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平衡的增長:30年改革開放的大國發展道路

走向平衡的增長:30年改革開放的大國發展道路
定價:294
NT $ 256
 

內容簡介

本書的寫作集中了國內一批優秀青年學者的智慧,全書結合30年改革歷史,討論中國的大國發展模式的經驗和問題,並嘗試從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視角出發,梳理30年來中國在若干重大公共政策方面的政策演變歷史和相應的得失,總結中國30年改革開放歷程中的大國發展道路,並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

本書采取微觀和制度的視角,從社會和政治結構入下,解剖中國經濟政策的形成和演變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住房、就業、教育、醫療、土地、貧困、外資、特區、創新和區域經濟等方而的具體政策和相應的經濟學解釋。

本書的研究將為當前把政治、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前沿研究方向提供來自中國的經驗。

張晏,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學、中國經濟。
 

目錄

前言
在「30年」與「60年」之間——歷史與全球視角下的大國發展道路
第一部分 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與經濟增長
1 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
第二部分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不平衡的發展
2 重構「三角鏈」: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改革、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
3 安得廣廈千萬間:中國城鎮住房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4 基礎教育的效率與公平:市場化改革應調整「方向」還是「方式」?
5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市場化、激勵機制與政府的作用
6 國企改革:在摸索與爭論中前進.
7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遷、特點及改革方向
8 一個「農業大國」的反貧困之戰——中國農村扶貧政策的得失
第三部分 中國的經濟開放與發展戰略調整
9 經濟特區:中國漸進改革開放的起點
10 轉型時期的外商直接投資:中國的經驗
11 從鼓勵模仿到激勵創新:中國科技體制改革30年
12 人民幣實際匯率調整趨勢與中國經濟轉型
13 發展戰略、產業政策與產業結構變遷——中國的經驗
第四部分 結語
14 適宜制度、經濟增長與發展平衡——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及其世界意義
後記
 

《走向平衡的增長——30年改革開放的大國發展道路》是我在復旦大學的年輕的同事們主持編寫的一本探求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著作。這本書的內容讓我腦海中不斷閃現出中國經濟這30年的變遷片段。這些日子我也不停地問自己,什麼是經濟發展和轉型的中國模式?它的邏輯能被解釋嗎?中國經濟的未來取決於今天的這個模式嗎?它可以在別的國家推廣和被復制嗎?我相信,這些都是重要的話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試圖回答它。

回顧這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多次經歷曲折和震盪。20世紀80年代中,脆弱的經濟遭遇幾乎失控的通貨膨脹的襲擊;80年代末,經濟改革與發展因為政治風波與外交動盪而進入低潮;90年代初,宏觀經濟再次失控,面臨崩潰的巨大風險;90年代中后期,不僅受到國有部門結構性改革的陣痛與失業劇增的緊縮影響,同時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牽連,內外夾擊,經濟再度下滑;進入21世紀,國際貿易的摩擦和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與壓力與日俱增,困擾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經濟體制還處於形成和不穩定時期,還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超常發展的經濟還暴露和衍生出很多重大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解決。收入差距和地區差距在拉大,生產率增長不穩定,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決策不夠透明,行政壟斷和腐敗依然存在,城市化進程緩慢,城鄉依然分割,由經濟發展引發的社會矛盾和對公平正義的呼聲有增加趨勢。

但是,中國沒有垮掉。中國在不斷改進自己的體制,不斷發現問題和糾正錯誤,不斷尋找着以最小成本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似乎是,中國這種體制積累起來一種開放性和學習能力。它雖滋生利益集團但也能阻止利益集團的強大;它還缺乏成熟的協調利益沖突的機制,但卻擁有不斷去適應新的變化了的社會結構與輿論環境的智力資源;它善於從過去吸取教訓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治理水平。中國經濟仍在飛速發展,而且伴隨經濟發展的是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的進步。如果看不到中國在意識形態和體制變革上取得的進步,那是不公正的。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具體的體制一旦形成,都包含着一個利益分配的格局,形成一個均衡,要改革體制並不容易。與很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很幸運地沒有跌入到一個低水平的制度均衡中不能自拔。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體制的確有所不同。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中國是一個還不富強而人民渴望富強的國家。13億人民要求富強的願望和意志事實上在主導着這個國家的政府和政策。只要回顧過去就會發現,在中國,體制的調整總在進行,均衡不斷被打破,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總是在朝着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無論我們是中國的批評者還是中國的辯護者。

但是,坦誠地說,經濟學家還不能對一個制度變遷的軌道給出具體的說明和預測。的確,中國經濟在發展。快速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經濟的持續繁榮。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已經可以讓這個經濟像倫敦道克蘭的輕軌火車那樣自動行駛在通向繁榮的軌道上。經濟總量擴張帶來的結構性變化和社會變遷也產生出了大量的問題,挑戰我們的心智模式和制度,讓我們后面每一步的發展都面臨重大的選擇。於是,中國經濟的變遷不僅把我們卷入了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和匍度變遷的歷史進程中,而且讓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到觀察和研究這場精彩的經濟變遷與制度轉型的過程。

對於現代經濟學訓練出來的中國年輕一代經濟學人而言,身處這個經濟轉型的時代和經驗背景,如果不去參與到觀察和研究這個大國經濟的隊伍中,我們丟掉的將是—代人可能為經濟學作出貢獻的機會。而事實上,大概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至少15年時間里,中國經濟研究的真正隊伍和舞台仍是在西方。這可以從研究的項目、學術會議和發表的論文著作中得到證據。但是最近10年來,這個局面開始被扭轉。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家開始努力作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推向國際,在研究水平和研究條件上努力縮小與國際間的差距。進入2000年后,中國更是吸引了大量留學海外的年輕一代的經濟學人回國加入這個團隊,增強了中國人對中國經濟的研究能力。

在復旦大學就活躍着一批這樣的年輕的經濟學者。他們大都是70后生人。他們在學生時代熱愛經濟學,勤於思考。更可貴的是,他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為基礎、以本土問題為導向,持續關注着中國經濟的變化。他們充滿着學術熱情和團隊精神,發揮合作研究的優勢,不遺余力地致力於中國經濟研究。這些年來在中國經濟研究的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生代的實力派中國經濟學人。

我知道,最近兩三年,他們積極探索大國經濟發展模式,反思中國發展的代價,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構成了這本書的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的同齡學者也加盟其中。本書分15個論題,包含了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領域。

2008年,中國迎來了她經濟改革30年的重要紀念日。「如果說20世紀終結於1989年,那麼21世紀開端於1978年」,這是2006年5月25日在英國《衛報》上使用的一個標題。作為回顧和反思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30年的著作,本書除了對重要改革內容進行描述之外,也試圖尋找構成中國大國平衡發展模式的框架。不用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智慧之旅,沒有人走在更前面。我相信他們的努力是會有很大的邊際回報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