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1644~1911),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后,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封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此一歷史十七中,通過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與創造性勞動,既開發與繁榮了邊疆地區,又促進了內地南北與沿海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旅游的發展。而由於政治上的相對穩定、經濟的發展、軍事上的強盛,更出現過1622~1795年歷時130余年的「康雍乾盛世」局面。然而,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后,國運日衰,社會日趨凋敝。中國社會則由封建時代逐步步入半殖民地板封建社會積貧積弱的時期,社會各種矛盾,則更趨激化。
通觀清王朝一代,其經歷過兩次重大的歷史巨變:第一次,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了清王朝,取明而代之,此為王朝更迭興替,致使在諸多方面影響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且為旅游文化活動,打上新的時代「印記」。第二次,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進入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國門被迫大開,而煙土鴉片伴之以洋貨的涌入,則使民人被迫與世界市場接觸。加之文化的傳播、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宣揚侵入,更使人們的社會生活、風俗時尚、旅游文化活動出現了諸多新穎、奇特的現象。這種中西方文明的撞擊、淬火、交融,必然會為時代的發展、廣大的民人提出許多新的挑戰與課題,需要加以面對。至於作為社會生活重要內容之一的旅游文化活動,則較之清代前期,呈現出時代的新特色。(原文第1頁)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清代旅游文化活動概述
第一節 旅游文化活動緣起與轉型
第二節 旅游文化活動心態與價值取向
第三節 旅游文化活動類型與時空效應
第二章 清代的帝王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帝王的政治旅游文化實踐
第二節 帝王的巡幸旅游文化習尚
第三節 帝王的軍事旅游文化通覽
第三章 清代的商貿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地方商幫與商旅文化活動興盛
第二節 會館商社與旅游文化移民群體
第三節 旅游文化活動的功利特色
第四章 清代的民間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民間年節與旅游文化活動
第二節 民間廟會與旅游文化風尚
第三節 民間行止與旅游文化習俗
第五章 清代的民族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民族商貿旅游文化交往
第二節 民族年節旅游文化活動
第三節 民族宗教旅游文化的興盛
第六章 清代的西人來華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馬嘎爾尼來華的官方旅游活動
第二節 清代的海上商貿旅游
第三節 西方傳教士來華與科技文化
第七章 近代的中外旅游文化交流
第一節 官方出洋考察與旅游縱覽
第二節 官派與自費出國留學旅游始末
第三節 出國華工與華僑的謀生旅游
第八章 清代的旅游美學
第一節 清人的旅游美學思想
第二節 清人的旅游美學實踐
第三節 清代的旅游美學與文化產品
第九章 清代的旅游文苑
第一節 清代的旅游文化典籍
第二節 清代的旅游名勝載述
第三節 清代的旅游詩歌楹聯題記
后記
第一章 清代旅游文化活動概述
第一節 旅游文化活動緣起與轉型
第二節 旅游文化活動心態與價值取向
第三節 旅游文化活動類型與時空效應
第二章 清代的帝王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帝王的政治旅游文化實踐
第二節 帝王的巡幸旅游文化習尚
第三節 帝王的軍事旅游文化通覽
第三章 清代的商貿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地方商幫與商旅文化活動興盛
第二節 會館商社與旅游文化移民群體
第三節 旅游文化活動的功利特色
第四章 清代的民間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民間年節與旅游文化活動
第二節 民間廟會與旅游文化風尚
第三節 民間行止與旅游文化習俗
第五章 清代的民族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民族商貿旅游文化交往
第二節 民族年節旅游文化活動
第三節 民族宗教旅游文化的興盛
第六章 清代的西人來華旅游文化活動
第一節 馬嘎爾尼來華的官方旅游活動
第二節 清代的海上商貿旅游
第三節 西方傳教士來華與科技文化
第七章 近代的中外旅游文化交流
第一節 官方出洋考察與旅游縱覽
第二節 官派與自費出國留學旅游始末
第三節 出國華工與華僑的謀生旅游
第八章 清代的旅游美學
第一節 清人的旅游美學思想
第二節 清人的旅游美學實踐
第三節 清代的旅游美學與文化產品
第九章 清代的旅游文苑
第一節 清代的旅游文化典籍
第二節 清代的旅游名勝載述
第三節 清代的旅游詩歌楹聯題記
后記
序
旅游,既是社會與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更是人類對社會與自然的最佳體驗。人們「讀萬卷書」,獲取的是豐富的科技文化知識;而「行萬里路」,通過旅游體察獲得的則是生活的理念、感悟、閱歷,以及大千世界的新信息。
