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黑明改變了持續10年的攝影方式。又一個10年過去了,黑明已經拍攝了100個知青、100個右派、100個和尚、100個藏民、100個農民、100個邊民、100個在天安門廣場照過相的人、100個……
這些年黑明通過和1000多人的對話,以及對一件件個案的分析、研究、出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黑明以最為平實的視覺影像和犀利的洞察目光,敘述時代變遷,記錄大眾生活,以特征鮮明的攝影語言和質朴無華的文字,完成了紀實攝影的社會使命。
黑明已經不會再把攝影看成小圈子里的事,也不再把自己當成一名純粹的攝影藝術家。黑明尋找的話題盡可能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攝影話題。
本書為我們講述了特定時期、特定事件、特定場景中普通人的真實故事,也許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目錄
看與1000人對話
認識黑明,認識一種影像
命運觀察家
田野研究和專題攝影——吉爾、維諾格蘭德和黑明
黑明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
走向社會學的攝影
天馬行空的黑明
黑明的作品總是在逼視你
對話之難
看100年的新窯子
100年的新窯子
讓我們心里有譜
不僅僅是為了他們
我們早就不把黑明當壞人了
看知青
風雨歷程40年
季節的律令
無名者的青春與凝視的社會記憶
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記憶
看西藏
去西藏
看僧人
以攝影家的想象力賦予「中國」形象
我在少林寺的日子
重復天安門
重復天安門
自由地奔跑——黑明訪談
黑明年譜
編后記
認識黑明,認識一種影像
命運觀察家
田野研究和專題攝影——吉爾、維諾格蘭德和黑明
黑明總是對自己充滿自信
走向社會學的攝影
天馬行空的黑明
黑明的作品總是在逼視你
對話之難
看100年的新窯子
100年的新窯子
讓我們心里有譜
不僅僅是為了他們
我們早就不把黑明當壞人了
看知青
風雨歷程40年
季節的律令
無名者的青春與凝視的社會記憶
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記憶
看西藏
去西藏
看僧人
以攝影家的想象力賦予「中國」形象
我在少林寺的日子
重復天安門
重復天安門
自由地奔跑——黑明訪談
黑明年譜
編后記
序
這幾十年,中國人的生活,急流涌來,急流涌過。世界的變化在加速,中國猶然。誰還記得從白石橋到中關村的那條破路,偶或有輛機動車從濃密的倒蔭下開過,樹蔭下一個老太太坐在蟬聲下面,坐在兩個大保溫瓶後賣三分一根的冰棍7
1971年,取水路從蘇州到杭州,客船轉在連綿不斷的蘆葦盪里,那景象更像唐宋人筆下的畫卷,離開三十幾年後的兩岸樓房燈光卻非常非常遙遠了。現在的少年青年,聽說「文革」,聽說1976┅┅影影綽綽,像是聽玄宗的故事。說起這些,連我們自己也難免有隔世之感。生活流水般逝去,—些鏡頭抓住我們,仿佛我們要通過它們抓住生活。眼前的這套書借助比我們自己更廣闊的視野,更具穿透力的視線,把這些鏡頭擺到我們眼前。
照相機鏡頭未必從不撒謊(想想「大躍進"時期那張新立村人民公社兩個村姑坐在畝產可達12萬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紀實方面確有優勢。紀實,當然不是照抄現實——從來沒有照抄現實那回事。紀實攝影師通過紀實手法,展現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展現他們自己的心靈,一如真正的藝術攝影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世界和心靈的另—面真實。眼前的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們同時是對現實的獨特理解。
這十位攝影師都是研究者,他們的攝影作品、他們的生活歷程,無不表明這—點。他們在借助相機進行研究,研究並不只是學院知識分子的專長。實際上,由於遠離現實生活,尤其由於喪失真切的關懷,學院研究越來越接近於語詞的癌變,只在嘰嘰喳喳的研討會上才適合生存。而這十位研究者,無論風格和題材多麽不同,各個都執著於真切的關懷,關注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們對某一片斷現實的關注引發我們的關注,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山村是一個世界。世界之為世界,不在於涵蓋的面積廣大,你可以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巴黎飛到聖保羅,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過是個會場,你聽的說的,還是上次會議說過聽過的那些話。