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廉政監察制度史

中國歷代廉政監察制度史
定價:120
NT $ 104
  • 作者:周天
  •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7-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037024
  • ISBN13:9787807037026
  • 裝訂:243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國的廉政監察制度歷史悠久,歷朝歷代均有建樹,現代反腐倡廉仍須借鑒歷史經驗。

本書以大量史料為基礎。論述了中國歷代有關廉政監察制度的變遷與廉政思想演變的歷史進程。作者認為,廉政制度的實質是權力制約問題,古代廉政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道德自律思想。

本書運用史實確鑿,論述公允嚴謹,文筆生動流暢。書中還引用大量古代廉政制度與權力制約的實例,讀者能以古鑒今,從歷史中汲取正反面經驗教訓,作為今天反腐倡廉的參考。

本書是中國第一部關於歷代廉政監察制度的專著,可作為大專院校及有關黨政干部培訓的參考教材。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先秦時期廉政監察制度
第一節 殷代的君權制約制度
第二節 領主與下屬的權力制約
第三節 君權制約中的民本主義內涵
第四節 君權制約與輿論制約
第五節 中庸之道與君權制約
第六節 三代未形成系統監察制度的原因
第七節 結論
第二章 秦漢時期廉政監察制度
第一節 秦代的監察系統
第二節 御史大夫的職權
第三節 漢朝的監察制度
第四節 專設監察官的職權
第五節 三國時期魏、吳校事的設立
第六節 總結一:君權制約的概述
第七節 總結二:秦代對君權制約的否定
第八節 總結三:漢初的君權制約
第九節 總結四:董仲舒的天變災異說
第十節 總結五:司馬遷的君權制約思想體系
第十一節 結論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廉政監察制度
第一節 北魏時御史中丞與御史中尉
第二節 御史「風聞奏事」的作用
第三節 結論
第四章 唐宋時期廉政監察制度
第一節 唐代御史台監察范圍的擴展
第二節 垂直的官吏考核系統
第三節 勾檢制的設立
第四節 唐代臣權制約機制的完善
第五節 武則天時的「酷吏」現象
第六節 唐代監督制度化的形成
第七節 宋代審計制度和提刑官制度
第八節 宋代通判一職的監察作用
第九節 唐宋官制中的權力制約
第十節 實例:宋仁宗時代台、諫的制約作用
第十一節 王安石變法與「台諫一空」
第十二節 結論
第五章 明清時期廉政監察制度
第一節 明清吏治腐敗的根源
第二節 明太祖君權獨斷的流弊
第三節 明太祖不設宰相的弊端
第四節 錦衣衛——監察機構的惡性變質
第五節 明代反貪經驗與監察機構的作用
第六節 乾隆批駁《待漏院記》的實質
第七節 結論
第六章 廉政教育:道德自律與廉政的關系
第一節 中國道德自律的傳統
第二節 史學傳統和道德自律對官場風氣的影響
第三節 結論
後記
 

反腐倡廉,是當前我國人民共同關心的話題。

近年來,我從讀史的角度,比較注意中國史籍中有關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設與思想理論建設問題,兼及諸子與各個朝代的政論,終於有趣地發現,反腐倡廉竟是中國歷史上有識見的思想家與政治家始終關注並且努力在實踐中加以解決的問題,其中積累了極豐富的經驗與教訓。

待到我真正花工夫圍繞了反腐倡廉這個題目來讀二十五史時,這才發現,中國封建社會的反腐倡廉的歷史經驗,決不僅是監察系統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的簡單問題,經過至少兩三千年以上的偉大的思想家與有識的政治家們反復研討與實踐,實已形成了極為系統的反腐倡廉的完整思路,若用今天的時代術語來形容,這里簡直是有着一個系統工程。既有他律的完備思想,又有自律的嚴謹理論。若就他律而言,這里有着關於權力制約的相當系統的哲學、理論與制度,權力制約包括君權制約與臣權制約兩個方面,相輔而行,君權制約的哲學指導思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德自律與「貶天子」的政治觀,在這一政治、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中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君權制約思想體系,並在唐太宗執政期間形成了一系列有關君權制約的政治制度;臣權制約是以葡子的性惡論和法家的君主督責臣僚的哲學、政治思想為指導的,亦在歷史進展中形成了極系統的監察制度,其在細節上之設想周到與完備,若與當今世界各國的監察制度相比,堪稱獨步。在自律方面,中華儒學的道德自律理論,比起世界上一切學術與宗教體系中的自律學說來,¨可以說是從哲學到理論,都是無比精嚴的,而在其極為適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因而十分易於普及方面,又是任何其他的道德學說所無法相比的。更重要的,我國有二十五史這樣的豐富的歷史典籍,給我們后人提供了,或是在他律方面,極認真地實踐權力制約原則的各類政治家們;或是在自律方面,又有着無數嚴於律已的、完美的人物畫廊,足堪我們后人自豪與效法。至於那些認真探討他律、自律的經驗與規律的思想家與歷史學家們,也是史不絕書、往往有之。我想,為了有益於當代治道,把這些歷史經驗經過整理,扼要地寫出來,還是會有些價值的。

