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屬於比較哲學的工作,它涉及德國、中國與韓國的倫理學思考。第一、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倫理學經由席勒倫理學到現象學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內在理路。此一發展涉及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我們對於道德價值的「領會」(Erfassung)究竟是什麼性質?此一問題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義,因此上述的思考為我們之探討中、韓儒學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極有用的參考架構。在中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選擇了南宋朱熹與湖湘學派關於「仁」的辯論(第三章),以及晚明劉宗周對於孟子的「四端」與《中庸》的「喜怒哀樂」之獨特詮釋(第四、五章)為探討個案。在韓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則選擇了朝鮮儒者李退溪與奇高峰、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與「七情」的辯論(第六、七、八章)為探討個案。在這三個個案中,朱子學作為共同的參照系統,與康德后期的倫理學有類似之處,即均預設理性與情感(或性與情)二分的主體性架構。反之,張等湖湘學者、劉山、李退溪與成牛溪將孟子的「四端」或《中庸》的「喜怒哀樂」視為與「七情」異質的形上之情,此點與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方向不謀而合。
目錄
序言
導論:「四端七情」問題與德國倫理學之發展
第一章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一、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及其「道德情感」理論
二、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與修正
三、康德對席勒的回應及這場爭論的意義
第二章 德國現象學倫理學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及其理論意涵
一、席勒與德國現象學倫理學
二、謝勒對康德「形式倫理學」的批判
三、謝勒的「情感先天主義」與「人格主義」
四、謝勒的價值倫理學對於「四端七情」問題的意義
第三章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一、朱子的《仁說》與今本南軒《仁說》的作者問題
二、朱子與南軒所預設的不同義理方向
三、關於「以愛言仁」與「萬物與我為一」的討論
四、關於「以覺訓仁」的討論
第四章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一、蕺山之學的特色
二、蕺山之學非「氣本論」
三、朱子論理氣關系
四、劉蕺山對宋儒理氣觀的繼承與批判
五、對「情欲解放」論述之商榷
六、劉蕺山論理氣關系與心之地位
七、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第五章 劉蕺山思想中的「情」
一、問題之提出及其背景
二、蕺山對朱子性情觀之批判
三、蕺山論《孟子》與《中庸》之關系
四、蕺山論喜怒哀樂與七情
五、蕺山「情」論之哲學意義
第六章 李退溪與奇高峰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一、「四七之辯」的思想史背景
二、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緣起與經過
三、退溪與高峰的理論預設與詮釋角度
四、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哲學意義
第七章 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一、栗谷、牛溪「四七之辯」的緣起與思想背景
二、牛溪對於退溪「四七論」之繼承
三、栗谷對於朱子理氣論之繼承
四、栗谷對退溪「理氣互發」說的批判
五、栗谷的「理通氣局」之說
六、栗谷與牛溪關於「理氣互發」的爭辯
七、退溪與栗谷在「四端、七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第八章 李退溪與王陽明 317
一、退溪對陽明學的批判與陽明學在韓國的地位
二、退溪對陽明「心即理」說的批判
三、退溪對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批判
四、退溪與陽明:對手抑或同道?
