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謀略

避險謀略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郭茂德
  • 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11394618
  • ISBN13:9787811394610
  • 裝訂:平裝 / 27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一部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並重的社會生存著作。圖文並茂,系統嚴謹地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世界上最徹底的生存哲理往往蘊藏在形形色色的應急避險之中。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避險謀略從此浮出水面,並被賦予新的價值和使命。

書中列舉了古代用謀實例,詮釋內涵,拓展外延,知識性、形象性、趣味性集于一體,是古代社會實踐活動的規律性總結;作為我國史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避險謀略是一份值得保護和發掘的文化遺產,對構建和諧社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目錄


治本篇
教化為先可治本
大處落筆護民生
重民愛民不萌禍
取信于民治未亂
招賢納士利安邦
以農為本濟蒼生
撥亂反正穩時局
以夷治夷促安定
明法以守禁禍亂
強干弱枝天下安
運籌篇
先謀後事涉艱險
上兵伐謀止干戈
知彼知己料險情
審時度勢覓生路
未兆易謀應突變
深謀遠慮絕牽連
趨利避害操勝券
力排眾議守城池
當斷不斷反受亂
留有余地為後計
防範篇
居安思危巧應對
思則有備敵人休
防微杜漸弭隱患
堅壁清野扼叛逃
修身正家減災禍
謹言慎行避風險
有度有識助自保
淡泊處之能保全
禍從口出慎可防
前車之鑒戒女禍
避禍篇
韜光養晦俊奮起
功成身退圖安康
分金避禍得安閑
避盈居損勿招罪
不為己甚少添煩
亂邦不居遠刑戮
勿越其伏無枉死
養冠自重在消禍
審勢布陣誑禍首
誤其所謀易逃生
應急篇
就坡騎驢施舌戰
竊符救趙挽危局
李代桃僵保主帥
緩兵之計宜脫身
將機就計退群敵
以牙還牙懲惡魔
揚鈴打鼓齊伐罪
隱奪君意釋人命
秘而不宣防動蕩
借間反間掃逆敵
弭戰篇
處變不驚對危難
怯防勇戰弱勝強
用其所長解圍困
曲意逢迎創戰機
圍魏救趙除齊患
避其銳氣獲全勝
制鴻去翼殲敵頑
調虎離山去希情
擒賊擒王俘亂軍
先發制人戡內亂
攻心篇
攻心服敵平騷亂
曉以利害免兵燹
激勵士氣度難關
知死必勇而後生
卑而驕之輕破敵
死地則戰然後存
殺一儆百整亂勢
以真為真善施救
虛張聲勢壓糧價
月夜吹笳奪其氣
借術篇
善假于物築城防
從善如流消君疑
郝過宥罪以安晉
動之以情化積怨
假痴不癲欺敵手
難得糊涂不惹禍
大白若辱成大業
借機生機獲主動
假托王命疏叛臣
借手于人抑危機
奇正篇
出奇匿伏鎮凶頑
立謀慮變挫追殺
先禮後兵遏搶掠
流言鑠金妙排解
以利動之僻生路
乘敗而進也可勝
剛柔相濟制兵變
因利制權護古城
反經行權識奸佞
出奇制勝破重圍
虛實篇
虛實誤敵救危急
縣門不發退敵兵
懸羊擊鼓暗撤退
迷人耳目覓生機
佯動欺敵乃生還
金蟬脫殼離險境
大言相駭常屈人
靜不露機處危情
捭闔之法降虎將
臨危不亂智脫險
用智篇
大智若愚揚大義
大智若智反遭殃
有安可稽擋陷害
不了了結息謠言
一箭雙雕履使命
智激之術清三害
引虎爭斗享其成
舍己用智扶蒙難
犬牙相制躲死罪
息壤之誓抗中傷
消患篇
既勝若歪必再勝
塞源止流斷禍根
虛心納諫危轉安
收買內間排國危
乘間投隙好運作
法不徇情勢自治
未雨綢繆戰水患
改過自新成大器
以柔制剛阻分裂
多管齊下衛國土
後記
 

古往今來,上至君主,下至庶民,有一個眾人關心、常談常新的話題,那就是危機。

危機,就是潛伏的禍,脅迫的難,可以轉變的機。通俗地講,就是危險與機遇並存的時刻,轉機與惡化的分水嶺。處置不當,危在旦夕;處置得法,則是良性發展的契機與基礎。古人講危機,泛指可能造成威脅與危害的事件,諸如天災、人禍、厄運。既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治安、民生等領域,類似現在的公共危機、突發事件、緊急狀態、災害災難;又有關系個人信仰、仕途、榮辱、安危的人生危難,方方面面無所不涉。因此,關注危機、研究危機、應對危機,歷來是民族生存之所系,治國安邦之所需,個人得失成敗之所求。

