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定價:276
NT $ 240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國際比較與借鑒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背景,分析回顧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與對多國經驗的借鑒,論述了在改革的國際比較與借鑒中思想、觀念轉變與堅持創新的問題,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政府機構與行政管理、資本市場、財稅與金融體制、公司治理與國有資產管理、社會保障與再就業、農村改革與城市化進程等進行了比較研究,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目錄

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
(一)我國改革前的國際背景
  1.蘇美爭霸與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
2.計划體制的弊端與蘇東國家的改革探索
(二)改革前的國內狀況與改革的必然性
1.改革開放前的國內狀況
2.中國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三)改革過程中國際環境與國內狀況的發展變化
1.改革過程中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
2.改革過程中國內狀況的發展變化
(四)當前改革所處的環境——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_
1.建設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
2.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
文化體制改革
二、國際比較與借鑒中的中國經濟改革——「轉型國家」改革的經驗教訓
(一)「轉型國家」的含義及其基本組成
1.「轉型國家」的含義
2.「轉型國家」的基本組成
(二)「轉型國家」改革探索的歷程
1.蘇聯及獨聯體各國的經濟改革
2.烏克蘭的經濟改革
3.匈牙利的經濟改革
4.南斯拉夫經濟改革及前南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S.波蘭的經濟改革
6.中亞五國的經濟改革
7.朝鮮的經濟改革
8.古巴的經濟改革
(三)「轉型國家」改革與發展趨向的比較分析
1.「轉型國家」經濟改革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矛盾的比較分析
  2.「轉型國家」產權制度改革的比較分析
3.「轉型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支持體制改革的比較分析
4.「轉型國家」經濟改革發展趨向的比較分析
 (四)「轉型國家」經濟改革的主要啟示和經驗教訓
1.關於「休克療法」的成因與利弊分析
2.關於對本國國情的認識
3.關於「激進改革」與「漸進改革」之爭
4.關於產權制度改革與經濟效率
5.關於市場支持體制與法制建設
6.關於政策宣傳的作用
7.關於社會保障
8.關於利用外資
9.關於區域內國家之間的合作
10.關於宏觀經濟調控
11.「轉型國家」經濟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三、國際比較與借鑒中的中國經濟改革——發達國家市場經濟的不同特點與改革啟示
 (一)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1.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
2.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分析
 (二)法國的有計划的市場經濟模式
1.有計划的市場經濟模式的基本特征
2.有計划的市場經濟模式的運行經驗
……
四、國際比較借鑒中的中國經濟改革
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目標模式與政府改革
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宏觀改革
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企業改革
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社會保障與就業
九、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農村改革
十、結論、問題與對策
后記
 

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30年。這是偉大的30年,是改變中國的30年,是震驚世界的30年。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創造性地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發展、不斷探索的偉大革命。一句話,中國的改革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2008年,中國迎來了兩場考試。一場是「上帝」對我們的考試——汶川大地震;一場是世界對我們的考試——北京奧運會。事實證明,我們順利通過了這兩場考試,讓全世界的「裁判」們收回了他們挑剔的目光,增強了中國的自信,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奮斗不息的偉大成就,是「中國精神」凝聚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建國初期物質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的歷史條件下,計划體制曾發揮過不容否認的積極作用。但是,計划體制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其作用被無限誇大,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場「文化大革命」,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30美元。就是在第三世界,中國也屬於比較不發達的。如何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擺脫貧困,如何在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在高度集中的計划經濟和單一公有制基礎上、在封閉半封閉的國際環境中走上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這是改革之初我們面臨的嚴峻考驗和現實出發點。

(一)30年改革歷程

中國的改革是20世紀后半葉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試驗。30年的改革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實踐中重新認識計划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探索改革開放的方向和目標(從1978年黨的十一屬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

中國的改革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改革從起步就面臨的是政治、經濟諸方面艱難危困的局面。30年前那場震撼人心的思想解放運動,使我們黨徹底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歷史決策。改革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為了強國富民,就是要解決lO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從1978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是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改革重點在農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安徽、四川農民發明的「大包干」是改革的發端,並很快星火燎原,在全國形成破竹之勢。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至今已穩定運行了30年。農民的積極性被真正調動起來,成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同時,在城市也進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試點,逐步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划。傳統計划經濟體制的缺口被打開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為改革開放的展開階段,改革重,支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這一階段,中央先后制定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划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改革主管部門制定了中期改革的規划方案。以國企改革為中心,先后推行了「松綁」、「放權」、「承包」等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改革措施。以價格改革為關鍵環節,逐步放開了一系列重要產品的價格。各類改革試點如火如茶,對外開放的試驗區從特區向沿海沿江推進。隨着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逐步建立,為市場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