從古至今,無數生動的社會實踐與事例表明,旅游作為一種目的性、實踐性、功能性特色實顯的文化活動事象,它的繁榮和興盛,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均有着不可估量的功能價值與輻射、延伸作用。具體而論:
首先,旅游文化活動的興盛,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更是人類追求個性解放與人格升華的信號。
其次,旅游文化活動的多元、生動實踐,既是破譯民族傳統文化「密碼」的鑰匙,更是構建自然、人文和諧社會的最佳手段與重要途徑之一。
復次,若就旅游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群體或個人而言,它的多元、多向、多類型的活動,既是人類的一種自覺、自省、自察的生動鮮活歷程,是生存、聖火、聲明活動方式的新選擇,是認知自然與社會並探尋心路歷程的最佳方式;同時,更是展示民族文化精粹的最為生動的「窗口」,展現個人與群體人生亮點、人格魅力、個性才華,從而進行素質、閱歷、財富積累的「七彩舞台」。
最后,如果說,旅游與科技文化恰似旅游文化「金幣」的兩面的話,那麼,旅游與交流、友誼,則似盛開在人類文明「百花苑」中的兩朵並蒂「奇葩」。恰因如此,旅游文化活動不僅在地區間、民族間、國家間假設了互惠、友好的「橋梁」;而且,它還成為社會不同群體、不同風習、不同文化之間,增進交流、了解,相互學習借鑒的最佳「途徑」。進而,使得旅游文化的多元文明成果,得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實現共用、共享、共擁、共創、共拓、共發的長遠目標。
一、旅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共生互動
在五千余年漫長的華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與民眾心態中,我們的民族,形成了諸多獨具個性特色、值得稱道且世代傳承的優秀文化傳統:
一是崇尚並維護社會和諧統一的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人們故喜偶數,陰陽、天人、日月、山川均如此。民間更有「好事成雙」「福祿雙降」的認同,並引申出「四進喜」、「六六順」、「八財發」、「十全美」的祝吉諺語,更是朴素的辯證思維的體現;同時,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旅游文化在內的文化「密碼」之一。
二是崇尚並激發生命活力氣勢傳統。
因於此傳統,人們故喜人氣之旺、業氣之盛。長江、長城、秦兵馬俑坑、帝王之陵,莫不以氣勢雄渾而感人、悟人、育人。方如此,民人才有「氣可鼓,而不可泄」、「業可興,但求其盛」的精神訴求。且由此更引申出堅忍不拔、百折不回、愈挫愈奮、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以及樂觀向上、永不悲觀的豪放氣度。這恰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與文化的「脊梁」、「靈魂」所在。此乃包括旅游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密碼」之二。
三崇尚融匯創新的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故喜將外來文明之精華,通過本土化的歷程,在吸收的基礎上,加以融匯創新。佛教源於印度,卻興於東土華夏;故人來自外域,卻融於大唐中原;絲綢之路綿延萬里之遙,卻充當着東西方文化「對話」、「橋梁」、「溝通、淬火」、「使者」的角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的品格、海納百川的氣勢,積極汲取外來文明的養料,以彼之長,補已之短,立足本土化與自身發展,善於學習,更巧於、善於、勇於創新,終於使民族文明在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融中,在血與活的洗禮中,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不歇的與天奮斗和與人奮斗的拼搏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輝煌的品格。此乃文明頑強生命力的「閃光」,更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密碼」之三。
四是崇尚科技與真善美同律共振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故喜寓技於美,所謂天人合一、技之精者近乎道、大美不言而為善、大美有言而為技等論述與主張,即為如此。進而引申出「天圓地方」之美,且衍生成實用科技中的「曲線美」、「包容美」、「對稱美」、「動感美」、「和諧美」、「平衡美」、「對應美」、「八卦美」、「太極美」、「陰柔美」、「陽剛美」、「七彩美」的種種造化。更不用說「四大發明」為人類科技文明進步帶來的划時代影響和意義,其本意則是「以人為本」、「以仁為能」的向善、向化、向上的科技,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共處。此乃反朴歸真的自然科技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社會思想的真切再現,實為傳統文化「密碼」之四。
然而,能使中外游客在愉悅的氛圍中,真切感受、認知、體悟這些中華文化傳統、文明成果、歷史依存,且破譯這些文化「密碼」,只有通過旅游這種人類文化科技成果共享、共愉、共樂的活動,通過旅游這種感受自然、感悟人生、共沐人類智慧「陽光」的活動體察,才能實現。且反復向世人彰明:旅游者有祖國,但業已卻沒有國界,對話與交流也沒有國界,它們是全人類可以共擁同鑄的珍寶。旅游者有祖國,但旅游文化與科技、藝術碩果,卻是全人類可以共享的財富。同時,更可以通過旅游文化活動,為人類五大洲不同膚色的朋友,駕起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友誼「金橋」,播撒今天希望的種子,收獲明天金色的「太陽」。
