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數以百計的名山而言,嶗山堪稱是山之隱者,五岳中沒有她,道教著名的二十四治、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均不見她的蹤跡。然而,對于中國道教而言,嶗山的作用卻是非同尋常的。也正是這種名山之隱的風範,使她多了一層高深莫測的神秘感和無窮的誘惑力。自北宋劉若拙、金元丘處機之後,嶗山逐漸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受到了無數的高道大儒名僧及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青睞。尤其是明清以來.名人游嶗蔚然成風,誠如老子所謂“大器晚成”者也。
嶗山的盛名,得益于嶗山的道教。在龍虎山道士、茅山道士、樓觀道士等各領風騷數百年後,嶗山道士後來居上,脫穎而出,近二、三百年來幾乎成為了中國道教的代名詞。如今,不了解道教的中國人可能為數不少,但不知道嶗山道士的中國人就為數不多了。編者曾數次與道友外出參訪,一身獨特的道服自然吸引了不少驚奇的目光,除了極少數對道教一無所知的人以外,我們听到的無一例外都是脫口而出的“嶗山道士”四個字,甚至于是在北京白雲觀內、在四川青城山下。中國人對神秘莫測的嶗山道士的偏愛和向往,不能不讓我們感到自豪,但筆者卻有點自豪不起來,總覺得有愧于嶗山道士這個神聖的稱呼。尤其是筆者在陪同客人游覽太清宮期間,客人想向筆者索求一些介紹嶗山道教和太清宮的書籍的時候,更讓筆者尷尬和羞慚。堂堂的一座道教名山、神仙窟宅,聲名遠播的嶗山道士,竟然沒有一本介紹自己的書籍!雖然有過一本《太清宮志》,但內容僅限于嶗山太清宮一宮的歷史,且因為口耳相傳不盡屬實,實屬遺憾。出于此種動機之下,筆者有了重新編寫一本介紹嶗山道教的書籍的想法和沖動。
2005年5月份,筆者開始了嶗山道教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直到此時,筆者才發現史料的缺乏已達到了何種程度!從西漢張廉夫到唐末李哲玄一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嶗山道教的歷史資料除了《道藏》中關于左仙公登勞盛山的記載,以及地方志中僅有的幾條有關方士采藥的記載外,幾乎等于零。殘存的斷碑資料,也無法將斷裂的歷史連接起來。無奈之下,也只好盡可能地從各種渠道獲取與嶗山道教有關的只言片語,去蕪存真,記錄在冊,並將一些史料記載中不盡詳實之處重作修正,作為拋磚引玉之舉,以期待社會各界人士及學術界能重新編寫出正規的嶗山道教志書。
本書的編寫,主要參考了2003年青島市史志辦公室昌編《嶗山志》,1987年青島市宗教局編《青島道教志》,明末黃宗昌磊《嶗山志》,民國時期周宗頤編《太清宮志》,嶗山區政協編《嶗山道教初考》,卿希泰編四卷本《中國道教史》,張開明編《嶗山道教建築群一覽》,陳蓮笙、黎顯華、張繼禹等著《太歲神傳略》,以及《史記》、《宋史》、《明史》、《道藏》等相關記載,並得到了青委統戰部、市宗教事務局、青島市道教協會等單位和領導的大力支持,謹在此一並致謝!由于編者入道時間晚,學識淺薄,錯舛之處在所難免,望各界同道指正批評。
目錄
序
第一章 海上名山第一
第一節 嶗山概況
第二節 名稱沿革
第三節 文化名山
第二章 中國道教聖地
第一節 方仙遺蹤
第二節 開山奠基
第三節 華蓋興道——唐宋年間嶗山道教的發展
一、李哲玄入住太清宮
二、華蓋興道
三、唐宋時期宮觀建置情況
第四節 皈奉全真——金元時期嶗山道教的繁榮
一、隨山派始祖劉處玄
二、丘長春三游嶗山
三、王處一嶗山采藥
四、劉志堅苦修大道
五、李志明重修上宮
六、金元時期宮觀建置情況
第五節 名道雲集——明清時期嶗山道教的昌盛
一、三豐仙蹤
二、鶴山始祖徐復陽
三、金山派始祖孫玄清
四、金輝始祖齊本守
五、耿義蘭
六、玄隱道人邊永清
七、煙霞散人蔣清山
八、道洽琴心韓謙讓
九、明清其余高道
十、明清兩朝宮觀建置情況
第六節 劫後新生——近代以來嶗山道教的發展情況
一、民國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嶗山道教的衰敗
二、劫後新生
第三章 全真第二叢林——嶗山太清宮
第一節 太清概況
第二節 殿堂神像
第三節 碑刻、史料
第三節 古樹名木
第四節 景觀
第四章 其他開放宮觀
第五章 嶗山逸聞傳奇
第六章 古今游山名人
第七章 嶗山道教大事記
附錄:周宗頤編《太清宮志》
第一章 海上名山第一
第一節 嶗山概況
第二節 名稱沿革
第三節 文化名山
第二章 中國道教聖地
第一節 方仙遺蹤
第二節 開山奠基
第三節 華蓋興道——唐宋年間嶗山道教的發展
一、李哲玄入住太清宮
二、華蓋興道
三、唐宋時期宮觀建置情況
第四節 皈奉全真——金元時期嶗山道教的繁榮
一、隨山派始祖劉處玄
二、丘長春三游嶗山
三、王處一嶗山采藥
四、劉志堅苦修大道
五、李志明重修上宮
六、金元時期宮觀建置情況
第五節 名道雲集——明清時期嶗山道教的昌盛
一、三豐仙蹤
二、鶴山始祖徐復陽
三、金山派始祖孫玄清