歷史歲月悠久、厚重、智慧。中華民族在不斷應對危機中維系生存,革故鼎新,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危機和危機暴發的殘酷性、機遇性,決定著它是謀略生成的重要發源地。生長在這塊神奇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得天獨厚地沐浴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運用謀略應對形形色色的危機,或防患于未然,或消弭于無形,或處置在初發,又大大豐富了傳統智慧的寶庫。回望歷史,鑒往知來,將博大精深、綿延深厚的傳統智慧轉化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動力,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應對危機的歷史

歷史對一個民族而言,是精神的家園,生命的魂魄,不滅的記憶。人類在歷史舞台上演繹了無數興衰存亡的活劇,堆積了無數的經驗教訓。回放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險與機遇同在,人類的歷史是一部伴隨危機、應對危機的歷史。

1.人類的祈求

在人類生命存在的基本層面上,有一條相同之處,那就是對生的渴望、愛的追求、害的躲避、危的抗爭。求生、求安是人的本能,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沒有安定的環境,沒有生存的希望,一切都無從談起。古人把“安”作為人生的第一要義。老祖宗定金、木、水、火、土“五行”,謂安;世代萬家講天、地、玄、黃,定南北東西,求安;人與人之間相互祝願,謂問安、祝安。繼而擴大到對自然界和國家的祈求,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古人把“安”與一些希求的字眼結合在一起,作為人生的追求。如有安才能心定,謂“安心”;安寧加快樂,謂“安樂”;平安加健康,謂“安康”;安樂沒有危險,謂“安全”。一個“安”字,體現了人類的心願與期盼,包含了與“危”作斗爭的千辛萬苦。

2.生存的智慧

每一個豁達之士,無不關注死,考慮死,這是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本相。古人講究忌諱,對于“死”與“危”又不願直言,總是用隱晦的或正面的詞語來表達,用正直的行動來爭取。如養兒防老,蓄錢防貧,養生防病,積德防禍,等等。在此基礎上,一些聖人、智者把樸素的行為上升為理論,提出了一系列避險求安的策略︰孔子敦厚,講“安身立命”,是以進取為安;莊子放達,說“安歸順處”,是以神寧為安;孟子前瞻,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以思患求安;老子辯證,講“禍福相生”,是以化險為安。古代先賢在關注個人安危問題中認識到,只有國家安定,人民才能安康。于是憂國憂民,提出了“思危防亂”、“重民安邦”的大略。不斷的危機意識,豐富了應對策略,維護了人類的生存。歷史證明,世界上最徹底的生存哲理往往蘊藏在應對大大小小的危機之中。

3.民族的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以河圖、洛書以及太極、八卦、周易觀察自然變化,推斷自己的處境,尋求平安吉祥。在以後的發展中,中華文化儒、道、釋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遠流長。三教在處世用事中,進為儒,守為道,退為佛,正說、旁說、明說、暗說最多的是“避危”兩字,體現了應對形形色色的危機。儒家思想的特色是尚德,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修身避危處世,濟生救民;道家強調無為,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海涵寬容,把“忍耐”看成全身遠禍的法寶;佛家修行的核心——戒、定、慧,規範行為,涵養道德,開啟智慧,特別提倡避難趨吉,遠離危險。儒家的“修身防危”,道家的“忍耐避危”,釋家的“行善消危”,加上兵家的“智戰轉危”,大體代表了中華文化應對危機的戰略思想。

4.優秀的傳統

中華文化蘊藏著優秀的傳統,為消除危機、應對危機提供了生生不息、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一是敬德保民傳統,認為“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主張以德教育人、引導人,同時把重民愛民作為行德的體現,為廣大民眾安居樂業提供了人文環境;二是“和而不同”傳統,認為與人和諧相處少人禍,與自然和諧相處少天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容人之短,容人之異,在相互包容中求同存異,才能以和相處,和衷共濟;三是扶正揚善傳統,提倡人與人平等相處,要求“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啟導人們“棄惡揚善”、“扶危濟困”,減少矛盾沖突;四是自強不息傳統,倡導“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要勇對困難,奮發進取;五是“親仁善邦”傳統,講信修睦,提倡“協和萬邦”,崇尚人類和平。古代優秀的文化傳統,從根本上減少了誘發危機的因素,是一種正面的、無形的、有效的應對危機大略。

5.進步的動力

社會和諧,歷史進步,必須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國與國之間的三大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對抗、危難,本身就是一種動力。《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則思變,逆則求順,危者求安,由此產生擺脫困境的期望與動力,推動歷史的變革。危機是一種由矛盾引起的誘因的積蓄,是一種正面與反面勢力的抗爭。危機的出現和危機的消除,促使新事物不斷涌現,舊事物不斷衰亡,構成了一部人類新陳代謝的歷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