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理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理論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中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蘊涵著極其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理論內涵。本書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關於「中國改革重大基本理論」課題的部分研究成果,反映了研究者對中國改革開放這一豐富歷史進程的思考。

全書共分五章,前三章以改革實踐與理論的互動軌跡分析為基礎,試圖對改革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加以勾畫;第四章在描述改革形成的新體制運行矛盾基礎上,就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論或基本理念問題作了進一步分析;第五章則以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帶來的重大社會變化為背景,提出了法治對於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並試圖對未來一段時期內建設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途徑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
 

目錄

第一章 計划經濟體制的解構
第一節 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的變革
一、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體制背景
二、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現實條件
三、農村土地經營制度變革的經驗與局限
第二節 沿海經濟特區的創立
一、建立經濟特區前的對外關系背景
二、為什麽要建立經濟特區
三、經濟特區的體制性貢獻與歷史局限
第三節 中央計划配置資源權力的下放
一、中央計划權力下放的初衷
二、搞活國營企業
三、「雙軌制」並存與沖突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從傳統社會主義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從計划經濟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三、從單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經濟為「主體」
第二章 新舊體制的對峙與跨越
第一節 治理整頓:新舊體制的短暫對峙
一、價格改革「闖關」與「治理整頓」
二、「治理整頓」與經濟增長「滑坡」
三、新舊體制的短暫對峙
第二節 南方談話:啟動轉軌進程
一、全方位開放打破僵局
二、異軍突起的民營經濟
三、經濟轉型中的體制落差
第三節 大規模的要素市場化
一、勞動力市場化
二、土地市場化
三、資金市場化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從計划經濟與市場調節 相結合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從行政性分權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
第三章 市場經濟新體制初步形成
第一節 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形成
一、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
二、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的確立
三、混合經濟格局和趨勢基本形成
第二節 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一、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趨勢
二、走向,開放經濟時代
三、迎接新的挑戰
第三節 宏觀調控體系業已形成
一、宏觀調控的本質是什麽
二、初步形成的宏觀調控基本框架
三、宏觀調控體系的內在矛盾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二、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
三、市場經濟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第四章 體制轉軌過程中的矛盾積累
第一節 利益平衡機制的問題
一、體制轉軌中的利益分化
二、利益分化引致的社會矛盾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轉型
第二節 體制轉軌中的政府職能轉變
一、體制轉軌路徑與政府職能轉變
二、政府職能轉變的制約因素
三、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第三節 經濟轉軌與政治體制改革
一、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
二、政治改革與社會穩定
三、政治改革的核心問題
第四節 一般的理論描述
一、市場效率與公平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三、理論必須與時俱進
第五章 現代市場經濟與法治社會
第一節 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
一、法治與民主並行
二、市場經濟與法治
三、法治的核心是保護公民權利
第二節 依法行政與責任政府
一、市場經濟下的政府理念
二、有限政府與責任政府
三、政府必須依法行政
第三節 法治社會的基本框架
一、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
二、憲政是法治國家的根本標志
三、司法獨立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創建法治社會的具體途徑
一、以貫徹憲法為中心,確立法治的權威
二、以完善財產關系為重點,鞏固市場經濟的法治基礎
三、加強社會輿論監督,維護司法公正
後記
 

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30年。這是偉大的30年,是改變中國的30年,是震驚世界的30年。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創造性地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不斷探索的偉大革命。一句話,中國的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2008年,中國迎來了兩場考試。一場是「上帝」對我們的考試——汶川大地震;一場是世界對我們的考試——北京奧運會。事實證明,我們順利通過了這兩場考試,讓全世界的「裁判」們收回了他們挑剔的目光,增強了中國的自信,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奮斗不息的偉大成就,是「中國精神」凝聚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建國初期物質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的歷史條件下,計划體制曾發揮過不容否認的積極作用。但是,計划體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作用被無限誇大,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場「文化大革命」,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30美元。就是在第三世界,中國也屬於比較不發達的。如何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擺脫貧困,如何在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在高度集中的計划經濟和單一公有制基礎上、在封閉半封閉的國際環境中走上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這是改革之初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和現實出發點。

(一)30年改革歷程

中國的改革是20世紀后半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試驗。30年的改革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實踐中重新認識計划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探索改革開放的方向和目標(從1978年黨的十一屬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

中國的改革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改革從起步就面臨的是政治、經濟諸方面艱難危困的局面。30年前那場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我們黨徹底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決策。改革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強國富民,就是要解決lO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從1978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改革重點在農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安徽、四川農民發明的「大包干」是改革的發端,並很快星火燎原,在全國形成破竹之勢。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至今已穩定運行了30年。農民的積極性被真正調動起來,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同時,在城市也進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逐步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划。傳統計划經濟體制的缺口被打開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為改革開放的展開階段,改革重,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一階段,中央先后制定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划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改革主管部門制定了中期改革的規划方案。以國企改革為中心,先后推行了「松綁」、「放權」、「承包」等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改革措施。以價格改革為關鍵環節,逐步放開了一系列重要產品的價格。各類改革試點如火如茶,對外開放的試驗區從特區向沿海沿江推進。隨着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建立,為市場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