結論:「四端七情」問題的哲學意義
一、「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
二、「四端七情」問題與比較倫理學
附錄一 張栻《仁說
附錄二 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注
1) 《與奇明彥》
2) 《高峰上退溪四端七情說》
3)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一書》
4) 《高峰答退溪論四端七情書》
5)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二書》
6) 《高峰答退溪再論四端七情書》
7)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三書》
8) 《退溪與高峰書》
9) 《高峰答退溪書》
10)《四端七情後說》
11) 《四端七情總論》
12)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13)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附錄三 栗谷、牛溪「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注
1) 《與栗谷論理氣第一書》
2) 《答成浩原壬申》
3) 《與栗谷論理氣第二書》
4) 《答成浩原壬申》
5) 《答成浩原》
6) 《與栗谷論理氣第四書》
7) 《答成浩原》
8) 《與栗谷論理氣第五書》
9) 《答成浩原》
10) 《與栗谷論理氣第六書》
11) 《答成浩原》
12) 《答成浩原》
13) 《答成浩原》
14) 《與成浩原》
15) 《聖學輯要·修己第二·窮理第四》
16) 《答安應休》
參考書目
中日韓人名索引
西方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導論:「四端七情」問題與德國倫理學之發展
第一章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一、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及其「道德情感」理論
二、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與修正
三、康德對席勒的回應及這場爭論的意義
第二章 德國現象學倫理學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及其理論意涵
一、席勒與德國現象學倫理學
二、謝勒對康德「形式倫理學」的批判
三、謝勒的「情感先天主義」與「人格主義」
四、謝勒的價值倫理學對於「四端七情」問題的意義
第三章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一、朱子的《仁說》與今本南軒《仁說》的作者問題
二、朱子與南軒所預設的不同義理方向
三、關於「以愛言仁」與「萬物與我為一」的討論
四、關於「以覺訓仁」的討論
第四章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一、蕺山之學的特色
二、蕺山之學非「氣本論」
三、朱子論理氣關系
四、劉蕺山對宋儒理氣觀的繼承與批判
五、對「情欲解放」論述之商榷
六、劉蕺山論理氣關系與心之地位
七、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第五章 劉蕺山思想中的「情」
一、問題之提出及其背景
二、蕺山對朱子性情觀之批判
三、蕺山論《孟子》與《中庸》之關系
四、蕺山論喜怒哀樂與七情
五、蕺山「情」論之哲學意義
第六章 李退溪與奇高峰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一、「四七之辯」的思想史背景
二、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緣起與經過
三、退溪與高峰的理論預設與詮釋角度
四、退溪、高峰「四七之辯」的哲學意義
第七章 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一、栗谷、牛溪「四七之辯」的緣起與思想背景
二、牛溪對於退溪「四七論」之繼承
三、栗谷對於朱子理氣論之繼承
四、栗谷對退溪「理氣互發」說的批判
五、栗谷的「理通氣局」之說
六、栗谷與牛溪關於「理氣互發」的爭辯
七、退溪與栗谷在「四端、七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第八章 李退溪與王陽明 317
一、退溪對陽明學的批判與陽明學在韓國的地位
二、退溪對陽明「心即理」說的批判
三、退溪對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批判
四、退溪與陽明:對手抑或同道?
結論:「四端七情」問題的哲學意義
一、「理」能否活動?──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詮釋
二、「四端七情」問題與比較倫理學
附錄一 張栻《仁說
附錄二 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注
1) 《與奇明彥》
2) 《高峰上退溪四端七情說》
3)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一書》
4) 《高峰答退溪論四端七情書》
5)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二書》
6) 《高峰答退溪再論四端七情書》
7) 《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三書》
8) 《退溪與高峰書》
9) 《高峰答退溪書》
10)《四端七情後說》
11) 《四端七情總論》
12)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13) 《退溪答高峰書節略》
附錄三 栗谷、牛溪「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注
1) 《與栗谷論理氣第一書》
2) 《答成浩原壬申》
3) 《與栗谷論理氣第二書》
4) 《答成浩原壬申》
5) 《答成浩原》
6) 《與栗谷論理氣第四書》
7) 《答成浩原》
8) 《與栗谷論理氣第五書》
9) 《答成浩原》
10) 《與栗谷論理氣第六書》
11) 《答成浩原》
12) 《答成浩原》
13) 《答成浩原》
14) 《與成浩原》
15) 《聖學輯要·修己第二·窮理第四》
16) 《答安應休》
參考書目
中日韓人名索引
西方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序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的出版,是近年來海峽兩岸學術交流中的一件大事。這套叢書所收的都是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划」相關的同仁以將近十年的時間,所撰寫或編輯的有關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的書籍。借此發行簡體字版與廣大讀者見面的機會,我想對這套叢書的緣起與目標略作說明,以就教於讀者。
