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種情況與人們過多看重法學本身的科學性或專業化有關。實際上,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法學在其演進過程中一直是與人心和人生息息相關的,而且也一直在各種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里得到必要的滋養。雖然自古羅馬開始,就出現了專門的法學家階層,法學的專業化也意味著它與其他學科的分離,但是,斯多葛哲學在羅馬人的法律思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按照伯爾曼的見解,基督教為西方的法律傳統奠定了神學基礎。作為一門以解決糾紛、塑造良好的社會秩序為目標的學問,法學一直與修辭學有著緊密的關聯,甚至晚近的法律與文學運動還力倡法律就是一種文學(law
as literature),因此要研究法律和法學中的敘事和修辭(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看看那些法律人是如何打著法律解釋或法律推理的旗號說故事的。盡管這樣的主張推到極致不免會傷害法律以及法學所追求的確定性,不過,它們還是提醒我們更全面地看待法學,不要忽略這門學科濃厚的人文色彩。幸賴上海三聯書店支持,我們能夠組織這樣一套富于人文色彩的法學叢書,力求在推進法學的多視角觀察上有所貢獻。我們會注重對于一些古典著作的挖掘,以全面地展現不同歷史時期法學發展的重要篇章。為了便利當代讀者理解這些經典著作之于今天的意義,當代學者對于古典著作所作的研究也是叢書選題的重點。我們將著重挑選一些有助于讀者理解法治得以孕育和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的作品,例如研究最早將法學作為大學教授對象的博洛尼亞大學、英國律師會館(Inns
of
Court)這樣獨具特色的法律教育機構的著作等。另外,著名法學家的傳記最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法律人的心靈、情感和周遭環境,及其與特定學說和思想之間的關聯,自然也是我們選題的側重點。總之,一方面注重過去相對邊緣化的人文取向的作品,追求叢書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也保持相當的開放性,兼容並包,讓叢書成為一個持續生長的百花園。開放性也意味著盡管在起始階段以譯著為主,不過在風格旨趣上相近的自家學人著作也是我們所樂于收入的。