這里也許有全球化,但沒有世界。世界是我們取食於此、歡笑於此、相濡以沫於此、喪葬於此的生活整體。這套攝影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著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紀實攝影師把鏡頭對准百姓,這該不是偶然的。這里才有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生滔,實實在在的影像。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麽絢爛,10由於緊接地氣而實實在在。今天,滿街廣告上,滿電視熒屏上,都是靚麗的影像。它們都像從工藝品廠新出爐的工藝品,沒有土地,沒有歷史 漂亮,然後空空如也。當年我們滿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傳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一旦流於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厭惡的欺騙.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靚麗,也早覺得厭倦甚至厭惡了吧。
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影像卻並不缺少美。我是個外行,無力從形象配置、采光濾光、抽象質感來談論這些作品。當你翻開每—本書,你怎會不知道這是—幅出色的藝術作品呢』我不懂怎樣讓照片產生質感,我猜想僅僅讓照片產生質感是不夠的,那背後更需要生活的質感。我,像很多日子過得不錯的城里人一樣,習慣了浮光掠影。在這些照片中,生活的質感在頑強呈現,它們在紀實的同時,似乎也在召喚,把我們大家喚向較為質朴的生活。
陳嘉映:哲學家
2007年8月9日寫於北京
照相機鏡頭未必從不撒謊(想想「大躍進"時期那張新立村人民公社兩個村姑坐在畝產可達12萬斤的稻子上的照片),但它在紀實方面確有優勢。紀實,當然不是照抄現實——從來沒有照抄現實那回事。紀實攝影師通過紀實手法,展現他們對現實的理解,對歷史的理解,展現他們自己的心靈,一如真正的藝術攝影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現世界和心靈的另—面真實。眼前的這些照片,不僅是歷史的記錄,它們同時是對現實的獨特理解。
這十位攝影師都是研究者,他們的攝影作品、他們的生活歷程,無不表明這—點。他們在借助相機進行研究,研究並不只是學院知識分子的專長。實際上,由於遠離現實生活,尤其由於喪失真切的關懷,學院研究越來越接近於語詞的癌變,只在嘰嘰喳喳的研討會上才適合生存。而這十位研究者,無論風格和題材多麽不同,各個都執著於真切的關懷,關注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一群人┅┅他們對某一片斷現實的關注引發我們的關注,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啟發我們的思考。
一個山村是一個世界。世界之為世界,不在於涵蓋的面積廣大,你可以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巴黎飛到聖保羅,可你出出入入的,只不過是個會場,你聽的說的,還是上次會議說過聽過的那些話。這里也許有全球化,但沒有世界。世界是我們取食於此、歡笑於此、相濡以沫於此、喪葬於此的生活整體。這套攝影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世界。
一條河、一個山村、一座城,那里生活著一些普通人,甚至底層人。紀實攝影師把鏡頭對准百姓,這該不是偶然的。這里才有實實在在的人,實實在在的生滔,實實在在的影像。
這些普通人的故事不那麽絢爛,10由於緊接地氣而實實在在。今天,滿街廣告上,滿電視熒屏上,都是靚麗的影像。它們都像從工藝品廠新出爐的工藝品,沒有土地,沒有歷史 漂亮,然後空空如也。當年我們滿眼看到的是空洞的政治宣傳品,在心智健全的人眼里,理想一旦流於空洞就不再是理想,只是令人厭惡的欺騙.我猜想今天心智健全的青年看到那些空洞的靚麗,也早覺得厭倦甚至厭惡了吧。
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影像卻並不缺少美。我是個外行,無力從形象配置、采光濾光、抽象質感來談論這些作品。當你翻開每—本書,你怎會不知道這是—幅出色的藝術作品呢』我不懂怎樣讓照片產生質感,我猜想僅僅讓照片產生質感是不夠的,那背後更需要生活的質感。我,像很多日子過得不錯的城里人一樣,習慣了浮光掠影。在這些照片中,生活的質感在頑強呈現,它們在紀實的同時,似乎也在召喚,把我們大家喚向較為質朴的生活。
陳嘉映:哲學家
2007年8月9日寫於北京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