四、金輝始祖齊本守
五、耿義蘭
六、玄隱道人邊永清
七、煙霞散人蔣清山
八、道洽琴心韓謙讓
九、明清其余高道
十、明清兩朝宮觀建置情況
第六節 劫後新生——近代以來嶗山道教的發展情況
一、民國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嶗山道教的衰敗
二、劫後新生
第三章 全真第二叢林——嶗山太清宮
第一節 太清概況
第二節 殿堂神像
第三節 碑刻、史料
第三節 古樹名木
第四節 景觀
第四章 其他開放宮觀
第五章 嶗山逸聞傳奇
第六章 古今游山名人
第七章 嶗山道教大事記
附錄:周宗頤編《太清宮志》
序
嶗山堪稱是一座名山中的隱者。丘祖詩雲:“五岳曾經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儔。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貫九州。陝右名山華岳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以其“闢于海曲”,故而“舉世罕聞”。唯有求仙之羽客、避世之隱士和高蹈之名臣,入山唯恐不深,視之為桃源仙府,樂此而不疲,流連而忘返,遂贏得“神仙窟宅、靈異之府”之贊譽。自宋、明以來,方漸為世人所知。于是乎,名人游嶗山蔚然成風,誠如老子所謂“大器晚成”者也。
嶗山堪稱名副其實的海上仙山。丘祖詩雲:“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跡近人間。”傳說中虛無縹緲的東海三仙島,幻化成青綠山水的人間美畫圖。隨處可見的“仙”字石刻是嶗山亙古的印記;歷朝歷代的真仙高道是嶗山永久的神魂;遍布全山的青磚灰瓦,掩映在幽谷翠林之間,神秘而清幽,遂又為嶗山贏得“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
嶗山其實還是一座文化名山。自東漢逄萌、鄭玄以來,諸子俱來、文人雅集,詩文詞賦,不絕于世,蔚為大觀。“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是詩仙李白的名句;“嶗山拔地九千丈,崔巍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氣色鴻蒙”是顧炎武的感慨;“倘思舍魚取熊掌,隨我海上策神鰲”是匡源的夢想;“黃山盡美恐非真,山川各異似才人。嶗山遜君雲如海,君無嶗山海上雲”是賀敬之的贊譽。萬古嶗山萬首詩,更使嶗山名滿天下。
凡名山皆有志。嶗山以仙而名,因道而顯,卻缺少嶗山道教方面的史料志書。雖有黃宗昌《嶗山志》傳世,卻非專為道教而作,兼之涉及道教篇幅甚少,不足以代表嶗山道教兩千年漫長歷史;雖有周宗頤《太清宮志》流傳,卻只限于本宮歷史,且因口耳相傳,不盡屬實,亦不足以代表嶗山道教全貌。此實為嶗山道教一大憾事!幸有本宮道友高明見有志于此,主動請纓,余心甚慰。自此廣泛搜集整理各類地方志書,凡歷時近兩年,終于編成此書。書成之日,余先為拜讀,覺內容詳盡,旁征博引,不失為了解嶗山道教及太清宮全貌之佳作。
是為序。
李宗賢
青島嶗山太清宮管理委員會主任
2007年8月于太清宮
嶗山堪稱名副其實的海上仙山。丘祖詩雲:“牢山本即是鰲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跡近人間。”傳說中虛無縹緲的東海三仙島,幻化成青綠山水的人間美畫圖。隨處可見的“仙”字石刻是嶗山亙古的印記;歷朝歷代的真仙高道是嶗山永久的神魂;遍布全山的青磚灰瓦,掩映在幽谷翠林之間,神秘而清幽,遂又為嶗山贏得“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美譽。
嶗山其實還是一座文化名山。自東漢逄萌、鄭玄以來,諸子俱來、文人雅集,詩文詞賦,不絕于世,蔚為大觀。“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是詩仙李白的名句;“嶗山拔地九千丈,崔巍勢壓齊之東。下視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氣色鴻蒙”是顧炎武的感慨;“倘思舍魚取熊掌,隨我海上策神鰲”是匡源的夢想;“黃山盡美恐非真,山川各異似才人。嶗山遜君雲如海,君無嶗山海上雲”是賀敬之的贊譽。萬古嶗山萬首詩,更使嶗山名滿天下。
凡名山皆有志。嶗山以仙而名,因道而顯,卻缺少嶗山道教方面的史料志書。雖有黃宗昌《嶗山志》傳世,卻非專為道教而作,兼之涉及道教篇幅甚少,不足以代表嶗山道教兩千年漫長歷史;雖有周宗頤《太清宮志》流傳,卻只限于本宮歷史,且因口耳相傳,不盡屬實,亦不足以代表嶗山道教全貌。此實為嶗山道教一大憾事!幸有本宮道友高明見有志于此,主動請纓,余心甚慰。自此廣泛搜集整理各類地方志書,凡歷時近兩年,終于編成此書。書成之日,余先為拜讀,覺內容詳盡,旁征博引,不失為了解嶗山道教及太清宮全貌之佳作。
是為序。
李宗賢
青島嶗山太清宮管理委員會主任
2007年8月于太清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