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收十六篇論文,其中涉及政治文化者有十一篇,法律文化者有五篇。從這些論文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學者們或重視文化的普遍現象,或重視文化的特殊現象;在研究方法上,不論文化的普遍現象或特殊現象,都需要有人關懷,這樣才能得到接近全貌的理解。再者,文化的攝取,由于各地區需求不盡相同,基于主體性考量而呈現選擇性。
作者簡介︰
李明輝,原籍台灣屏東,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北市。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恩大學進修,于一九八六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
目錄
序言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東亞冊封體制與龜趺碑
秦漢帝國的出現與東亞世界
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
唐代的軍事決策與領導體制述略
唐歷在東亞的傳播
羈旅長安的新羅人——說唐代東亞文化圈現象之一
韓國谷城郡發現觀音寺緣起與菩薩頭像及其意義
統一新羅的專制王權的權力體制
北宋、高麗關系之演變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
東亞律令的交通規制一瞥
日本律令制與古代東亞文化圈——以稅制和戶口掌握為中心
從律令制度看奈良時代的社會等級結構
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對近現代法的影響
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刑事立法最後的影響——以《新律綱領》與《改定律例》為中心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
東亞冊封體制與龜趺碑
秦漢帝國的出現與東亞世界
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
唐代的軍事決策與領導體制述略
唐歷在東亞的傳播
羈旅長安的新羅人——說唐代東亞文化圈現象之一
韓國谷城郡發現觀音寺緣起與菩薩頭像及其意義
統一新羅的專制王權的權力體制
北宋、高麗關系之演變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
東亞律令的交通規制一瞥
日本律令制與古代東亞文化圈——以稅制和戶口掌握為中心
從律令制度看奈良時代的社會等級結構
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對近現代法的影響
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刑事立法最後的影響——以《新律綱領》與《改定律例》為中心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序
19世紀中葉以前的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中心,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以及中南半島的越南等地方,除若干時期有過短暫的不愉快事件而外,大致說來,可說是處在有秩序又有人情味的時代。
茲先介紹這個世界值得注意的幾件事。首先是這個世界的溝通方式。有名的日本高僧圓仁,于838年隨著日本遣唐使節團到唐朝來請益高僧。在唐朝十年期間,求訪天台宗名師,于847年返國,其名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游記》,詳細記載入唐求法的經過,尤其當時正逢唐武宗消滅佛教,圓仁記載了所見所聞,這些資料不見于今傳諸史書,相當珍貴,可說是武宗迫害佛教的第一手材料。除此而外,我們從圓仁的游記可發現他來到中國的第一年,語言不通,他和中國人交談,都是借“筆言通情”。所謂“筆言”,就是用筆書寫漢字,借漢字來傳達彼此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筆談。這種情形,反映了“漢字文化圈”的一面。
再看統一新羅時代名儒學者崔致遠的例子。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奉其父之命到唐朝留學,而且希望考上唐朝的科舉。臨行的時候,他父親告誡說︰“十年不第,即非吾子也,行矣勉之。”(《三國史記》卷四十六《崔致遠傳》)結果來到唐朝的六年後,不負其父的期望,考上了進士科(當時應該說是“賓貢”科,所以《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崔致遠著《桂苑筆耕》二十卷時,注日︰“高麗人,賓貢及第”;韓國《增補文獻備考》卷一八五特列“選舉考‧賓貢科”一項,其“登中朝科第者”即含崔致遠)。這個時候是874年。崔氏後來在唐朝做官,奉派到淮南節度使高駢那里當幕僚。885年返國,受到重用,893年也曾任遣唐使,但因此時的新羅已陷入戰亂,使其志不能充分發揮。這是東亞文化圈地區借著留學制度,乃至科舉制度、任官制度,使東亞士子與中原士子得以交流,其學歷在唐朝中國與新羅王朝都予以承認,並能夠受到唐、羅兩國政府重視的一個典型例子。
唐朝貞觀年間,也就是7世紀前半葉,京師長安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地,國子監則成為國際的最高學府。當時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乃至高昌、吐蕃等國,都曾派遣學生來唐留學。尤其是統一朝鮮半島以後的新羅9派遣留學生與留學僧最多9同一時期可達一二百人。日本因有海峽之隔,危險性高,所以留學生與留學僧通常是先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然後隨同使節團一齊到中國作短期請益,但也有少數在中國作長期居留,乃至于做官。有名的吉備真備,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留唐學習十九年(716-735),總共學習了三史、五經、名、刑、算術、陰陽、歷道、天文、漏刻、漢音、書道、秘術、雜佔等十三道。返國時,攜回了唐禮、歷、樂書以及武器等,對日本此後文教事業的推展,貢獻極大。在吉備入唐的翌年(717),另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也來唐朝留學,入學于太學,一時頗負盛名。學成之後在唐做官。753年要歸國的時候,船從蘇州出發,結果漂流到今之北越而沒有回成,仍在唐朝為官,與李白、王維友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最初使用的姓名是朝臣仲滿,其後改為朝衡,一稱晁衡。肅宗、代宗年間,在唐朝做到安南(今之越南)節度使。一般說來,留學生學成後,除在唐朝做官而外,通常是回國貢獻其所學。因此,使節團員、留學生們在回國之際,都盡量搜集唐朝的典章文物,以作為建國的藍本。吉備真備所攜回的資料,相當可觀。留學僧方面,新羅的高僧,首推圓光,他本來是研習玄學、儒學、文學、史學等,二十五歲的時候,到陳朝金陵(南京),學習佛法,尤其是成實、涅槊等。學成後,在隋朝及唐初頗受禮遇。
