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考論(戲曲卷)

戲曲考論(戲曲卷)
定價:408
NT $ 355
  • 作者:李偉/主/編
  •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038772
  • ISBN13:9787807038771
  • 裝訂:425頁 / 25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學術界一般以話劇的引進為界把中國戲劇分為古典和現代兩個時期。話劇引進之前,中國戲劇舞台一直是所謂「戲曲」獨步天下。話劇引進之後的百余年里,中國戲劇舞台開始了主要是話劇和戲曲二元共生的時期,作為古典/本土戲劇形態的「戲曲」也開始了它的現代化進程。所謂「戲曲」,實際上是一個外延很寬泛、內涵很模糊的概念,能否用它來指稱中國土生土長的全部戲劇形態,也大有爭議。那麽,中國土生土長的戲劇是從哪里來的?它在歷史上的存在形態如何?它的美學特征該如何描述?這恐怕是所有相關研究者首先應該回答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不好一概而論的問題,值得我們從多方面予以探討。在《戲劇藝術》創刊三十周年之際,我們圍繞這些問題編選了若干至今仍有啟發意義的篇什,結集出版,或有溫故知新之效,聊表總結紀念之意。

本書分兩輯,每輯按發表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第一輯為「戲曲歷史與文化」,側重於編選戲曲的歷史形態與文體形式方面的研究。如,陳多先生、謝明先生、曹路生先生關於中國早期戲劇面貌的探尋,董每勘先生、曲六乙先生、劉禎先生、黃天驥先生、葉明生先生、王勝華先生等關於中國民間的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的戲劇形態如滑稽戲、儺戲、目連戲、傀儡戲等的研究,胡雪岡、徐順平先生、洛地先生、徐扶明先生、廖奔先生、朱萬曙先生、胡忌先生等關於南戲、元雜劇、地方戲聲腔與演出形態等的研究。

第二輯為「戲曲理論與批評」,側重於編選關於戲曲美學特征的理論概括和從不同角度對戲曲進行批評研究的文章。如,焦菊隱先生關於中國戲曲藝術特征的探索,夏寫時先生關於我國民族戲劇觀的總結,葉長海先生關於中國戲曲總體性特征的論述,鄒元江先生關於戲曲虛實關系的研究,都極有代表性。趙山林先生從戲曲觀眾學的角度、黃竹三先生從戲曲文物學的角度、周維培先生從戲曲曲譜學的角度、傅謹先生從戲曲腳色制的角度,都曾經對戲曲的理論與批評進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發表在《戲劇藝術》上的篇什只是他們相關研究的一部分。王元化先生關於京劇的見解雖然是本書所收文章中最短的一篇,但卻是他後來關於京劇的系統論述的綱領性文章。此外,張庚先生、俞振飛先生、蔣星煜先生等對戲曲的表演藝術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和充分的論述,十分難得。而以呂效平先生的文章作為壓卷之作,除了因為發表時間的關系,還主要是因為它是近年來在現代戲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研究成果。

以上所錄,大抵第一輯偏重「考」,第二輯偏重「論」。當然,對於傳統文藝的學術研究都應該講究文獻學與文藝學並重,「義理」與「考據」互彰,往往「考」以「論」為旨歸,「論」以「考」為基礎,「考」與「論」是難以分家的,本書所收篇目也不例外,故合稱「考論」。三十年戲曲研究當然不只是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這樣的編選只能是全豹之一斑,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況且,僅就這兩方面的內容而言,也由於編選者的學識水平有限,加上本書篇幅有限,遺珠之恨恐怕也不可避免,還望方家見諒並不吝賜教。就我個人而言,這次編選工作雖然經歷了不少困難,但總歸是一次愉快的學習之旅。舊文重溫,許多篇什給我的依然是思想的啟迪與精神的震撼,它們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其學術價值,反而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里顯得尤為難能可貴。總之,三十年來我們以能發表包括本書所選篇目在內的膾炙人口的佳作而自豪,我們以擁有包括上述作者在內的優秀的作者隊伍而驕傲。而也正是因為眾多學者的努力和參與,我們刊物見證了三十年來戲曲研究的不平凡的歷程。
 

