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定價:216
NT $ 188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闡述了心力衰竭的理論研究、臨床應用和名老中醫經驗與醫案。分別介紹了自先秦兩漢時期至歷代對心力衰竭文獻記載、現代中醫對心力衰竭的認識和辨證治療研究、17位名老中醫經驗與30位名家醫案,以及心力衰竭的單味藥、古方和中西醫結合其他療法。

全書緊密結合心力衰竭的中醫研究與臨床實踐,集經典理論與實際操作于一體。適用于心力衰竭中醫理論研究和各級臨床專科醫師閱讀。
 

目錄

第1章心力衰竭的中醫病名探討與文獻選析
第一節心力衰竭相關中醫病名探討
一、心力衰竭相關中醫病名源流
二、心力衰竭中醫病名探討
第二節心力衰竭歷代文獻相關記載選析
一、心痹
二、心咳
三、心水
四、心脹
五、心髒衰弱
六、心衰
七、心髒麻痹
第2章心力衰竭的古代文獻研究
第一節 先秦兩漢時期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一、早期文獻中心力衰竭的相關記載
二、《黃帝內經》對于心力衰竭的論述
三、《神農本草經》
四、《難經》
五、《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六、《華氏中藏經》
第二節晉隋唐時期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一、《脈經》
二、《小品萬》
三、《諸病源候論》
四、《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五、《外台秘要》
第三節宋遼金元時期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一、《聖濟總錄》
二、《雞峰普濟方》
三、《濟生方》
四、《世醫得效方》
五、朱丹溪著作
第四節明代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一、《普濟方》
二、《雜病證治準繩》
三、《景岳全書》
第五節清代和民國時期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一、溫病心痹
二、張錫純對心衰的論述
三、心力衰竭、怔忡、喘咳、水腫因機證治的完善
四、心力衰竭血瘀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第3章現代醫學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第一節急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和鑒別診斷
四、治療.
第二節慢性心力衰竭
一、病因
二、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三、診斷.
四、並發癥
五、防治
第4章現代中醫對心力衰竭的認識
第一節與心力衰竭相關的人體生理
一、心髒與其他髒腑的功能關系
二、津液代謝的生理
三、血和津液的關系
第二節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機
一、感受外邪
二、心病久延、氣血陰陽不足
三、髒腑功能失調
四、藥物誤用、濫用
五、其他
第三節 現代中醫對心力衰竭病因病機的認識
一、強調心力衰竭與心氣虛、心陽虛、心陰血不足相關
二、強調心力衰竭與心腎相關
三、強調心力衰竭與心脾相關
四、強調心力衰竭與心肺相關
五、強調心力衰竭與五髒相關
第5章心力衰竭的辨證治療研究
第一節心力衰竭的治療原則
第二節心力衰竭的辨證治療
一、以本虛為主的證型
二、本虛標實並見的證型
三、心力衰竭急病
四、癭瘤合並心衰(甲亢合並心衰)
第三節現代中醫治療心力衰竭概述
一、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二、病證結合專方專藥治療
第四節有關辨證論治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心衰原發病治療及心衰證型的轉化與隨癥施治
二、心力衰竭調理脾胃
三、心衰咯血
四、關于心力衰竭標本緩急治法
五、關于西醫心力衰竭與中醫心衰辨證分型的關系
六、應用西藥後的辨證
第6章名老中醫經驗與名家醫案選
第一節名老中醫經驗
一、張曉星
二、陳慈煦
三、鄧鐵濤
四、董燕平
五、郭維琴
六、李介鳴
七、林慧娟
八、劉延忠
九、柯雪帆
十、邢月朋
十一、顏德馨
十二、詹文濤
十三、張侃如
十四、趙淳
十五、周次清
十六、羅克聰
十七、李可
第二節名家醫案選
一、郭士魁
二、郭子光
三、胡希恕
四、姜春華
五、柯雪帆
六、李介鳴
七、李可
八、李培生
九、李斯熾
十、梁貽俊
十一、林沛湘
十二、劉渡舟
十三、劉惠民
十四、蒲輔周
十五、任繼學
十六、施今墨
十七、鄧鐵濤
十八、萬友生
十九、王佔璽
二十、邢錫波
二十一、邢子亨
二十二、顏德馨
二十三、張伯臾
二十四、張羹梅
二十五、趙清理
二十六、趙錫武
二十七、周次清
二十八、祝諶予
二十九、朱良春
三十、朱錫祺
第7章心力衰竭的單昧藥、古方及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一節心力衰竭的單味藥治療
一、黃
二、威靈仙
三、五味子
四、茯苓
五、熟地黃
第二節心力衰竭的古方治療
一、葶藶大棗瀉肺湯
二、苓桂術甘湯
三、大承氣湯
四、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
五、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
六、五苓散
七、桂枝茯苓丸
八、大黃(庶蟲)蟲丸
九、白通加豬膽汁湯
十、木防己湯
十一、防己茯苓湯
十二、薯蕷丸
十三、己椒藶黃湯
十四、桂枝加桂湯
十五、金匱腎氣丸
十六、真武湯
十七、小青龍湯
十八、黃連阿膠湯
十九、小陷胸湯
二十、苓桂味甘湯
二十一、生脈散
二十二、逍遙散
二十三、鯉魚湯
二十四、升陷湯
二十五、補陽還五湯
二十六、參附湯
二十七、血府逐瘀湯
二十八、甘露消毒丹
二十九、溫膽湯
三十、歸脾湯
三十一、八珍湯
三十二、桃紅四物湯
三十三、雞鳴散
三十四、獨參湯
三十五、蘇子降氣湯
三十六、實脾飲
三十七、茯苓導水湯
三十八、當歸補血湯
三十九、回陽救急湯
第三節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運用中藥治療心衰的同時,適當配以西藥,常能取得更佳療效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晚期病情危急者有其優勢
第8章心力衰竭的中醫其他療法
第一節中藥注射液的應用
一、參附注射液
二、生脈注射液
三、川芎 注射液
四、刺五加注射液
五、獨參湯注射液
六、丹參注射液
七、葛根素注射液
八、黃 注射液
第二節中藥霧化劑的應用
一、復方丹參氣霧劑並肝素霧化
二、宣肺化痰、活血化瘀劑霧化
第三節 中藥藥液灌腸、中藥栓劑的應用
一、丹苓液保留灌腸
二、中藥復方強心栓劑的應用
第四節心力衰竭的針灸與氣功治療
一、毫針治療
二、火針治療
三、水針治療
四、針刺治療心力衰竭的機制研究
五、心力衰竭的氣功治療
第9章心力衰竭的護理與食療
第一節心力衰竭的護理
一、一般護理
二、心理護理
三、醫療體育
第二節心力衰竭的食療
一、辨證施食
二、飲食禁忌
第10章心力衰竭的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
第一節心力衰竭舌象與客觀指標相關性研究
第二節心力衰竭證型與客觀指標相關性研究
一、生理學檢查指標與中醫分型的關系
二、生化檢查指標與中醫分型的關系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與心功能關系探討
第三節方藥治療心力衰竭的實驗研究
一、強心
二、減輕容量負荷
三、改善心肌代謝、增加冠脈流量
四、延緩心肌細胞凋亡及促進病變部位的修復與再生
五、調節神經內分泌
六、改善血流動力學及血液流變學
七、抗氧自由基
八、保護血管內皮功能
附錄
心力衰竭防治方劑
 