我在讀史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在唐、宋的士人官僚與士人階層代表人物的言論中,關於他律自律、權力制約等方面的歷史經驗,可以說是歷歷如數家珍的,這和唐、宋科舉中以儒學與史學作為考試內容是分不開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官僚選拔用儒學、史學,下面的士人階層,當然就會在研讀儒、史方面下功夫,這就自然地形成大家都熟悉反腐倡廉的歷史經驗的局面。明、清就差得遠,因為唐、宋的科舉試題,即策論,是提倡士人們公開議論政事的,而明、清的科舉試題,是不許議政的。所以,明、清的官場在總體上要比唐、宋的官場腐敗得多,這里面又有着十分深刻的歷史規律。至於我們今天,又由於多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極度否定,人們對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他律、自律的經驗,已十分隔膜了。也許,這種隔膜會使一些讀者對本書中所寫的若干內容大吃一驚:難道歷史上真有這許多好制度、好思想和優秀的榜樣人物嗎?

我能夠向讀者保證的是,所寫的一切均是真實的歷史,決無半句「戲說」成分;所有史實,均一筆一筆注明出處。如果讀者仍然感到驚訝,那只能說明,我們的前賢,實在太了不起了,他們的許多想法與做法,就好像是針對今天的現實弊端一樣;而我們對自已的祖先,實在是了解、研究得太不夠了。

也許有人會說,封建政權是壓迫百姓的,怎麼會創造出系統的反腐倡廉的歷史經驗呢?其實,這是由於多年來對傳統文化的極「左」批判而形成的誤解。天底下的任何政權,只要它想生存、保持下去,就必須努力使自己的官員廉潔奉公,誰要是反其道而行之,誰就非迅速垮台不可,不管這一政權打的是什麼旗號,后果都一樣。這是任何頭腦清醒的政治家心中都十分清楚明白的常識。天底下一切務實的、不唱高調的掌權者,不管他屬於哪個階級,全部懂得並且公開承認這個道理。實際上,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維持兩千年之久,成為某些學者所說的「超穩定結構」,當然有許多因素。例如,在封建統治階級按后期法家學說治國時,實行消滅資本的方針,以國家經營工商業來代替市場運作,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當封建國家直接管理經濟后,往往由於官吏手上掌握了政治、經濟雙重權力而導致腐敗叢生,激起農民起義,起義軍則由於缺乏文化,又往往毀壞城市,殺戮商人,便又從另一角度壓制了資本主義萌芽,因此,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受到摧殘,較難發展、成長。另一方面,自先秦形成的諸子學說,實皆為政治學,其中探討和積累了極高明的統治經驗,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長於調節各階級、階層的關系,儒家的以德治國的思想更對官風、民風起了明顯的道德凈化作用;道家的清靜無為,則利於統治者的抑制浮躁心態和百姓的休養生息;墨家的尊天明鬼、尚儉薄葬,則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現象起着某種約束的作用;法家的以法治國和經濟上的宏觀調控有利於國家機器的有序運行,等等。其后,諸子百家以中庸之道為根本指導原則而漸次融合,形成儒、史結合的統治思想體系,並在實踐中將上述諸方面的政治經驗發展完善,形成了極富於自我調整能力的、高明的統治思想體系。這一統治思想體系包含着許多帶有普遍性的政治規律,老實說,由於極「左」思潮多年來一直對歷史傳統持否定態度,我們對這些普遍性的政治規律的認識、整理和繼承是非常不夠的。語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光是看到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是不夠的,若能進一步探討其所以形成超穩定結構的原因,並且加以解析,尋找其中的帶普遍性的政治經驗,采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這才是聰明的而非愚蠢的態度。這當中,就我看來,主要由儒家、法家、史家綜合地形成的有關反腐倡廉的極完整的思路和舉措,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自我調整能力中極重要的內容,值得今天的一切政治家、思想家加以關切和重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