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課堂里的中國:旅美學者自述

美國大學課堂里的中國:旅美學者自述
定價:111
NT $ 97
  • 作者:王斑 鍾雪萍/編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5-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5047139
  • ISBN13:9787305047138
  • 裝訂:137頁 /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美國大學課堂里的中國:旅美學者自述》中收錄了十幾位旅美學者在美國大學課堂上教授和研究中國文學、社會、歷史、文化史的切身體驗,他們本著獨立而批判的立場,為讀者提供了一部頗具思想深度的改寫出國留學的「成長小說」。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早期接受了基礎中國文化教育,後來留學歐美,繼而在歐美著名大學從事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他們經歷著中西文化的碰撞,但又保持著非凡的清醒,沒有迷失自我。一方面傾情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致力於吸收西方文化,熟諳兩種文化的背景和它們各自的優勢。
 

目錄

序言:王斑、鍾雪萍/改寫出國留學的「成長小說」
陳小眉/又是紅楓時節
——寫在旅美教學十八年之後
李海燕/書與劍:課堂中的中國與美國
劉劍梅/我在美國的教學生涯
孟悅/「中國結」
王斑/全球化、地緣政治與美國大學里的中國形象
王玲珍/剝洋蔥:在美國教現代中國性別及女性文學
王晴佳/中國文明有歷史嗎?
——美國中國史教學與研究的緣起和現狀探究
楊國斌/歷史對於社會科學的啟示
在夏威夷大學社會學系教中國課程
葉維麗/歷史課堂雜記
樂 鋼/哈哈鏡中的疊影:我的美國學生
鍾雪萍/一份她者的差事:我在美國教中國
 

自20世紀八十年代初,越來越多人夢想到西歐北美的大學里留學。在人們的想象中,西方高等學府鍾樓高聳,庭院深深,草坪碧綠,儼然學術殿堂。教授和學生的舉止言談富有神聖的宗教氣息。求學態度嚴肅,人際交往生動活潑,不乏浪漫情調。西方高等學府被想象成世俗的、人文的、理性的、啟蒙的現代宗教聖地。這里的知識是普世的,屬於全人類的;立場觀點是超越的,全球化的。不管你是什麼人種,來自什麼國家,身后有什麼歷史記憶,血管里是什麼血緣,到了這學術大雅之堂,就可以將歷史包袱棄之門外。你的皮膚也可能會變白,英語會染上美國腔或牛津腔。你將通過這個無香無臭、透明的世界語言,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識和理性。這是展望未來的個人成長小說的夢境和動因。隨着國門打開,改革開放,這篇個人成長小說的情節走向越來越明確。主人公從愚昧封建的人格中脫身,從褊狹落后的黃土地離家出走,奔向蔚藍,漂洋過海到彼岸留學。進入西域學府,便學會口操「世界語」(其實是英語),與紳士淑女、知書達理的文明人共同交流探討,對着金樽美酒高談闊論,共度學術和道德大同的良辰美景。

在出國前,這部文集中的作者們多少打過這樣天真爛漫的腹稿。到美國留學后,親身體驗此地學術文化,發現這個原來想象中的樂園其實是個海市蜃樓,掩蓋的卻是與文明孿生的愚昧和紛爭。他們開始改寫、質疑玄想了多遍的、關乎道德文章升華的長大成人小說。作者們大都是學文學和社會科學的,畢業后從事所學的研究和教學。但早在當學生時期或初到美國之際,作者們就發現,貌似公允、真理的學術中,其實處處綿里藏針、笑里藏刀,學術殿堂可以聞到火藥味。世界之大,多元文化平等公理之鼓噪,其實難以容下一張原先想象中那樣的寧靜書桌。面對學術巨人的雄文巨制,沉浸於豐厚的歐美文化遺產,參與專家聚首的國際研討會,課堂上引導學生討論,卻每每覺得像是在繼續過去的斗爭哲學。在多民族、雜文化的氣氛中,壓迫、不平、反抗、翻身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留學成長小說的主人公,不遠萬里到文明「升平」的西域,原是為追求知識之充實、道德文章之完善,然而卻不由自主地陷入多元文化的劍拔弩張的糾紛中。作學生時,發言表態仍有試探性,在學習進修過程中,可以放過,無需定論,所以並沒有太強的糾纏難耐的感覺。等到你當了教授學者,要著書立說,成一家言,引導學生,並陷入學院里的學閥政治、學術糾紛時,不想被糾纏也勢必要陷入意識形態的爭端之中。

講授、研究中國文學、文化、歷史,原來以為可以從美國學院的凈土,平心遠距離觀察中國,以期識別廬山真面目。其實不然。世代積存的西方主義的居高臨下,永遠以道德優越俯察中國的缺陷和丑惡。冷戰遺留下的心態,將西方與東方看成水火不容的兩個世界。我們光明,他們黑暗;我們民主,他們專制;我們先進,他們落后。全球化的霧障將昔日冷戰的敵手幻化為未來的十里洋場:冒險家們在雲里霧里瞥見廬山上崛起的經濟高樓,期待成為黃金地帶的房地產主人。軍機財團大員卻日益憂患廬山之威脅,但覺那叢林之中、長江之濱,正在聚集一群敵視抗拒現代化、全球化的盲流草寇,正在形成新的革命根據地,抵御現代文明帝國的圍剿。冷戰心態常常與基督教救世主姿態相結合,每每覺得中國熱愛自由民主的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亟待白人救世主來拯救。這些普渡眾生的白人都是白馬王子,得救者一般不是男生,更多的是受欺凌、讓人憐惜的東方佳麗。在課堂或講座中提及中國人的自主性,自力更生的建國努力,十之八九會遭到這樣的質疑:那麼那些被壓迫的婦女呢?似乎不談被壓迫的婦女,就肯定是在為中國政府抹粉。追求自由,賜予自由,在美國的「中國學」中處處可見,本來沒有什麼不好,但經常是為了證明中國文化傳統、中國革命、中國現代性,總之中國上下古今之不自由,最后的解決只有以自由為武器來攻克廬山,然后把廬山盛景改造成為「帝國的后花園」。所有這些心態都顯示出,教授研究中國文化歷史,沒有純而又純的空間,沒有普世的、公允的審美。我們每天都要和各種成見、歪曲斗,和道德優越感、自卑感斗。

在美國教中國文化,說來也是在從事文化交流、促進世界大同的盛事美事。文化交流應導致全球之道德完善,促進世界各國平等互利、和平共存。作者們在改寫個人成長小說時,發現理想的敘述中處處有國家民族、東方西方、窮人富人,北方南方之間的權力、路線甚至軍事斗爭。這種對時勢的發現也許不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這使我們看到八十年代的理想的純真和超前,但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沒有互相理解,沒有世界各國平等大同的訴求,文化永遠是政治和戰爭的另一種形式,國無寧日,家無寧日,地球無寧日。學院里仍然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這本文集的成編,來自具體的時代、具體的國際環境、具體的學術氛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奔向蔚藍、留學西域的長大成人小說,也許很多人還在繼續編撰,已經有了很多續集。這部文集中的言論和體驗,希望能給仍在編撰成長小說的作者們一些改寫的機會、質疑的瞬間。文集的編者和作者全都來自中國大陸,作為人文和社會學科領域的學者在美國生活了十幾至二十年不等。對中國和美國社會的觀察、認知和了解,可以說是親歷的、實地的·是從戰壕里得出的體驗。基於這種體驗,他們對這兩種不同的社會、政治、及其文化邏輯作進一步認識和思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