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菊與刀》作者、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經典力作;

著名翻譯家王煒精心翻譯!

本書是《菊與刀》的作者、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寫于1934年。該書也可以說是20世紀西方有關文化問題討論中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已被譯成14種文字,有著廣泛影響。果勒認為,可以“以此書出版的年代,作為國民性的科學研究誕生之年”。瑪格麗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書是“20世紀第二季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文化模式”這一概念,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類學家對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模式是相對于個體行為來說的。她認為,人類行為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可能,這種可能是無窮的。但是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的無窮的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中的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趨向。選擇的行為方式,包括對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矩、習俗,並通過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風俗、禮儀,從而結台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目錄

譯者前言
致謝
第一章 關于習俗的科學
習俗和行為——孩子的繼承——我們的錯誤觀點——地區性習俗和“人類本質”的混淆——我們對其他文化的無視——種族歧視——由習俗而非天性塑造了人——“種族的純化”是欺人之談——研究原始部族的理由
第二章 文化的差異
生活之杯——選擇之必要——不同的社會是如何對待性成熟和青春期的——從未听說過戰爭的部族——婚姻習俗種種——習俗特性之交混——守護神靈與夢幻——婚姻與教會——這些聯系是社會的而非生物學之必然
第三章 文化的整合
行為相關物之所有準則——文化之模式化——大多數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弱點——整體觀——施賓格勒之《西方的沒落》——浮士德式的人與阿波羅式的人——西方文明對于研究來說太復雜——向原始部落迂回
第四章 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人
一個未遭沖擊的社群——祖尼之禮儀——祭司與假扮神——巫術社團——一種強社會化的文化——“中庸之道”——帶著父輩的希臘觀念——與之形成對照的平原印第安人習俗種種——酒神狄俄尼索斯式的迷狂與夢幻——毒品與酒精——祖尼人對無節制持懷疑態度——蔑視權力與暴力——婚煙、死亡與悼念——豐產禮
儀——性象征手法——“人之與宇宙為一”——典型的阿波羅式文明
第五章 多布
以惡意與背叛為美德的地方——慣于與人為敵——誘騙新郎——丈夫的屈辱地位——所有制的極端排外性——篤信巫術——園藝儀式——致病符咒和巫師——極好貿易——瓦布瓦布,一種精明厲害的交易實踐——死亡——幸存者間的互責——不準笑——強做正經——無情的斗爭
第六章 美洲西北海岸
海岸文明——溫哥華島的克瓦基特爾人——典型的酒神式——坎尼包爾社團——與普韋布洛人是對立的兩極——經濟競爭——我們自己社會中的滑稽戲——自我吹噓——羞辱賓客——散財宴交易——虛張聲勢之高潮——迎新娘——通過婚姻、謀殺和宗教手段得來的特權——薩滿教——怕遭奚落——死亡,最難堪的當眾侮辱——百感交集
第七章 社會的本質
整合與同化——不協調因素的沖突——我們自己的復雜社會——有機體與個體——文化解釋與生物學解釋——利用原始部落的教訓——沒有穩定的“形態”——傳布的意義與文化完形——社會評價——亟須自我評價
第八章 個體與文化模式
社會與個體並不敵對而是互相依賴——準備適應模式——對挫折的反應——驚人的失調——接受同性戀——取得權威的手段︰陰魂附體和僵直癥——“不適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寬容的可能性——文化類型的極端代表︰清教牧師和成功的現代自我主義者——社會相對性,一種希望而非絕望的學說
參考書目
譯後記
 

20世紀出現了許多研究社會人類學問題的新方法。以往那種從各個時代、各個地域搜集了一些欠缺自然聯系的、零散的證據,就來構造人類文化史的舊方法已經越來越不行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艱辛探索的時期,在有關文化特性分布的研究的基礎上又佐以考古學證據的支持,人們試圖重新建構歷史的聯系。這種觀點已為愈來愈廣泛的研究領域所垂青。人們力圖建立各種不同的文化特性之間的穩固聯系,並以此來建立更為廣泛的歷史聯系。相似的文化特征都有一種獨立發展的可能性,這曾是一般文化史的基本原理,也已被否定,或至少無足輕重了。進化論的方法和對獨立的地域文化進行分析的方法都曾致力于闡明種種文化形式的順序。人們期望借助前一種方法勾勒出一幅文化史與文明史的統一圖景,而後一種方法的追隨者們,起碼那些較為保守的追隨者們則把每一種文化視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和一個個體歷史問題。

在這種對諸文化進行詳盡分析的方法影響下,搜集與文化形態相關的事實這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得到了極大的推動。盡管如此搜集而來的材料囊括了諸多毫不相干的範疇,諸如經濟生活、技術、藝術、社會組織和宗教等,從中難以發現其一致處,但是這些材料卻為我們提供了有關社會生活的信息。如今,人類學家的處境似乎正像歌德所譏諷的那樣:

欲求認識且描繪那活生生的東西,
他首先就得努力打起精神,
于是,他該得的那份兒到手了,
可惜只缺了心靈的紐帶。

生活在活生生的現實的文化之中,使人們產生了一種更為強烈的探索每一文化整體的興趣。人們愈來愈感到,脫離了一般背景,就無法理解文化的任何特性。那種把某一文化整體視為由單一一組條件所控制的企圖並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純粹人類地理學的、經濟學的,以及其他一些形式主義的方法似乎也扭曲了整個畫面。

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一種文化的意義這種願望,迫使我們設法把標準化行為的描述也僅僅當做邁向其他問題的墊腳石。我們必須把個體理解為生活于他的文化中的個體;把文化理解為由個體賦予其生命的文化。無論如何,有關這些社會心理學問題的興趣與歷史的方法並不相左。反之,它揭示了文化變革所固有的動態進程,從而使我們能夠評價通過對于相關文化的詳盡比較所得到的證據。

由于材料的特點,文化生活問題自身時常表現為文化的眾多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系。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研究導致了對文化整合之強弱的恰當評價,並清晰地闡明了各種文化形態所含的整合形式,這些整合形式證實.文化的不同方面之間的關系延循各式各樣的模式,並且很難就此做出一般性概括。然而,這種研究難以或只能間接地導致一種對個體與文化之間聯系的理解。

這種理解要求一種對文化本質的深刻洞見,一種對統攝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心態的了解。本尼迪克特博士稱文化本質為文化的構造。本書中,作者把這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並以三種各滲透著一種處于支配地位的觀點的文化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就其著重揭示基本的心態而不是各文化因素之間的功能關系而言,這種方法有別于解剖社會現象的所謂功能方法。就一般構造而言,只要它持續著,它就制約著變革的方向,而這種變革也就始終受制于一般構造,除此之外,這種一般的構造也就不成之為歷史的。與種種文化內容的變革相比,構造通常具有顯著的恆常性。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並非每一種文化都是以某種佔統治地位的特性為其特性,然而,也許對激發個體行為的文化動力愈熟悉,我們就愈會發現,總有某些控制情感的因素和某些支配行動的理想佔居上風,它們能夠解釋那些在我們文明的立場上來看被視為反常的心態。于是什麼是社會性的,什麼是非社會性的,什麼是正常的,什麼是反常的,這些看法的相對性便從一種新的角度得到了理解。

作者所選用的那些極端情況,使得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更加鮮明清晰。

弗蘭茲‧博厄斯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