勾帳
二、勾帳的復原
三、《勾帳式》與唐代帳法
第六章 唐代審計活動
第一節 唐前期的審計活動
一、對一切經濟財務活動的審計
二、審計一切財務收支簿帳
三、勾征
第二節 唐後期的審計活動
一、度支、戶部、鹽運三司財政財務的審計
二、地方審計
小結 隋唐審計評述
一、隋唐時期審計對政治、經濟的作用
二、審計的特色和成就
三、隋唐審計在中國審計史中的地位
附錄 勾檢、孔目、磨勘——兼論唐代行政手段的變化
一、勾檢官的設置及職能
二、唐後期勾檢官制的變化
三、從勾檢到孔目
四、從勾檢到磨勘
參考文獻
後記
 

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世紀末」中。所謂「世紀」和「世紀末」,本來是人為地創造出來的。非若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不可更易,而且每歲皆然,決不失信。 「世紀」貝刂不同,沒有耶穌,何來「世紀」?沒有「世紀」,何來「世紀末」?道理極明白易懂。然而一旦創造了出來,它就產生了影響,就有了威力。一個「世紀末」,19世紀的「世紀末」,在西方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中就出現過許多怪異現象,甚至有了「世紀末病」這樣的名詞,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待辯論與爭論。

當前這一個「世紀末」怎樣呢?

我看也不例外。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政治方面天翻地覆的變化,不能不令人感到吃驚。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內,也不平靜。文化或文明的辯論或爭論就很突出。平常時候,人們非不關心文化問題,只是時機似乎沒到,爭論不算激烈。而今一到世紀之末,人們非常敏感起來,似乎是憬然醒悟,於是東西各國的文人學士討論文化的興趣突然濃烈起來,寫的文章和開的會議突然多了起來。許多不同的意見,如懸河泄水,滔滔不絕,五光十色,紛然雜陳。這樣就形成了所謂「文化熱」。

在這一股難以抗御的「文化熱」中,我以孤陋寡聞的「野狐」之身,雖無意隨喜,卻實已被卷入其中。我是一個有話不說輒如骨鯁在喉的人,在許多會議上,在許多文章中,大放厥詞,多次談到我對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聯系,以及東方文化在未來的新世紀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頗引起了一些不同的反響。

為說明問題計,現無妨把我個人對文化和與文化有關的一些問題的看法簡要加以闡述。我認為,在過去若干干年的人類歷史上,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久暫,幾乎都在廣義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些貢獻大小不同,性質不同,內容不同,影響不同,深淺不同,長短不同:但其為貢獻則一也。人類的文化寶庫是眾多的民族或國家共同建造成的。使用一個文縐縐的術語,就是「文化多元主義」。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是法西斯分子的話,為我們所不能取。

文化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文化一旦產生,立即向外擴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交流」。文化決不獨占山頭,進行割據,從而稱王稱霸,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世襲珍藏,把自己孤立起來。文化是「天下為公」的。不管膚色,不擇遠近,傳播擴散。人類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隨時進步,對大自然,對社會,對自己內心認識得越來越深人細致,為自己謀的福利越來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雖然千差萬殊,各有各的特點;但卻又能形成體系。特點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組成了一個體系。據我個人的分法,紛紜復雜的文化,根據其共同之點,共可分為四個體系: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系,自古希臘、羅馬一直到今天歐美的文化體系。再擴而大乏,全人類文化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前三者共同組成東方文化體系,後一者為西方文化體系。人類並沒有創造出第三個大文化體系。

東西兩大文化體系有其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既然同為文化,當然有其共同點,茲不具論。其不同之處則亦頗顯著。其最基本的差異的根源,我認為就在於思維方式之不同。東方主綜合,西方主分析,倘若仔細推究,這種差異在在有所表現,不論是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還是在理工學科中。我這個觀點曾招致不少的爭論。贊成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想同我商榷者有之,持保留意見者亦有之。我總覺得,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對東西方文化了解研究得都還不夠深透,有的人連我的想法了解得也還不夠全面,不夠實事求是,卻惟爭論是肖,所以我一概置之不答。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