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這部書稿的題目——《清詩與傳統——以山左與江南個案為例》,覺得極其尋常,待到粗略地看過里面的論述,方才意識到這是一個有深度、有多種意義的研究課題。
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代封建王朝,由於讀書人日多,能詩者甚眾,有詩集傳世者數以千百計。但由於曾有研究者執著於「一代有一代文學之勝」的觀念,以為中國詩歌在唐代已登峰造極,以後各代雖然不乏詩人詩作,卻難以為繼,無「勝」可言了。雖然大多數的研究者不以為是,但研究的興趣和熱情仍在唐詩和唐以前的詩,或者再加上有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在的宋詩。近二三十年來,情況有所改變,清詩首先是幾位在歷史上便聲名昭著的詩人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繼而擴展開來,研究者和研究論著漸多,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清詩亦有可以稱「勝」者,於清詩研究致力最多的學者提出了清詩直繼唐宋、超邁宋元之說。從詩學和詩史的雙重角度說,這種說法應該是毋庸置疑的。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清詩何以能超越元明,怎樣超越元明的?這是需要做出具體、深切而不是囫圇、浮泛的詮釋的。
本書為「齊魯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叢書」中的一本,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代詩歌與中國傳統詩學」的結項成果。全書以山左、江南王士、沈德潛、袁枚、高密詩派等個案研究為中心,深入探討了清代詩歌與中國傳統詩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