中醫藥學被世人稱為整體醫學,具有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體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歷經數千年而葆其青春,始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天人相應、辨證論治、形神一體是其獨特理論的淵藪;豐厚、鮮活的臨證經驗與治療疑難重癥的顯著療效是其堅實的根基;歷代醫家的傳承與代有拓新,是其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歷代先賢的深切感悟和卓識新知,求證詮釋著這一博大精深的理論與實踐,不斷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時代特征。

有著悠久歷史的中醫學之所以能得以傳承與發展,全賴文獻的承載與傳播。縱覽歷代中醫文獻,其中既有對前人學術的繼承,又有時人對中醫學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因此,無論繼承、驗證,還是創新,文獻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要發展中醫學,不但要重視古代文獻的研究,對于當代醫家的研究成果也要進行及時的整理與總結,才能在更高的層面取得新成果。毋庸置疑,充分佔有本底資料,對基礎研究的設計、觀察、總結至關重要。尤其在今天,中醫藥學面對高度非線性研究對象而預期達到相對論的整合效應,對于文獻學與史學的學習與運用將成為教師、醫師與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切切不可忽視。

嚴季瀾教授多年來致力于中醫內科臨床文獻的研究,將文獻研究作為服務臨床的重要工具,矢志不移,精勤不輟。《心系病證醫家臨證精華》的付梓,是他和他的研究生及課題組同事多年來辛勤研究的結晶。可以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心作為五髒系統的重要髒器,歷代醫家對于心系病證的認識極為豐富,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診療經驗。然而如何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中醫文獻中擷其精華,闡其要旨,對于許多中醫臨床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難題。該叢書將ˋ心系病證的古今文獻資料匯于一帙,在全面搜集、系統整理的基礎上,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文獻學方法為主,對相關材料進行深人的分析研究,系統闡述,心系病證各個歷史階段的學術發展特點,並從中醫學發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學術發展與中醫學理論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刻揭示心系病證的學術發展源流,同時對現代醫家診治心系病證的經驗也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整理。該叢書全面反映了古今中醫學家診治心系病證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對于當前提高心系病證的診治水平和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叢書的問世,意義殊深。

叢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學術源流探討、文獻研究和醫案評析三大部分。學術源流探討分別以病名、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治法方藥、其他療法與預防調護等為綱,以歷史年代的發展演進為目,縱論各個病證的學術發展概況,條分縷析,綱舉目張,並對某些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人探討。文獻研究則以歷史發展為主線,用斷代史的方法,分別對先秦兩漢三國時期、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代、清代至民國時期及現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醫學發展特點、心系病證相關理論的發展狀況進行了概括與分析,重點研究剖析了各個歷史時期與心系病證相關的重要的醫學文獻,博覽約取,薈萃其精。醫案評析則舉以歷代名家驗案,結合書中文獻研究的成果,對各醫家的辨治思路、遣方用藥予以畫龍點楮式的評析,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

“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該叢書貫古融今,博采眾長,既宗古訓,又弘新意,實為中醫臨證之“門徑”與“舟楫”,值此叢書付梓之際,謹志數語,爰以為序。

王永炎
2007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