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輯 戲曲歷史與文化
先秦古劇考略
——宋元以前戲曲新探之一
「滑稽戲」漫談
試論南戲與民間文藝
「一正眾外」「一角眾腳」
——元雜劇非腳色制論
《金瓶梅》與明代戲曲
中國各民族儺戲的分類、特征及其「活化石」價值曲
論中國現存原始戲劇的表演形態
論四大聲腔之傳播
目連形象的象征意義
「滾調」與中國戲曲體式的嬗變
論參軍戲和儺
——兼談中國戲曲形態發展的主脈
古代水傀儡藝術形態考探
中國早期戲劇的巫儺形態
從《缽中蓮》傳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
第二輯 戲曲理論與批評
論戲曲的表演藝術
戲曲程式與表演
中國戲曲藝術特征的探索
論我國民族戲劇觀的形成
論中國戲曲的總體性
戲曲觀眾的心理定勢
戲曲文物的歷史信息價值
中國京劇之我見
《南北詞簡譜》與近現代戲曲格律譜
國劇的腳色、行當與人物
空的空間與虛的實體
——從中國繪畫看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
從《太白醉寫》論俞振飛的人文素養與藝術造詣
論「現代戲曲」
編後記
 

今年全國都在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戲劇藝術》也迎來了三十周年的刊慶,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當年,正是在中央改革開放決策的激勵下,在全國思想解放的熱潮中,上海戲劇學院的學報應運而生,而且一問世就洛陽紙貴,一本難求。

這麼說一點都沒有誇張,1978年是書店門外經常排起長隊的年頭。那時我還在江西,剛通過高考成為七七屆大學生不久,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首次招收的研究生,急需相關參考書,打聽到編劇理論權威顧仲彝先生的論著尚未成書,正在剛創刊的《戲劇藝術》連載。可是我在江西遍尋此刊而不得,直到接到通知回上海准備復試時,才在上戲圖書館里得以完整地借閱。可以說,我和《戲劇藝術》的第一次接觸是從「苦苦追求」開始的,也正是它幫助我考取了上戲的研究生。

畢業留校后我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在《戲劇藝術》編輯部當編輯,第一篇學術論文也是在《戲劇藝術》發表的,和不少該刊發表的論文一樣,后來被多本中外論文集轉載。三年后我去美國留學,又留下教了十年書,其間經常去幾個名牌大學的圖書館,如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波士頓哈佛大學的圖書館都有大量中文藏書和期刊,而《戲劇藝術》都是那里唯一訂閱的中文戲劇學術刊物,也是我跟蹤國內戲劇研究動態的主要渠道。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全國的戲劇刊物遭遇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有些關門了,有些轉向了,有些則不得不尋找商業廣告和收版面費等生存之道。《戲劇藝術》在學校領導的堅定支持下,始終堅持了嚴肅的戲劇史論刊物的立場,只按學術標准審稿,從不收取版面費。《戲劇藝術》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自1998年起追加投入,擴大了版面,由季刊擴為雙月刊,增加每年兩期的外國戲劇專刊,填補了我國自1989年以來沒有外國戲劇期刊的空白。在這三十年來發表的兩千多萬字中,評介國外戲劇新潮流和介紹新劇本的文字占了相當的比重,成為中國戲劇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此外,《戲劇藝術》是20世紀80年代起在全國熱烈開展的「戲劇觀」大討論的主要陣地之一,關於戲劇觀的總體理論探討也是我們這三十年來辦刊的重要內容之一,與戲曲、舞美、表導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起,組成了這套文選的六個分冊。

《戲劇藝術》很幸運,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時候,曾經走過一段曲折道路的戲劇藝術終於走出了低谷。進入新世紀以來,各類戲劇活動都在擴大,從為農民演出的草台班子到主要面向白領的都市話劇,從遍地開花的民營藝校到綜合性大學紛紛開辦的戲劇專業——有中專、大專直至藝術碩士、博士等各個層次。在這個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戲劇教育的熱潮中,戲劇教師和學者的數量成倍增長,《戲劇藝術》的稿源迅速拓展,服務對象也迅速拓展。

願這套叢書所展現的過去三十年的成果具有長久的價值,願《戲劇藝術》的下一個三十年和我們的國家一樣越來越好。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