……
從古至今,無數生動的社會實踐與事例表明,旅游作為一種目的性、實踐性、功能性特色實顯的文化活動事象,它的繁榮和興盛,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均有着不可估量的功能價值與輻射、延伸作用。具體而論:
首先,旅游文化活動的興盛,不僅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更是人類追求個性解放與人格升華的信號。
其次,旅游文化活動的多元、生動實踐,既是破譯民族傳統文化「密碼」的鑰匙,更是構建自然、人文和諧社會的最佳手段與重要途徑之一。
復次,若就旅游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群體或個人而言,它的多元、多向、多類型的活動,既是人類的一種自覺、自省、自察的生動鮮活歷程,是生存、聖火、聲明活動方式的新選擇,是認知自然與社會並探尋心路歷程的最佳方式;同時,更是展示民族文化精粹的最為生動的「窗口」,展現個人與群體人生亮點、人格魅力、個性才華,從而進行素質、閱歷、財富積累的「七彩舞台」。
最后,如果說,旅游與科技文化恰似旅游文化「金幣」的兩面的話,那麼,旅游與交流、友誼,則似盛開在人類文明「百花苑」中的兩朵並蒂「奇葩」。恰因如此,旅游文化活動不僅在地區間、民族間、國家間假設了互惠、友好的「橋梁」;而且,它還成為社會不同群體、不同風習、不同文化之間,增進交流、了解,相互學習借鑒的最佳「途徑」。進而,使得旅游文化的多元文明成果,得以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實現共用、共享、共擁、共創、共拓、共發的長遠目標。
一、旅游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共生互動
在五千余年漫長的華夏歷史文明發展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與民眾心態中,我們的民族,形成了諸多獨具個性特色、值得稱道且世代傳承的優秀文化傳統:
一是崇尚並維護社會和諧統一的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人們故喜偶數,陰陽、天人、日月、山川均如此。民間更有「好事成雙」「福祿雙降」的認同,並引申出「四進喜」、「六六順」、「八財發」、「十全美」的祝吉諺語,更是朴素的辯證思維的體現;同時,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括旅游文化在內的文化「密碼」之一。
二是崇尚並激發生命活力氣勢傳統。
因於此傳統,人們故喜人氣之旺、業氣之盛。長江、長城、秦兵馬俑坑、帝王之陵,莫不以氣勢雄渾而感人、悟人、育人。方如此,民人才有「氣可鼓,而不可泄」、「業可興,但求其盛」的精神訴求。且由此更引申出堅忍不拔、百折不回、愈挫愈奮、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以及樂觀向上、永不悲觀的豪放氣度。這恰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與文化的「脊梁」、「靈魂」所在。此乃包括旅游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密碼」之二。
三崇尚融匯創新的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故喜將外來文明之精華,通過本土化的歷程,在吸收的基礎上,加以融匯創新。佛教源於印度,卻興於東土華夏;故人來自外域,卻融於大唐中原;絲綢之路綿延萬里之遙,卻充當着東西方文化「對話」、「橋梁」、「溝通、淬火」、「使者」的角色。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的品格、海納百川的氣勢,積極汲取外來文明的養料,以彼之長,補已之短,立足本土化與自身發展,善於學習,更巧於、善於、勇於創新,終於使民族文明在中西文化的撞擊與交融中,在血與活的洗禮中,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不歇的與天奮斗和與人奮斗的拼搏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輝煌的品格。此乃文明頑強生命力的「閃光」,更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密碼」之三。
四是崇尚科技與真善美同律共振傳統。
基於此一傳統,故喜寓技於美,所謂天人合一、技之精者近乎道、大美不言而為善、大美有言而為技等論述與主張,即為如此。進而引申出「天圓地方」之美,且衍生成實用科技中的「曲線美」、「包容美」、「對稱美」、「動感美」、「和諧美」、「平衡美」、「對應美」、「八卦美」、「太極美」、「陰柔美」、「陽剛美」、「七彩美」的種種造化。更不用說「四大發明」為人類科技文明進步帶來的划時代影響和意義,其本意則是「以人為本」、「以仁為能」的向善、向化、向上的科技,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共處。此乃反朴歸真的自然科技與人類和諧共處的社會思想的真切再現,實為傳統文化「密碼」之四。
然而,能使中外游客在愉悅的氛圍中,真切感受、認知、體悟這些中華文化傳統、文明成果、歷史依存,且破譯這些文化「密碼」,只有通過旅游這種人類文化科技成果共享、共愉、共樂的活動,通過旅游這種感受自然、感悟人生、共沐人類智慧「陽光」的活動體察,才能實現。且反復向世人彰明:旅游者有祖國,但業已卻沒有國界,對話與交流也沒有國界,它們是全人類可以共擁同鑄的珍寶。旅游者有祖國,但旅游文化與科技、藝術碩果,卻是全人類可以共享的財富。同時,更可以通過旅游文化活動,為人類五大洲不同膚色的朋友,駕起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友誼「金橋」,播撒今天希望的種子,收獲明天金色的「太陽」。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