關于一般所說的典章文物,除了文化意義的攝取而外,實際上還代表東亞諸國可以據此而建立共同運行的政治體制。1784年,日本福岡市志賀島地方發現了一顆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蛇鈕金印,引起相當大的震撼,而有真偽的爭辯。但在1957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了屬于西漢時代的“滇王之印”,也是蛇鈕金印。因而強化了“漢倭奴國王”金印的真實性。其實在《後漢書‧東夷倭人傳》中已經記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琥賜以印綬。”這里說的是倭境內有許多小國,其中的“奴國”到中國來喪貢賀年,並獲得東漢光武帝賞賜印與綬,這個印就是上面所說在志賀鳥發現的那顆金印,非常珍貴,它為中、日歷史交流作了有力的印證。尤其在朝貢時,應該呈上國書,此一金印當即用來在國書上蓋上官餃,以證明該王(國)在中國天下秩序中所具有的地位。這是天下政治秩序在運作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證明文件。
……
茲先介紹這個世界值得注意的幾件事。首先是這個世界的溝通方式。有名的日本高僧圓仁,于838年隨著日本遣唐使節團到唐朝來請益高僧。在唐朝十年期間,求訪天台宗名師,于847年返國,其名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被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游記》,詳細記載入唐求法的經過,尤其當時正逢唐武宗消滅佛教,圓仁記載了所見所聞,這些資料不見于今傳諸史書,相當珍貴,可說是武宗迫害佛教的第一手材料。除此而外,我們從圓仁的游記可發現他來到中國的第一年,語言不通,他和中國人交談,都是借“筆言通情”。所謂“筆言”,就是用筆書寫漢字,借漢字來傳達彼此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筆談。這種情形,反映了“漢字文化圈”的一面。
再看統一新羅時代名儒學者崔致遠的例子。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奉其父之命到唐朝留學,而且希望考上唐朝的科舉。臨行的時候,他父親告誡說︰“十年不第,即非吾子也,行矣勉之。”(《三國史記》卷四十六《崔致遠傳》)結果來到唐朝的六年後,不負其父的期望,考上了進士科(當時應該說是“賓貢”科,所以《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崔致遠著《桂苑筆耕》二十卷時,注日︰“高麗人,賓貢及第”;韓國《增補文獻備考》卷一八五特列“選舉考‧賓貢科”一項,其“登中朝科第者”即含崔致遠)。這個時候是874年。崔氏後來在唐朝做官,奉派到淮南節度使高駢那里當幕僚。885年返國,受到重用,893年也曾任遣唐使,但因此時的新羅已陷入戰亂,使其志不能充分發揮。這是東亞文化圈地區借著留學制度,乃至科舉制度、任官制度,使東亞士子與中原士子得以交流,其學歷在唐朝中國與新羅王朝都予以承認,並能夠受到唐、羅兩國政府重視的一個典型例子。
唐朝貞觀年間,也就是7世紀前半葉,京師長安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文化中心地,國子監則成為國際的最高學府。當時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乃至高昌、吐蕃等國,都曾派遣學生來唐留學。尤其是統一朝鮮半島以後的新羅9派遣留學生與留學僧最多9同一時期可達一二百人。日本因有海峽之隔,危險性高,所以留學生與留學僧通常是先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然後隨同使節團一齊到中國作短期請益,但也有少數在中國作長期居留,乃至于做官。有名的吉備真備,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留唐學習十九年(716-735),總共學習了三史、五經、名、刑、算術、陰陽、歷道、天文、漏刻、漢音、書道、秘術、雜佔等十三道。返國時,攜回了唐禮、歷、樂書以及武器等,對日本此後文教事業的推展,貢獻極大。在吉備入唐的翌年(717),另一有名的阿倍仲麻呂也來唐朝留學,入學于太學,一時頗負盛名。學成之後在唐做官。753年要歸國的時候,船從蘇州出發,結果漂流到今之北越而沒有回成,仍在唐朝為官,與李白、王維友善。阿倍仲麻呂在唐朝最初使用的姓名是朝臣仲滿,其後改為朝衡,一稱晁衡。肅宗、代宗年間,在唐朝做到安南(今之越南)節度使。一般說來,留學生學成後,除在唐朝做官而外,通常是回國貢獻其所學。因此,使節團員、留學生們在回國之際,都盡量搜集唐朝的典章文物,以作為建國的藍本。吉備真備所攜回的資料,相當可觀。留學僧方面,新羅的高僧,首推圓光,他本來是研習玄學、儒學、文學、史學等,二十五歲的時候,到陳朝金陵(南京),學習佛法,尤其是成實、涅槊等。學成後,在隋朝及唐初頗受禮遇。
關于一般所說的典章文物,除了文化意義的攝取而外,實際上還代表東亞諸國可以據此而建立共同運行的政治體制。1784年,日本福岡市志賀島地方發現了一顆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蛇鈕金印,引起相當大的震撼,而有真偽的爭辯。但在1957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了屬于西漢時代的“滇王之印”,也是蛇鈕金印。因而強化了“漢倭奴國王”金印的真實性。其實在《後漢書‧東夷倭人傳》中已經記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國奉貢朝賀,光琥賜以印綬。”這里說的是倭境內有許多小國,其中的“奴國”到中國來喪貢賀年,並獲得東漢光武帝賞賜印與綬,這個印就是上面所說在志賀鳥發現的那顆金印,非常珍貴,它為中、日歷史交流作了有力的印證。尤其在朝貢時,應該呈上國書,此一金印當即用來在國書上蓋上官餃,以證明該王(國)在中國天下秩序中所具有的地位。這是天下政治秩序在運作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證明文件。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