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龍︰起源和形成

中華龍︰起源和形成
定價:294
NT $ 256
 

內容簡介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怎樣認識龍的歷史?龍究竟起源于何時何地?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的歷史背景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本書作者分析了近30年來考古學上發現的我國早期(大致是商代以前)的龍文化遺存,通過甄別大量的原始材料,全面梳理學術界對這些龍文化遺存的研究認識過程,系統論述了其十幾年來的學術研究成果,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龍並非出版遼河源,而是出版中原;所謂“中華五千年玉龍”——三星地位玉龍實際上並非紅山文化玉器;紅山文化“玉豬龍”不是“玉龍”;龍在二里頭文化時期並不具有王統的象征,歷史上第一個將龍與帝王權力象征聯系起來的人可能是司馬遷。
 

目錄


第一章 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
第二章 紅山文化“玉豬龍”的真實含義與用途
第三章 三星他拉玉龍的年代
第四章 凌家灘“玉龍”為“玉虎”考
第五章 陶寺彩繪龍的來源與中原地區“王室文化”的形成
第六章 長江中游地區早期龍文化遺存的來源與炎帝的傳說
第七章 二里頭文化的龍遺存及其源頭和社會作用及意義
附錄一 龍的起源——朱乃誠做客網易‧科技探索頻道訪談實錄(2006年)
附錄二 插圖索引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要闡明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過程。

龍文化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涵,有著廣泛的民族文化基礎和數千年的文化根基。在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當今時代,中華龍文化意識自然是需要著力提倡與發展的。

然而,龍文化意識,自漢代以來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負載了帝王的意識和帝王文化觀念,並得到了強烈的表現,以至于承載這種意識的民間的或稱民眾的龍文化觀念,卻被後人淡薄了。而漢代以前的龍文化意識,因缺少文獻記載,只能引用漢代以來的各種傳說、典故去推想,並予以神化。

所以,當考古發現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龍文化遺存,不僅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還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股探索中華龍文化意識原本的熱潮,因此產生並持續至今。

考古學上發現確認的我國距今4000年前的龍文化遺存,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的大墓中出土了彩繪壟陶盤。而使學術界和社會上廣泛關注龍的起源問題,則是在80年代初探索遼西地區紅山文化及其玉器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紅山文化玉龍以及龍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關系這一重大學術課題。學術史上應當記下孫守道、郭大順、蘇秉琦的名字,是他們的探索,開拓並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

由于學術界將龍的起源與探索中華五千年文明聯系了起來,使得對龍文化遺存的探索與研究,在近20多年的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大潮中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與深化,由此形成了有關龍文化意識起源與發展的各種各樣的認識,而各種穿鑿附會之說自然也就時時泛起。

經過近30年的考古學探索,發現的距今3600年前的龍文化遺存已較為豐富,有關的問題也逐漸清晰。現在有條件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進行全面的梳理,以便使我們對這一問題形成一個符合歷史的較為客觀的認識。

我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問題的關注,是從1996年開始的。當時我為參加|紀念良渚文化發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而準備了一篇欲探討陶寺彩繪龍盤來源的論文,即《良渚的蛇紋陶片與陶寺的彩繪龍盤》。而對此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則是我于2004年研究紅山文化”玉豬龍“時,發現學術界與社會上大肆宣揚的所謂的中華五千年玉龍,即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龍實際上不是紅山文化玉器之後開始的。當時擬在赤峰市舉辦的”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公布我的這一認識,並在原提交會議議論文之外又特意準備了一篇《論三星他拉玉龍的年代》的論文。然而,當時赤峰市對三星他拉玉龍象征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社會宣傳力度,使我意識到不宜在會上演講該論文而對當時的社會宣傳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最終促使我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研究認識匯集成本書出版的,是發生的以下三件事。

一是2006年2月24日網易‧探索頻道邀我在網易演播廳講解“龍的起源”,演講現場直接在網易網上播放,供世界各地收看。演講以答問的方式進行,不時有觀眾提問。講解內容涉及“龍”這個詞、龍的原形、我國發現的早期龍文化遺存的形象、我對龍起源與演化的認識、今後進一步探索的方向,等等(見本書的附錄一)。

二是2006年12月7日接受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組的采訪,談中華龍的問題,采訪內容在次日的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中播出。

三是應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邀請,于2007年7月28日在文津講壇作題為《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公開演講(演講內容見本書第一章)。

這三次面向社會公眾的演講,使我認識到︰我們在學術圈內探索的“中華龍文化遺存”這個學術課題,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關注,應該將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公眾化,饋贈社會。而從演講過程中一些听眾的提問內容,則感覺到目前社會上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認識,一方面受幾千年來神化龍思想的影響,有很大的偏差;另一方面不能準確地把握和對待學術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探索性認識,而在使用或利用這些成果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對這些認識上的偏差,應當予以糾正。

所以,本書的形成,是要感謝網易‧探索頻道和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組的編導與記者,感謝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台蔡萍女士,是他(她)們為我提供了一個平台,促使我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同時還要感謝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潘振平先生,是他鼓勵我出版此書,讓社會了解學術界研究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成果。

本書主要是分析近30年來考古學上發現的我國早期(大致是商代以前)的龍文化遺存,梳理學術界對這些龍文化遺存的研究認識過程,甄別原始材料,闡述中華龍文化意識是如何起源、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中華龍文化意識起源與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學術界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的研究,已持續30多年而方興未艾。本書闡述的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是一個階段性的研究認識。相信伴隨著對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今後學術界對中華龍文化意識的起源與形成的認識,必將更為深刻。

2008年8月6日于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