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跨世紀人才支持計划(2003)「轉型中國的社會公正觀」之研究成果。運用2005年以來收集的問卷、訪談、歷史文獻、財產糾紛和資產處置案例等資料,研究采用定性經驗分析,本書的觀察主題是社會成員持有的公正觀念。包括:當人們對是否「公正」作出評價時,通常使用什麼根據,其中是否存在共識性的核心價值及原則,影響其「公正感」的因素是什麼,在不同領域和事項方面,人們的評價標准是否存在差異,在社會變遷及轉型過程中,人們有關公正評價的價值和尺度是否發生變化,是什麼樣的變化。
目錄
前言社會公正觀研究
訪談研究
公正觀訪談:初步發現
問題與假定
樣本描述
生活意願選擇
生活意願選擇和個人特征
基本趨勢小結
「自身作為」與「公共利益」
問題提出
已有研究
三種能力類型
主要原則:自身作為
「自身作為」原則的運用
輔助原則:公共利益
兩個原則的關系
兩個原則一致
兩個原則不一致
兩個原則交互框架的解釋力
公正原則:通用性與專用性變遷
問題提出
公正原則的種類
公正原則:領域模式與序列模式
公正原則何以變化?
資料來源和分析框架
土地改革之前的公正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的公正原則
修正的領域模式:通用性與專用性的混合
分領域的序列模式:正當性秩序
影響機制:國家的角色
其他資源:回到不平等
結論與討論
案例研究
不同關系中的衡平原則
「中國人的公正觀」
關系分析的框架
疏遠關系
親近關系
對比和討論
基於「比較」的公正觀
西方政治哲學中的公正原則
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公正觀
鄉村資產分配中的公正觀
村民的差序資格
基於「比較」的公正觀
平均與平等:歷史緯度的比較
平均與衡平:村民之間的比較
結論與討論
社會言論:正當性理據的變化
問題
預設和方法
三個案件及社會言論
正當性理據變化
潛在趨向
公共、個體、公民性
訪談研究
公正觀訪談:初步發現
問題與假定
樣本描述
生活意願選擇
生活意願選擇和個人特征
基本趨勢小結
「自身作為」與「公共利益」
問題提出
已有研究
三種能力類型
主要原則:自身作為
「自身作為」原則的運用
輔助原則:公共利益
兩個原則的關系
兩個原則一致
兩個原則不一致
兩個原則交互框架的解釋力
公正原則:通用性與專用性變遷
問題提出
公正原則的種類
公正原則:領域模式與序列模式
公正原則何以變化?
資料來源和分析框架
土地改革之前的公正原則
改革開放以來的公正原則
修正的領域模式:通用性與專用性的混合
分領域的序列模式:正當性秩序
影響機制:國家的角色
其他資源:回到不平等
結論與討論
案例研究
不同關系中的衡平原則
「中國人的公正觀」
關系分析的框架
疏遠關系
親近關系
對比和討論
基於「比較」的公正觀
西方政治哲學中的公正原則
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公正觀
鄉村資產分配中的公正觀
村民的差序資格
基於「比較」的公正觀
平均與平等:歷史緯度的比較
平均與衡平:村民之間的比較
結論與討論
社會言論:正當性理據的變化
問題
預設和方法
三個案件及社會言論
正當性理據變化
潛在趨向
公共、個體、公民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