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

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本書為“西方最新語言學理論譯介叢書”之一,上中下三篇︰關聯論、順應論和模因論。主要論述了賴斯語用學;關聯、交際與意義;順應論說略;順應論的分析維度;順應論的應用;模因論說略;模因與語言;模因與交際等內容。

談到“語用三論”,作者想就其中的來龍去脈作一簡單說明。雖然作者曾講授過涉及形式語言學的課程,但作者的研究興趣主要在語用學方面,這20年里主要還是從事語用學的教學和研究。上世紀90年代作者又有機會赴英國深造,接觸了關聯論和順應論,並配合我國以重印加導讀的形式出版的《當代國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文庫》,把這兩門可稱為認知語用學和宏觀語用學的理論介紹給國內學人。那時作者就有一個心願,希望將關聯論和順應論編成教材式的專著,供從事語用學研究的同仁學習和參考。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作者從桂詩春教授那里每次听到meme和memetics。他用“文革”年代的流行語和現代社會的廣告和炒作作為例子,指出meme的存在和影響。作者覺得這種現象可以很好地解釋語言的運用,可以納入語用學的研究視角,于是我們邀請謝朝群博士開展有關meme和memetics的合作研究。我們把meme和memetics定名為模因和模因論,並在教授之余設講座、寫文章介紹它們。作者曾考慮:編一本書,一本集關聯論(relevance)、順應論(adaptation)、模因論(memetics)三種語用學理論在一起的入門書,不是也很有意義嗎?作者同作者的博士後研究人員謝朝群一起決心實現這個計劃。
 

目錄

前言
上篇 關聯論
第一章 格賴斯語用學
1.語用學源流
2.格賴斯語用學
2.1.理性、會話與合作原則
2.2.自然意義與非自然意義
2.3.理性、意圖與會話含意
2.4.會話含意的特性
3.結語:評價與思考
第二章 論關聯
1.關聯的定義
2.關聯度
3.關聯、語境與交際個體
4.關聯原則
4.1.關聯原則的提出
4.2.關聯原則的演變
5.結語
第三章 關聯、交際與意義
1.關聯與交際
1.1.代碼模式
1.2.格賴斯推理模式
1.3.明示一推理模式
2.關聯與意義
2.1.意義與意圖
2.2.隱義與顯義
3.關聯論:評價與思考
中篇 順應論
第四章 順應論說略
1.順應論的由來
2.順應論的理論來源
3.順應論的三個核心概念
4.順應論的視角觀
5.結語
第五章 順應論的分析維度
1.語境因素的順應
2.語言結構選擇的順應
3.順應的動態過程
4.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程度
5.語用學統一理論的構建
6.結語
第六章 順應論的應用
1.信息過量現象的順應性解釋
2.英語反義詞綴派生的順應性解釋
3.順應論簡評
4.結語
下篇 模因論
第七章 模因論說略
1.道金斯簡介
2.meme一詞的翻譯
3.模因論基本思想
3.1.模因概念的提出
3.2.成功模因的三個特點
3.3.模因復制的四個階段
3.4.布萊克摩爾對模因論的發展
4.模因論:質疑與回應
4.1.模因論學科獨立性的質疑與回應
4.2.模因論科學性的質疑與回應
5.結語
第八章 模因與語言
1.引言
2.語言是一種模因
3.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3.1.教育和知識傳授使模因得以復制和傳播
3.2.語言本身的運用促成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3.3.通過交際和交流而形成的語言模因
4.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
4.1.內容相同形式各異一模因基因型傳播
4.2.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模因表現型傳播
5.模因與社會實踐
5.1.趕時髦
5.2.語碼混用
6.研究語言模因的意義
6.1.模因與翻譯
6.2.模因與文化
6.3.模因與語言教學
7.結語
第九章 模因與交際
1.引言
2.交際中的仿制
3.交際中的“感染”
4.交際與模因
5.模因、意義與行動
6.結語
參考文獻
 

每個時代的學術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語言學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不例外。中國的“現代語言學”一般認為是從《馬氏文通》開始的,其實除了《馬氏文通》,還有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在此之前,對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研究目的都是為了通經和規範。從西方引進的現代語法學和現代音韻學從觀念上不再把這些研究看作是為讀經和規範服務的,而是語言科學研究的一部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學東漸成為大潮,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語言文字學(俗稱小學)也和其他許多人文學科一樣走向現代化。印歐語的研究傳統敲開了漢語研究的“封閉”大門,要求與中國傳統“結合”,《馬氏文通》和《中國音韻學研究》是這一結合最重要的標志。由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交.最主要的表現是:眼光和觀念的更新,理念和方法的改進。

把語言研究視為科學研究,就是要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大而言之,包括語言結構的規律、語言演變的規律、語言使用的規律、語言習得的規律。因為終極目標是探究人類語言的規律,不是個別語言的規律,所以注重對語言共性的挖掘。北京大學的王洪君教授從美國進修音系學回來寫了一篇文章,其要點就是,原來中國傳統語言學(小學)在音系理論的研究方面跟西方是並駕齊驅的,但是後來落後了,差距越拉越大,落後的原因就是只立足于漢語,忽視或自動放棄對語言共性的探索。共性在個性之中,又比個性層次高,忽視和放棄語言共性的研究使我們無法與西方人站到同一條起跑線上,也使我們無法真正了解漢語的個性。今天有許多漢語研究者同意要將漢語置于世界語言的變異範圍內來考察,這就是眼光和觀念的更新。

高本漢比較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結合韻書韻圖,運用印歐語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歷史比較法來研究漢語古音,開創了漢語音韻研究的一個新時期。朱德熙先生繼趙元任先生之後,運用結構主義的語法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漢語語法,從形式和分布入手來劃分詞類,開創了漢語語法研究的一個新時期,影響了不止一代學人。這兩個實例可以說明理論和方法的改進。

回顧歷史,一百年來包括馬建忠在內的先覺先悟的知識分子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紛紛從西方借鑒先進的理論和方法,用魯迅的自白就是“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一百年的時間倏忽而過,中國學人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面臨這樣一種處境,即:西方流行的一種理論還沒有很好掌握、來得及運用,人家已經換用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了。中國老是在趕潮流,老是跟不上,中國學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這種處境呢?其實,科學的進步、學術的前進就是不同學術傳統不斷踫撞、交流和交融的結果。高本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得益于中國的語文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在漢語音韻的研究中踫到了兩次好運氣:研究漢語中古音系的時候有《切韻》系統的韻書韻圖,研究上古音系的時候有詩韻和漢字的諧聲系列,這兩個方面的研究清代的學者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我們需要的是歷史發展的眼光、科學進步的觀念,加上寬廣平和的心態,因為世界範圍內各種學術傳統的踫撞、交流和交融是永恆的。一時的落後不等于永遠落後,然後要擺脫落後,唯有先將別人先進的東西學到手,至少學到一個合格的程度,然後再加上自己的創新。這是歷史給中國學人、給中國文化留下來的唯一的再生之路。

在世界範圍內,語言學在過去幾十年里的發展和變化是很快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很多。正是本著這種學習加創新的宗旨,上海教育出版社組織推出這套《西方最新語言學理論譯介》叢書,其作者大都是一些視野開闊、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正活躍在我國語言學界的中青年學者。內容多數以介紹國外近年來出現的新理論新方法為主,同時也適當包含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這套叢書對新時期我國語言科學的發展起到一些促進作用。

濃家(火宣)
2006年7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