這套叢書的出版有其長遠的研究背景。1998年,我在當時台灣大學陳維昭校長及李嗣涔教務長(現任校長)大力支持下,規划並主持由台大所資助之「中國文化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划」(1998 - 2000),整合台大文、法兩學院教師近二十人,進行共同研究,獲得良好成果。其後,我又負責主持「太學學術追求卓越計划」項目之一:「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划」(2000—2004),結合台大校內、外學者專家進行研究,這項計划是當年「卓越計划」中唯一的人文領域計划。2002年起,以上述兩計划為基礎,我們研究團隊又執行台大為「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划」而設置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計划」(2002—2005)。經由前述三項計划之努力,終得累積豐碩之成果,陸續由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迄今已出版專書七十余種(仍在陸續出版中),依性質分為《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東亞文明研究書目叢刊》等三大系列。
現在我們推動中的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划」,建立在自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我們希望在21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
為了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我們將過去將近十年來在台灣大學已出版的有關儒學的專書,編為《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發行簡體字版,與更廣大的中文讀者見面,應有其深刻之意義。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里,儒學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對話的新時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一套叢書標示著我們復興儒學傳統,弘揚中華文化理想的初步實踐。我們的願景雖然恢宏,但我們的力量卻極為有限,我希望廣大的讀者朋友,認同我們的志業,支持我們的用心,匡助我們的不足。
最後,這一套叢書之得以出版,除了感謝台灣大學李嗣涔校長的支持之外,我在此特別要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傑人教授和他的同事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朱教授是朱子後人,對朱子學深有研究,提倡儒學研究不遺余力。朱教授主編《朱子全書》早已蜚聲國內外,其有功於朱子學研究乃世所共見。朱教授大力促成《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的出版與發行,相信對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必有極大之助益。我們也希望,能為未來儒學的發展,繼續共同努力。
這套叢書的出版有其長遠的研究背景。1998年,我在當時台灣大學陳維昭校長及李嗣涔教務長(現任校長)大力支持下,規划並主持由台大所資助之「中國文化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划」(1998 - 2000),整合台大文、法兩學院教師近二十人,進行共同研究,獲得良好成果。其後,我又負責主持「太學學術追求卓越計划」項目之一:「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划」(2000—2004),結合台大校內、外學者專家進行研究,這項計划是當年「卓越計划」中唯一的人文領域計划。2002年起,以上述兩計划為基礎,我們研究團隊又執行台大為「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計划」而設置之「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計划」(2002—2005)。經由前述三項計划之努力,終得累積豐碩之成果,陸續由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印行,迄今已出版專書七十余種(仍在陸續出版中),依性質分為《東亞文明研究叢書》、《東亞文明研究資料叢刊》、《東亞文明研究書目叢刊》等三大系列。
現在我們推動中的台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划」,建立在自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儒家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我們希望在21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
為了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我們將過去將近十年來在台灣大學已出版的有關儒學的專書,編為《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發行簡體字版,與更廣大的中文讀者見面,應有其深刻之意義。在21世紀全球化的時代里,儒學是東亞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對話的新時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巨大的作用。這一套叢書標示著我們復興儒學傳統,弘揚中華文化理想的初步實踐。我們的願景雖然恢宏,但我們的力量卻極為有限,我希望廣大的讀者朋友,認同我們的志業,支持我們的用心,匡助我們的不足。
最後,這一套叢書之得以出版,除了感謝台灣大學李嗣涔校長的支持之外,我在此特別要向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傑人教授和他的同事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朱教授是朱子後人,對朱子學深有研究,提倡儒學研究不遺余力。朱教授主編《朱子全書》早已蜚聲國內外,其有功於朱子學研究乃世所共見。朱教授大力促成《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的出版與發行,相信對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必有極大之助益。我們也希望,能為未來儒學的發展,繼續共同努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